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为主义主张要抛弃研究意识,重视对行为的改造,其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得行为主义理论在心理行为训练中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行为主义学派的思想入手,对心理行为训练的原理、训练流程等内容进行分析,为更加科学地组织心理行为训练提供指导作用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行为训练;联结;强化;社会学习
一、引言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塑造和改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强化来实现的。也就是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和团体时,该行为就会受到维持和加强,将来在类似情境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如果领导者在不断地操作某项行为时,接连不断地给出不同的奖励,这样受训者在训练中就获得了一种成就型的快感,内心就会习惯性地继续这项行为。基于这个总体思路,行为主义中的许多理论为心理行为训练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行为主义理论在心理行为训练中的应用
(一)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有机体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1]133-134。因此,心理行为训练也是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良性联结,改善或者避免出现不良联结的过程。例如,在组织高空训练项目时,成员一开始可能对高空项目抱有恐惧心理,面对恐惧,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犹豫后退而不是前进。此时,通过领导者和其他成员的鼓励,使其逐渐开始尝试前进,通过多次的训练,使其能面对高空项目时,产生勇敢前进的反应。心理行为训练中领导者的任务就是提供行动方案并且设法营造与主题相关的环境。例如营造温暖、舒适的团队氛围,使成员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平时的团体活动中,从而改善其对团体的信任感,促进良性联结的建立。
桑代克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联结,但他指出形成联结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需要有一个经验的积累。心理行为训练应当给予受训者足够多的试误空间,不能当成员无法完成任务时,就主动帮助其解决,要让成员们在试误中领悟团体协作的重要性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些心理行为训练中可能会涉及到行动失败,要注意的是行动失败一开始也许只是一个中性事件,如果给予批评,类似的行动逐渐会与批评联系起来,而批评本身是引起成员焦虑的条件刺激,久而久之,行动失败就会引起焦虑。因此,心理行为训练过程中,领导者一般都保持中立原则,尽量不给予批评,同时也要注意巧妙处理成员之间出现猜疑与互相批评的情况。让成员在平时涉及到团体活动时,能对团体采取信任的行为,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良性联结。
(二)指导训练流程和难度设置
一般我们将心理行为训练分为热身阶段、导入阶段、主体活动阶段和结束阶段。这一流程的设置有其科学合理之处,缺一不可。心理行为训练应当是一个遵循学习论的过程。
在桑代克的理论中,他将学习律归纳为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1]136。我们在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时,设置热身和导入环节就是依从准备律思想。热身活动的目的是让团体成员在初步的互动中有所了解,营造一个轻松安全的活动环境,或者初步涉及主题,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准备。热身和导入活动难度设置要合理,要确保有人接受惩罚,充分调动现场气氛,但不能给人以挫败感,不然会影响后续活动的开展。例如进行“心有千千结”的活动时,如果过程中实在解不开,主持人可允许参与者决定相邻两只手断开一次,但再次进行时必须马上封闭,确保让团队体验到成功。如果忽略或者不重视热身环节,团体成员之间还没有建立一个安全的分享环境,此时强行进行分享活动,成员会感受到拘束和烦恼,从而大大降低训练效果。
练习律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1]136。我们在心理行为训练中一般都要提供两到三个主体活动。倘若只有一个主体活动,就不能使成员很好地感受主题的不同维度,或者对一个维度体会的不够深刻。通过几个活动的组织,使成员在循序渐进中加深对主题的感悟,自身也会多一些成长。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针对一个主题,组织多次心理行为训练来巩固和加强学习。不过,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这和强化理论有相似之处,要在活动中设置奖励,强化练习效果。
桑代克提出的效果律则强调,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1]136。在心理行为训练中,任务难度过大或者团体协作不够到位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完成时,领导者要在分享环节加以合理引导,找出阻碍行动成功的因素,下次加以改正。如果团体成员获得了成功的结果,那就要通过分享找出促进成功的因素,引起大家对这些因素的关注。分享环节中的温暖感和带入感会使成员增加对训练效果的认同感。
(三)注重对行为结果的强化
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强化理论认为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则是惩罚[1]138。所谓强化,指的是行为结果受到加强,该行为得以维持,将来在类似的情境中再次出现此种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强化物对于不同主体而言,其强化效果是不同的。基于此,团体心理行为训练要注意以下问题:领导者要针对团体中不同的成员提供不同的强化物。领导者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和职务关系。不同的年龄和阅历,强化物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五块钱可能让小孩子感到开心,具有激励作用,但对于成年人而言,强化作用可能就不是很大。所以在心理行为训练的强化物选择上要考虑团体成员的年龄和阅历,甚至是知识体系。总结来说,就是要考虑成员所需,才能更好发挥强化的效力。
三、结语
行为主义的训练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性强和效果可视性强的特点[2]。这些优点在心理行为训练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心理行为训练之前,领导者要拟定训练方案,规范训练流程,科学设置训练难度。热身阶段,先要营造放松的状态,训练过程中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成员了解训练内容。如果成员表现出促进目标的形成,那么领导者可根据强化理论及时给予强化,并要引导大家进行深入的分享交流,使成员的训练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提高。反之则及时改正成员的行为,让其无法定型[3]。领导者在进行总结时尽可能的联系实际,具体可以与受训者的职业特点,受训者感兴趣的内容相联系,这樣便于在实践中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0-150.
[2] 曲哲. 不同心理学流派在心理训练实践中的优势比较[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6:70-71.
[3]孙权,丁伟祥,刘雪兴.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体育运动队管理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135.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行为训练;联结;强化;社会学习
一、引言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塑造和改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强化来实现的。也就是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和团体时,该行为就会受到维持和加强,将来在类似情境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如果领导者在不断地操作某项行为时,接连不断地给出不同的奖励,这样受训者在训练中就获得了一种成就型的快感,内心就会习惯性地继续这项行为。基于这个总体思路,行为主义中的许多理论为心理行为训练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行为主义理论在心理行为训练中的应用
(一)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有机体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1]133-134。因此,心理行为训练也是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良性联结,改善或者避免出现不良联结的过程。例如,在组织高空训练项目时,成员一开始可能对高空项目抱有恐惧心理,面对恐惧,他们的第一反应是犹豫后退而不是前进。此时,通过领导者和其他成员的鼓励,使其逐渐开始尝试前进,通过多次的训练,使其能面对高空项目时,产生勇敢前进的反应。心理行为训练中领导者的任务就是提供行动方案并且设法营造与主题相关的环境。例如营造温暖、舒适的团队氛围,使成员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平时的团体活动中,从而改善其对团体的信任感,促进良性联结的建立。
桑代克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联结,但他指出形成联结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需要有一个经验的积累。心理行为训练应当给予受训者足够多的试误空间,不能当成员无法完成任务时,就主动帮助其解决,要让成员们在试误中领悟团体协作的重要性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些心理行为训练中可能会涉及到行动失败,要注意的是行动失败一开始也许只是一个中性事件,如果给予批评,类似的行动逐渐会与批评联系起来,而批评本身是引起成员焦虑的条件刺激,久而久之,行动失败就会引起焦虑。因此,心理行为训练过程中,领导者一般都保持中立原则,尽量不给予批评,同时也要注意巧妙处理成员之间出现猜疑与互相批评的情况。让成员在平时涉及到团体活动时,能对团体采取信任的行为,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良性联结。
(二)指导训练流程和难度设置
一般我们将心理行为训练分为热身阶段、导入阶段、主体活动阶段和结束阶段。这一流程的设置有其科学合理之处,缺一不可。心理行为训练应当是一个遵循学习论的过程。
在桑代克的理论中,他将学习律归纳为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1]136。我们在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时,设置热身和导入环节就是依从准备律思想。热身活动的目的是让团体成员在初步的互动中有所了解,营造一个轻松安全的活动环境,或者初步涉及主题,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准备。热身和导入活动难度设置要合理,要确保有人接受惩罚,充分调动现场气氛,但不能给人以挫败感,不然会影响后续活动的开展。例如进行“心有千千结”的活动时,如果过程中实在解不开,主持人可允许参与者决定相邻两只手断开一次,但再次进行时必须马上封闭,确保让团队体验到成功。如果忽略或者不重视热身环节,团体成员之间还没有建立一个安全的分享环境,此时强行进行分享活动,成员会感受到拘束和烦恼,从而大大降低训练效果。
练习律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1]136。我们在心理行为训练中一般都要提供两到三个主体活动。倘若只有一个主体活动,就不能使成员很好地感受主题的不同维度,或者对一个维度体会的不够深刻。通过几个活动的组织,使成员在循序渐进中加深对主题的感悟,自身也会多一些成长。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针对一个主题,组织多次心理行为训练来巩固和加强学习。不过,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这和强化理论有相似之处,要在活动中设置奖励,强化练习效果。
桑代克提出的效果律则强调,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1]136。在心理行为训练中,任务难度过大或者团体协作不够到位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完成时,领导者要在分享环节加以合理引导,找出阻碍行动成功的因素,下次加以改正。如果团体成员获得了成功的结果,那就要通过分享找出促进成功的因素,引起大家对这些因素的关注。分享环节中的温暖感和带入感会使成员增加对训练效果的认同感。
(三)注重对行为结果的强化
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刺激)。强化理论认为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则是惩罚[1]138。所谓强化,指的是行为结果受到加强,该行为得以维持,将来在类似的情境中再次出现此种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强化物对于不同主体而言,其强化效果是不同的。基于此,团体心理行为训练要注意以下问题:领导者要针对团体中不同的成员提供不同的强化物。领导者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和职务关系。不同的年龄和阅历,强化物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五块钱可能让小孩子感到开心,具有激励作用,但对于成年人而言,强化作用可能就不是很大。所以在心理行为训练的强化物选择上要考虑团体成员的年龄和阅历,甚至是知识体系。总结来说,就是要考虑成员所需,才能更好发挥强化的效力。
三、结语
行为主义的训练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性强和效果可视性强的特点[2]。这些优点在心理行为训练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心理行为训练之前,领导者要拟定训练方案,规范训练流程,科学设置训练难度。热身阶段,先要营造放松的状态,训练过程中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成员了解训练内容。如果成员表现出促进目标的形成,那么领导者可根据强化理论及时给予强化,并要引导大家进行深入的分享交流,使成员的训练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提高。反之则及时改正成员的行为,让其无法定型[3]。领导者在进行总结时尽可能的联系实际,具体可以与受训者的职业特点,受训者感兴趣的内容相联系,这樣便于在实践中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0-150.
[2] 曲哲. 不同心理学流派在心理训练实践中的优势比较[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6:70-71.
[3]孙权,丁伟祥,刘雪兴.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体育运动队管理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