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生态文明素养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的狭隘性和表面性,生态文明习惯尚未养成、生态文明行动力较弱,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教育地位不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性和深度不够、学生缺乏生态文明实践机会。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主要途径有整合教育资源全面纳入思政教育类课程;提升课程系统性和深度;扩展学生实践载体;构建学校生态文明网络教育阵地;创建“绿色大学”营造良好的生态文件教育氛围。
关键词:生態文明素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心力量,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颇为重大。本文拟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态文明的意识程度、生态文明行为表现等,进而分析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网平台向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发放问卷并回收、统计。本次调查选择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在调查对象的分布上,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共25个学部或院系的本科生,覆盖了学校大多数学部和院系。在专业分布上,调查对象涵盖了环境类专业、理工科非环境类专业、非理工科专业。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年级的生态文明素养,从而间接反映大学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选择大一和大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代表低年级大学生和高年级大学生。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26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二)调查问卷的分类概况。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所涉及的领域,能够清晰的反映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问卷共设置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问卷题目采用“程度式”选择题为主,大部分题目的答案可以按照最低程度到最高程度排序,并赋予1~5分的分值,使得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分析变得较容易操作。问卷的题目尽量以贴近大学生生活为宗旨,突出现实化、生活化。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
三、调查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缺乏。关于生态文明知识的调查中,大学生7道题的平均得分仅为2.58分。在被问及“201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时,有72.13%的大学生选择“根本不了解”和“了解一点”。88.05%的大学生表示“知道一点”和“完全不知道”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在被问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时,仅有29.20%知道4个以上。可见,大学生对于全球性的生态文明知识知之甚少,对生态文明知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相比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学生对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较高,比如,对PM2.5的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为3.12分,对10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知识(白色污染、温室效应、低碳生活等)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为3.59分。可见,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个人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的环境问题和事件,缺乏对地球环境整体变化以及所面临环境问题危机的关注度和紧迫感,这与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者的身份是不相符的,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引导和教育。
四、原因探析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地位不突出。在当前的大学评价体系中,论文发表、著作出版、重要国家级课题的申请等成为衡量和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因而,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之,大学教育虽不像中学教育那般重视应试,但学生寻求保研、出国深造等机会时,最为主要的考评指标就是绩点,当前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
(二)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性与深度不够。当前,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只在大学生形势政策课程的某一讲中“蜻蜓点水”式地出现过,加上这一课程的授课和考评方式与公共或专业必修课有较大差异,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学生的重视程度有限,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可见,当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大学生虽然很容易接触到广泛的信息,正如问卷调查所显示的,高达40%的大学生表示对自身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影响程度较大的是大众传媒(微信、微博、网站、电影、电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借用信息化时代的大众媒介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与深度也是需要引入思考的问题。
(三)缺乏生态文明实践的机会。高达50.88%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环保活动,生态文明行为实践能力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其一,学校环保类社团较少或者环保类活动开展地较少,大学生有参与的愿望但参与的机会不多;其二,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尤其缺乏相关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支持;其三,大学生学业压力太大,有意愿却没时间参加。
五、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教育资源,全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找到了稳定的载体,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环节。[4]首先,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全面纳入大学生时事政治与形势政策课程之中,拟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开展系列课程,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其次,也可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目前高校思修课程主要内容为国家和个人理想、中国精神、道德规范以及法律,并没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加入到思修课程“社会公德”的章节中,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再次,开设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公共课程。
(二)注重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当前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不足,呈现出明显的表面性和狭隘性。因而,在开设生态文明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除去与日常息息相关的诸如“雾霾”、“一次性筷子”等知识的普及外,要高度重视全球性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文明法律、国家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决策等深层知识的关注,要帮助学生摆脱狭隘性、表面性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树立全局性的眼光,从整体上、深层次上知晓环境问题和理解生态文明深刻内涵的能力。
(三)开发实践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根据问卷调查和分析可知,较多大学生有进行生态文明实践的意愿,但缺乏实践机会。因而,高校应多方位地开展和支持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实践。首先,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授法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一定的实地参观和考察。其次,依托大学工和校院两级团委开展生态文明实践为主题的暑期实践等课外活动,支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更好的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第三,发挥生态和环保类社团的重要力量。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具有较好的口碑和影响力,可依托此类社团开展生态文明的各类实践活动。第四,可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传统的品牌活动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態文明素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心力量,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颇为重大。本文拟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态文明的意识程度、生态文明行为表现等,进而分析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网平台向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发放问卷并回收、统计。本次调查选择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在调查对象的分布上,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共25个学部或院系的本科生,覆盖了学校大多数学部和院系。在专业分布上,调查对象涵盖了环境类专业、理工科非环境类专业、非理工科专业。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年级的生态文明素养,从而间接反映大学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选择大一和大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代表低年级大学生和高年级大学生。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26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二)调查问卷的分类概况。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所涉及的领域,能够清晰的反映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问卷共设置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问卷题目采用“程度式”选择题为主,大部分题目的答案可以按照最低程度到最高程度排序,并赋予1~5分的分值,使得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分析变得较容易操作。问卷的题目尽量以贴近大学生生活为宗旨,突出现实化、生活化。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
三、调查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缺乏。关于生态文明知识的调查中,大学生7道题的平均得分仅为2.58分。在被问及“201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时,有72.13%的大学生选择“根本不了解”和“了解一点”。88.05%的大学生表示“知道一点”和“完全不知道”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在被问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时,仅有29.20%知道4个以上。可见,大学生对于全球性的生态文明知识知之甚少,对生态文明知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相比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学生对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较高,比如,对PM2.5的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为3.12分,对10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知识(白色污染、温室效应、低碳生活等)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为3.59分。可见,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个人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的环境问题和事件,缺乏对地球环境整体变化以及所面临环境问题危机的关注度和紧迫感,这与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者的身份是不相符的,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引导和教育。
四、原因探析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地位不突出。在当前的大学评价体系中,论文发表、著作出版、重要国家级课题的申请等成为衡量和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因而,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之,大学教育虽不像中学教育那般重视应试,但学生寻求保研、出国深造等机会时,最为主要的考评指标就是绩点,当前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
(二)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性与深度不够。当前,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只在大学生形势政策课程的某一讲中“蜻蜓点水”式地出现过,加上这一课程的授课和考评方式与公共或专业必修课有较大差异,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学生的重视程度有限,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可见,当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大学生虽然很容易接触到广泛的信息,正如问卷调查所显示的,高达40%的大学生表示对自身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影响程度较大的是大众传媒(微信、微博、网站、电影、电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借用信息化时代的大众媒介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与深度也是需要引入思考的问题。
(三)缺乏生态文明实践的机会。高达50.88%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环保活动,生态文明行为实践能力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其一,学校环保类社团较少或者环保类活动开展地较少,大学生有参与的愿望但参与的机会不多;其二,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尤其缺乏相关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支持;其三,大学生学业压力太大,有意愿却没时间参加。
五、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教育资源,全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找到了稳定的载体,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环节。[4]首先,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全面纳入大学生时事政治与形势政策课程之中,拟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开展系列课程,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其次,也可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目前高校思修课程主要内容为国家和个人理想、中国精神、道德规范以及法律,并没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加入到思修课程“社会公德”的章节中,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再次,开设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公共课程。
(二)注重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当前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不足,呈现出明显的表面性和狭隘性。因而,在开设生态文明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除去与日常息息相关的诸如“雾霾”、“一次性筷子”等知识的普及外,要高度重视全球性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文明法律、国家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决策等深层知识的关注,要帮助学生摆脱狭隘性、表面性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树立全局性的眼光,从整体上、深层次上知晓环境问题和理解生态文明深刻内涵的能力。
(三)开发实践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根据问卷调查和分析可知,较多大学生有进行生态文明实践的意愿,但缺乏实践机会。因而,高校应多方位地开展和支持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实践。首先,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授法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一定的实地参观和考察。其次,依托大学工和校院两级团委开展生态文明实践为主题的暑期实践等课外活动,支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更好的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第三,发挥生态和环保类社团的重要力量。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具有较好的口碑和影响力,可依托此类社团开展生态文明的各类实践活动。第四,可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传统的品牌活动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