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是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小学生有着天生好动的个性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加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小学数学的价值在于学习效果的体现,单从教学方法上来讲是如何做到有效的学科整合,将知识的学习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因此,有效的学科整合,可以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学科教学的魅力。对学科整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做简要分析概述,做好学科整合与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强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绽放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情境创设;思维导图;学科整合
2018年10月25-26日,大庄中心校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被邀请为评委,两天共听了七节数学课。其中巩鑫老师的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使我感触颇多。目前,随着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提出小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将课堂效益发挥到最大化,从而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科整合的重要性。
一、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一种学习的主动性,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且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教学内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教学中的乐趣所在,教师可以拿一块纸板,这块纸板呈现不规则化,而学生要做的是将纸板最大化利用,并且能够剪出一些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手脑并用的方式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可以体会到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够在遇到难题时,加强自身的探究能力。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數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在课堂的最后要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和把控教学的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能够理解本节课的组合图形的教学重点,也能够对前面所学的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知识做很好的复习。这样的学科整合和情境创设能够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二、通过思维导图找到最快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只存在于视觉上。而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知能力是教学中的重点。思维导图是现阶段较为合适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思维导图需要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解题框架,在变化中寻求不变,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快更好地找准解题思路,寻找出最优的解答策略。例如,在教材中有道题是这样的:如图,有两个边长是8厘米的卡片叠合在一起,求重叠部分的面积。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会比较麻烦些。一步一步地列出计算过程,这样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思路就会对其中的部分多算或者少算。而通过思维导图,首先我们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是一个正方形来解决问题,而图形中重叠的部分也就是这个图形中上方或者下方所缺失的两个角中的一个角的面积。学生在脑海中把整个图形补充完整,只要把缺失的角求出即可,也就是4×4=16。亦或者学生可以自行脑补重叠部分的图形,将两个4厘米的线段进行延伸就可以发现重叠部分是一个边长为4的小正方形,这样也可以求出面积。这种学生自主建立思维导图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解题思路和逻辑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案来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站在学生角度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中要想凸显数学魅力,作为教师则要正确引导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利用各种有趣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与数学进行有趣的结合,不但有助于刺激学生的大脑,而且还能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在学生的心中绽放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希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流程模式的探究[J].学周刊,2011(31).
[2]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衡永.打造数学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动”起来[J].考试周刊,2011(64).
编辑 刘晓宇
关键词:情境创设;思维导图;学科整合
2018年10月25-26日,大庄中心校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被邀请为评委,两天共听了七节数学课。其中巩鑫老师的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使我感触颇多。目前,随着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提出小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将课堂效益发挥到最大化,从而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科整合的重要性。
一、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一种学习的主动性,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且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教学内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教学中的乐趣所在,教师可以拿一块纸板,这块纸板呈现不规则化,而学生要做的是将纸板最大化利用,并且能够剪出一些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我们教学中常见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手脑并用的方式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可以体会到课堂的趣味性,又能够在遇到难题时,加强自身的探究能力。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數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在课堂的最后要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和把控教学的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能够理解本节课的组合图形的教学重点,也能够对前面所学的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知识做很好的复习。这样的学科整合和情境创设能够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二、通过思维导图找到最快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只存在于视觉上。而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知能力是教学中的重点。思维导图是现阶段较为合适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思维导图需要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解题框架,在变化中寻求不变,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快更好地找准解题思路,寻找出最优的解答策略。例如,在教材中有道题是这样的:如图,有两个边长是8厘米的卡片叠合在一起,求重叠部分的面积。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会比较麻烦些。一步一步地列出计算过程,这样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思路就会对其中的部分多算或者少算。而通过思维导图,首先我们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是一个正方形来解决问题,而图形中重叠的部分也就是这个图形中上方或者下方所缺失的两个角中的一个角的面积。学生在脑海中把整个图形补充完整,只要把缺失的角求出即可,也就是4×4=16。亦或者学生可以自行脑补重叠部分的图形,将两个4厘米的线段进行延伸就可以发现重叠部分是一个边长为4的小正方形,这样也可以求出面积。这种学生自主建立思维导图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解题思路和逻辑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案来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站在学生角度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中要想凸显数学魅力,作为教师则要正确引导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利用各种有趣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与数学进行有趣的结合,不但有助于刺激学生的大脑,而且还能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在学生的心中绽放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希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流程模式的探究[J].学周刊,2011(31).
[2]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衡永.打造数学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动”起来[J].考试周刊,2011(64).
编辑 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