语文教学中电影文学欣赏方法漫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文学欣赏是不可忽略的一块知识。
  电影是文学,所以才有“电影文学”或“影视作品”的说法。
  文学的创作与欣赏者虽千差万别,见解各异,但他们思维方式上大体也有规律有层次可循。电影欣赏也是如此。
  我在语文教学中喜欢启发学生思考,经常按照“三么”的思路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或进行写作,所谓“三么”,就是“是什么、怎么、为什么”。而在语文学科看来,这三个疑问词体现着一部作品三个层面的内涵。
  有个说法叫“文学即人学”,文学都要塑造人物形象,或者塑造人格化的形象。电影也不例外。我们欣赏电影的过程,很大程度就是欣赏感受人物的过程,欣赏人物的外表内在,欣赏人类的智慧、精神、情感、价值取向。看《角斗士》,你会崇敬将军马西默思的坚韧勇毅;看《小鬼当家》,你会喜欢小鬼凯文的机灵智慧;看《哪吒闹海》,你会欣赏小哪吒的正气凛然;看《宝莲灯》,你会赞叹沉香救母的执着意志。所以说,看电影,我们的立足点和终极关注点应该是“人”——人的情感、智慧、思想、精神,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就电影内容来说,观赏者总是可以作如此疑问:这部电影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叙说了什么样的人物故事?电影中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自然景物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可以将这些全都总结为一个词“What”(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什么景物、什么环境等等,只有你能够清楚地理解了电影的这些“什么”的具体内容,才可以说你基本看懂了这部电影。实际的情况却是,许多人看电影往往是只为故事情节或者镜头画面吸引,缺少对电影内容的更加细致严谨的梳理领悟,而这样往往就是对电影的理解非常模糊。
  电影要塑造人物,要讲故事,要表现一个主旨,导演演员们总要考虑“怎么样”将人物表现得更好,将故事讲得更清楚,将主题表现得更加鲜明深刻。这里就要涉及到方法问题。比如说电影《角斗士》里面马西默思将军对田园生活很怀念,对乡村妻儿很牵挂,怎么表现他的这种“爱”的情感呢?——电影开始就有他幻想的双手抚着麦穗穿过麦田走向家园的景象,然后又是特写镜头:一只小鸟站在枝头,将军长久的凝视小鸟,面露微笑。这些文学化的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非常贴切生动。文学欣赏中有一句话叫“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方法上来说,这叫做“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再比如电影《雷霆救兵》,整部电影从墓地祭扫烈士开始,到墓地祭扫完毕离开结束,采用回忆式的叙事结构,首尾镜头中,墓地的无数十字架墓碑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悲剧意识和悬念感觉,强化了电影的主题效果。而电影回忆镜头的开端就是近30分钟的战场血肉横飞的残酷场面的叙写,不仅引出主人公约翰·米勒上尉和他的几个手下,还通过特写镜头引出牺牲的“瑞恩兄弟”,更是通过惨烈的场面表现战争的残酷,藉此以反衬电影的“救人”的“人性”主题。
  当然电影人物塑造的主要手段还是直接表现:如人物的外表、神态、语言、动作等,所以演员的表演、化妆、台词,人物的举止动作、表情细节等都是观看电影的欣赏点。
  电影的形式结构表现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怎么更好地塑造人”“怎么更好地展开故事情节”“怎么更好地表现主题”的考虑——我们也可将这些都概括为一个词“How”(怎么)。电影的表现形式有诸如旁白、背景音乐、特写特技、快慢镜头、蒙太奇等艺术表现手段,这也是电影拥有更多的欣赏受众的缘由之一。而对于欣赏者来说,如果能够理解影片中的叙事方法和人物及主题的表现手段,无疑就已经进入了较高的欣赏层次。
  优秀的影片,其中人物、景物、音效的设计安排都很讲究,讲究到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细节,一个细小的声音,一个模糊的景物。记得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说过这样的话,意思是:如果你在那屋子里面提到有一把枪,那么下面的故事中一定要有人用这把枪。比如《角斗士》中有个镜头:傍晚,将军在选马时看见太子康莫得斯在树林边和一群武士练武比刀。不会欣赏的人会觉得这个镜头“看不懂”“莫名其妙”,其实如果理解文学的基本原则就可以知道,这个镜头也是表现人物性格的,表现太子“好斗”的性格和“高超的刀术”——而这又反衬了将军的仁厚。这个情节又为电影最后太子竟然敢于和“无敌的”“西班牙人”决斗作了铺垫,至少让人不会感到“最后的决斗”来得很突然。再比如,名导演伊文思的《苏德海》中,有这样的蒙太奇段落:经济危机时期,资本家为了保住自己的利润,不惜把小麦和牛奶倒进大海中。伊文思在资本家倾倒小麦的镜头之后,接上了瘦弱、饥饿的孩子的形象。为什么要这样把两个表面不同的事物接在一起?这就和影片的主题相关了:富人们宁可把食物倒掉,也不给穷人们吃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人性和社会经济制度的丑陋,才造成更多的穷人。而两个蒙太奇镜头连在一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发人深省,让人感受到深刻的社会内涵。
其他文献
给出了函数的极态概念,讨论了极态变换的公式和应用.
[摘 要] 课堂教学民主是教育民主在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所推崇的重要价值主张。然而,在力图体现多样的民主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课堂教学民主误读、误用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民主实践流于形式或走向放任。基于此,有必要澄清课堂教学民主的合理内核及其特殊性,并对教学民主在实践中如何保持有效的张力进行剖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民主;内核;结构;张力  [中图分类号]
■病例解读$$ 73岁刘女士,有近20年的糖尿病史。晚上散步时,她的脚被一小截枯树枝扎了个很小的伤口,不过活动一会儿也就没啥感觉了,她也没多在意。谁知1个月后,原先的小伤口
报纸
《红楼梦》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神仙世界,一个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凡俗世界。这两个世界在曹雪芹的笔下完美融合,他用梦、直觉和胡话等方式以及营造诗意意
在工业中对转子的动力学分析尤为重要,文章介绍了计算转子固有频率的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元法,借助MATLAB软件和NASTRAN软件分别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对简单的转子模型的固有频率和振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素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介绍两个方法,以期对学生作文有所帮助。"散""聚"两依依,从思维的发散与聚合的角度使
堪忧:严峻的教育现实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已实行多年,在各种新的教学理念、课堂模式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确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教师为中心”变为现在的“学生为中心”,由以前的“教师满堂灌”变为现在的“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由以前的“关注结论”变为现在的“关注学生成长”。我们自认为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活跃了,合作探究展示,每个学生都在合作中提高了个人的能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