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无间道》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时代背景便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如今香港回归已经整整十年,香港电影也经历了由低谷到重新振作的过程。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一部接一部的精彩影片的上映,以及在各大电影节上的出色表现,昭示着香港电影业再次焕发出光彩,对整个亚洲以及欧美地区的影响日益加深。
大约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香港电影便开始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广袤的中国内地产生出重要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亚洲与欧美观众。对于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回归后的香港电影,尽管经历了本土与部分海外市场上的种种挫折,却依然诞生出许多颇有影响的作品,其杰出成就,也堪称令世人瞩目。
一、动作片
作为香港主流电影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类型,十年来的动作片领域,出现了不少值得点评的优秀作品。让我们还是从杜琪峰说起。
杜琪峰,香港资深电影人,80年代开始电影导演生涯,其作品涉及动作、喜剧、艺术等多种类型,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香港电影圈内,几乎没有杜琪峰不能拍的电影。
在十几年的历练之后,杜琪峰终于在最近的十年里,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状态。于是,在动作片领域里,杜氏佳作迭出。从《真心英雄》(1998)、《暗战》(1999)、《枪火》(1999)、《再见阿郎》(1999),到《全职杀手》(与韦家辉合导,2001)、《PTU》(2003)、《大只佬》(又名《大块头有大智慧》,与韦家辉合导,2003)、《大事件》(2004)、《柔道龙虎榜》(2004)和《龙凤斗》(2004),再到近来的《黑社会》(又名《龙城岁月》,2005)与《放逐》(2006),大多数的影片票房颇为可观,不少作品多次斩获香港金像奖中的诸多重要奖项,某些前卫创作还极富探索精神。可以说,在回归后的十年里,杜琪峰是香港动作电影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近十年来的杜琪峰作品,具有两种显著特征:其一是善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无论是《PTU》中丢枪的警察(林雪饰)和其好友PTU的组长(任达华饰),还是《黑社会》里的黑帮骨干阿乐(任达华饰)与大D(梁家辉饰),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以及复杂多变的情感轨迹。他们不是类型电影中常见的某种固定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
其二是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动作场面。与港片主流的枪战场面不同,杜琪峰在近些年来的作品中,使用了长镜头加凝固姿态的表现手法。先用长镜头来突出现场剑拔弩张的气氛,然后将几乎静止不动的持枪者置入这种氛围之中;而两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产生出某种摄人心魄的感觉以及巍巍如山的气象。这种相当独特的手法,在《枪火》《PTU》和《放逐》等影片中,都有非常精彩的表现。
十年中,杜琪峰以其丰富而优质的作品,证明了自己在当今香港影坛中的重要地位。而同时,其影片所显露出的大家风范,也给许多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归后的第二个重要人物就是刘伟强。这位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在回归前以《古惑仔》系列而成名,是香港影坛近年来最受瞩目的人物之一。
十年间,刘伟强拍摄的重要影片有:《风云雄霸天下》(1998)、《华英雄》(1999)、《决战紫禁之巅》(2000)、《胜者为王》(2000)、《无间道》系列(与麦兆辉合导,2002~2003)、《头文字D》(与麦兆辉合导,2005)、《伤城》(2006)等等。这些影片几乎都有相当不错的票房业绩,也曾经有斩获金像奖重要奖项的光荣履历,而其中的某些作品还在相当广阔的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根据《无间道》改编的美国电影《无间道风云》,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多项奥斯卡奖;而近来的《伤城》又已被好莱坞买断版权,并确定由刘伟强本人来执导这部改编作品。
刘伟强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总能在题材与主题方面有新的开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无间道》。有关警匪之间较量的故事,已经被香港影人演绎了成百上千遍,但该片却依然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一方面“双重卧底”的设计,还比较罕见;另一方面,身为卧底的主人公在类似于“无间地狱”般的处境里的精神痛苦与心灵挣扎,也给观众以震撼和感动。而影片上映后极佳的票房与良好的口碑,也正是刘伟强的才能与努力所应有的回报。
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对特技的使用。在《头文字D》《风云雄霸天下》《华英雄》等多部影片中,刘伟强都使用了大量的特技镜头。只不过这种使用可以说是颇有节制,没有一味地去追求炫目的视觉效果,而是将特技看作是为人物与主题服务的手段。这种认识与实践,较之那些往往喜欢滥用科技手段的影片导演,的确高明了许多。

从历史来看,十年来,刘伟强曾经不断地给我们带来种种惊喜。而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也有理由抱以同样的期待。
第三个重要人物是赫赫有名的成龙。回归后,在动作喜剧的领域里,还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影响。
其间,成龙的重要港产片有:《我是谁》(1998)、《特务迷城》(2001)、《新警察故事》(2004)、《神话》(2005)和《宝贝计划》(2006)。同期,还主演了多部好莱坞大制作的动作电影。除了个别作品以外,动作加喜剧,仍然是成龙的主要创作路线。而此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成龙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
在这一个十年里,成龙电影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创作风格,并且具备了如下的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无论主人公如何弱小,也无论敌人如何强大,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正义的一方。于是,从《我是谁》里遭陷害的特工,到《特务迷城》里被卷入国际犯罪事件中的小人物,再到《宝贝计划》中富有同情心的窃贼,成龙饰演的主人公,尽管九死一生,却总能够最终战胜那些狡猾而凶残的强大对手。
其二,在主人公的非凡历程中,往往伴随着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特务迷城》中,与种种追逐、恶斗同样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让我们大笑不止的喜剧场面;动作和喜剧,在影片中,成为相互辉映的同一整体。而《宝贝计划》里,几个窃贼的惊险之旅,也总是在喜剧化的情境中,走过开篇、高潮和结尾。喜剧的渗透,使成龙作品中的英雄,充满世俗的精神与世俗的色彩,而其平凡而普通的举止,更是宛如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这是成龙电影的特质,也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
尽管十年来成龙所拍的港产片并不很多,但在许多地区却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在动作片尤其是动作喜剧的领域里,成龙仍然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除了以上的三个重要人物,还有一些导演及其作品不能不提。徐克的《顺流逆流》(2000)和《七剑》(2005),林岭东的《极度重犯》(1998)和《目露凶光》(1999),都是有相当水准的动作电影。
此外,陈嘉上、林超贤的《野兽刑警》(1998),陈嘉上的《公元2000》(2000),林超贤的《江湖告急》(2000)和《重装警察》(2001),马楚成的《幻影特攻》(1998)、《东京攻略》(2000)、《九龙冰室》(2001)和《韩城攻略》(2005),游达志的《非常突然》(1998)和《暗花》(1998),王晶的《龙在江湖》(1998),陈德森的《紫雨风暴》(1999),李仁港的《阿虎》(2000),以及陈木胜的《特警新人类》(1999),《特警新人类2》(2000)和《三岔口》(2004),叶伟信的《杀破狼》(2004)和《龙虎门》(2006),黄精甫的《江湖》(2004)和《阿嫂》(2005),与尔冬升的《旺角黑夜》(2004)和《门徒》(2007),也都是十年来值得一提的优秀作品。
上述的这些作品,大都可以分为两个创作方向:一是坚持主流路线,二是对类型规则进行开拓和探索。前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类型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占领市场与获取票房的主要力量。而后者虽然是类型中的少数派,甚至票房有时也不太理想,但其对整个类型的前进和发展,却可能产生重要影响。这两种不同创作方向的类型电影,相互竞争,也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香港动作电影的繁荣和发展。
二、喜剧片
十年来,无厘头式的喜剧,仍然是香港喜剧电影中的主流类型。除了明显的无厘头影片,许多的喜剧类与非喜剧类作品,也多多少少地渗入了无厘头的影响。
而这一期间里的“喜剧之王”,也依然是非周星驰莫属。1997之后,周星驰陆续拍摄了《行运一条龙》(1998)、《喜剧之王》(1999)、《千王之王2000》(2000)、《少林足球》(2001)等几部影片,随后便开始走大片加精品的创作路线,《功夫》(2004)在极为广阔的地区获得了巨大成功,仅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电影票房就已达到三亿元人民币的惊人数字。三年苦功,可谓回报丰厚。
从许多方面来观察,周氏作品依然延续了原有的风格。其特征大约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独特的叙述策略。这种策略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先小人而后君子或者外小人而内君子的基本路线。比如,《功夫》中的主人公,开始时犹如街头混混,到后来却宛若江湖大侠,就是先小人而后君子;而同样,其外表的瘪三作派与内心中的善良种子,也就是典型的外小人而内君子。
其二,是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却往往又在情理之中。在《喜剧之王》中,小小的文化馆员对表演艺术的痴迷,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指导妓女的仪态,到为失业大学生设计收取保护费时的黑社会形象,直至为警方扮演极其危险的送外卖伙计,这些精彩的段落,在符合人物性格的同时,又具有周氏独特的喜剧魅力。
其三,是对小人物之生活与心理的杰出展现。对于周星驰来说,这差不多是其所擅长的看家本领。在《少林足球》中,几位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决定挑战一群训练有素的足球队员,在一番苦斗之后,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典型的周星驰式的“神话”。而片中对小人物心理的刻画,更可谓夸张而不失实,生动并且精准。
其实,“无厘头”并不意味着没有逻辑。这一粤语方言,原本就是用来指称某些言谈举止方式,它们虽然随意而又没有明确目的,却不是毫无道理。所以将周星驰式的作品称为无厘头喜剧,也可以说是名符其实了。
另一种重要现象是杜、韦组合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喜剧作品。杜、韦是指杜琪峰与韦家辉,由于两人联合执导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电影,所以有杜、韦并称的习惯说法。几年间,杜、韦合作的重要喜剧片就有《孤男寡女》(2000)、《辣手回春》(2000)、《瘦身男女》(2001)、《钟无艳》(2001)、《我左眼见到鬼》(2002)、《百年好合》(2003)和《向左走,向右走》(2003)七部作品。

这些影片在香港本土的票房均在千万元以上,而《孤男寡女》更是高居当年香港票房排行榜之榜首。就作品而言,杜、韦喜剧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贴近现实生活。一方面,杜、韦影片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直接触及都市中人们所关心的种种主题。比如,《孤男寡女》中的温馨恋情,《瘦身男女》中胖人的烦恼和痛苦,以及《辣手回春》中的当代急救事业,都涉及现实社会中引人瞩目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在诸如《钟无艳》和《我左眼见到鬼》这样的古装或者鬼怪喜剧中,杜、韦也总是努力将它们与现实联系起来。于是,讽喻、拟人化等艺术手法,便常常出现在这些影片之中。
其二,是歌颂真善美并且调侃人性弱点。这是杜、韦喜剧中最常见的主题,也是其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在《向左走,向右走》中,男女主人公纯洁而真挚的爱情,被刻画得优美动人,千回百转。而同时,两个主要配角在爱情上的自私与妒忌,也被以喜剧的方式,大加渲染。这样,经过反复的对比描写,美好的东西显得更加美好,而人性的弱点,也在不断地引起观者的反思和警惕。
总之,杜、韦喜剧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主流电影,在娱乐、艺术与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除了周星驰与杜、韦组合的影片之外,十年来,还有其他一些相当不错的喜剧作品。比如,曾经拍过《大话西游》的刘镇伟,推出了《天下无双》(2002)和《情癫大圣》(2005),继续坚持其颇为擅长的无厘头创作路线。
而诸如阮世生的《每天爱你八小时》(1998)和《窈窕淑女》(2004),麦兆辉的《周末狂热》(1999),陈嘉上的《恋战冲绳》(2000),马楚成的《夏日麽麽茶》(2000),谷德昭的《嫁个有钱人》(2002),赵良骏的《金鸡》(2002),彭浩翔的《大丈夫》(2003),以及马伟豪的《新扎师妹》(2002)、《新扎师妹2》(2003)和《煎炸三宝》(2004),韦家辉的《鬼马狂想曲》(2004)和《喜马拉雅星》(2005)等等,也都是有一定影响的喜剧作品。
这些影片往往以正面人物作为主人公,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并且在审美趣味方面,坚持与大众的喜好保持一致。而这些坚持与努力,又使港产的喜剧电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那种孕育在平凡之中的生活韵味,常常令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有所感动,而许多并不深奥的道理,也在故事流畅的讲述中,具备了很强的说服力量。于是,这些喜剧影片尽管很世俗,有时甚至也很琐碎,却很真实,很接近于我们的现实生活。
在上述两大类型之外,一些中小类型的主流电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彭氏兄弟的恐怖片《见鬼》(2002)、《见鬼2》(2004),袁建滔的动画片《麦兜故事》(2001)、《麦兜·菠萝油王子》(2004),都是很优秀的商业电影。
三、艺术电影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当代香港的艺术电影似乎无足称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仅在回归的十年里,就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作品。
第一个需要评点的人物就是王家卫。尽管十年来只推出了两部电影:《花样年华》(2000)和《2046》(2004),王家卫却依然是回归后艺术电影的最重要的作者。
在此一阶段,王家卫的创作仍然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其一,在朴素无华的叙述中,深入而细腻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花样年华》,还是《2046》,都没有什么曲折的故事以及戏剧化的情节;影片所讲述的,只是普通人的一些普通的生活。不过,就在这一组组平凡的生活场景中,男主人公(梁朝伟饰)的阅历与沧桑,却显得清晰而浓重。不管是《花样年华》中难以名状的痛苦,还是《2046》里的游戏人生,都会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于是,当张曼玉身着旗袍的背影慢慢闪过,或者梁朝伟用忧郁的眼神注视着某个人物,王家卫作品中影像的力量,便足以令我们震惊。虽然几乎没有了故事,但那些片断的感觉,却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王家卫的本领,也是王家卫的魅力。
其二,意境深远,富有韵味。从整体来看,王家卫的作品具有诗电影的特征,这在其最近的两部影片中,也有突出的表现。那些看起来似乎漫不经心的画面与段落,却能给人以丰富而持久的美感。换句话说,王家卫对技巧的运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无迹可求,正是这种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就创作方法而言,王家卫是香港先锋派电影的杰出代表,其对电影语言的不懈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两部影片均获得众多有分量的电影奖项,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王家卫在当前香港影坛的重要地位。
第二个重要人物则是新崛起的陈果。这位以《香港制造》(1997)而闻名天下的电影人,在回归的十年里,有着杰出的表现。其主要的作品有:《去年烟花特别多》(1998)、《细路祥》(1999)、《榴莲飘飘》(2000)、《香港有个荷里活》(2002)、《人民公厕》(2003)和《饺子》(2004)。这些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颇有特点,形成了陈果本人特有的电影风格。
其一,是大胆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尖锐矛盾。在十年来的香港艺术电影中,能够触及现实问题的影片并不少见,但像陈果这样如此深刻,乃至近于残酷的作品,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去年烟花特别多》中,“九七回归”之际,一群华裔英军的不幸命运,成为对香港“殖民地身份”的某种隐喻。而片尾,主人公因伤失去记忆,其“我是谁”的怒吼,的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暴露问题的倾向,也出现在其他的一些影片中。比如,《榴莲飘飘》涉及大陆女赴港卖淫的现实问题,而《饺子》中发生的故事则可谓令观者触目惊心:那些贵妇人为了美化荣颜,博取丈夫的欢心,竟然可以食用由流产婴儿做成的“饺子”。
其二,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与王家卫的极具前卫性的先锋派式的创作道路不同,陈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现实主义的方向。除了从现实中选择题材与主题之外,还往往采用种种具体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比如,追求局部与细节的真实,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以及浓郁的纪实风格,等等。这些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陈果影片中直面生活的尖锐主题,往往结合得相当完美。无论是对现代文明阴暗面的嘲讽,还是对“草根”阶层生活的真实展现,陈果影片的形式,总能够充分表达其所思考的结果。

尽管陈果的作品往往以小人物作为主人公,其生存与毁灭,也仿佛轻如鸿毛。但同时,这种叙述却又震撼人心;其悲怆与愤怒,深邃与苍凉,构成了某种独特的美学境界。
王、陈之外,十年来艺术电影中的优秀作者与作品还有:许鞍华的《千言万语》(1999)、《男人四十》(2001)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7),张婉婷的《玻璃之城》(1998),关锦鹏的《蓝宇》(1999),叶锦鸿的《半支烟》(1999),麦兆辉的《周末狂热》(1999),叶伟信的《朱丽叶与梁山伯》(2000),以及张艾嘉的《心动》(1999)和《20 30 40》(2004),尔冬升的《真心话》(1999)和《忘不了》(2003),奚仲文的《安娜玛德莲娜》(1998)和《小亲亲》(2000),刘国昌的《无人驾驶》(2000)和《爱上我吧》(2001),直至近来陈可辛的《如果·爱》(2005),彭浩翔的《伊莎贝拉》(2006),谭家明的《父子》(2006),等等。
尽管与主流的商业电影相比,香港艺术电影在数量与票房上,均处于弱势地位;但若就艺术成就与美学境界而言,其明显的优越之处便显露出来。这种优越,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更加个性化。所谓主流电影,往往要遵守其类型规则和明星制度,并以票房业绩作为它们的主要目标。这种本质特征,会对商业电影的创作,产生强有力的约束和影响。相比之下,艺术电影的创作,则会享受到更大的自由,并显露出明显的非类型化的特征。而张扬个性,也随之成为这种创作的一个主要追求。
其二,是更加具有美学韵味。与主流电影类型化的创作模式不同,艺术电影往往显现出明确的美学追求,从而更加容易形成各不相同的作者风格。比如王家卫、陈果、许鞍华等人的影片,便各有其鲜明的作品特征。
不过,虽然艺术电影与主流电影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常常也会相互借鉴与相互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两者之间的张力,推动着香港电影,不断进步,也不断发展。
回归十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电影业之间联系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紧密。尤其是CEPA的实施,更加强了这种密切合作。于是,如何顺利地通过内地的电影审查,如何适应内地的广大观众的审美口味,同时又保持港产电影的独有魅力,便成为香港电影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在很大程度上,这关系到香港电影的未来与命运。在此,我们衷心希望回归十年后的香港电影,能够越走越好,继续灿烂而辉煌。
大约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香港电影便开始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广袤的中国内地产生出重要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亚洲与欧美观众。对于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回归后的香港电影,尽管经历了本土与部分海外市场上的种种挫折,却依然诞生出许多颇有影响的作品,其杰出成就,也堪称令世人瞩目。
一、动作片
作为香港主流电影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类型,十年来的动作片领域,出现了不少值得点评的优秀作品。让我们还是从杜琪峰说起。
杜琪峰,香港资深电影人,80年代开始电影导演生涯,其作品涉及动作、喜剧、艺术等多种类型,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香港电影圈内,几乎没有杜琪峰不能拍的电影。
在十几年的历练之后,杜琪峰终于在最近的十年里,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状态。于是,在动作片领域里,杜氏佳作迭出。从《真心英雄》(1998)、《暗战》(1999)、《枪火》(1999)、《再见阿郎》(1999),到《全职杀手》(与韦家辉合导,2001)、《PTU》(2003)、《大只佬》(又名《大块头有大智慧》,与韦家辉合导,2003)、《大事件》(2004)、《柔道龙虎榜》(2004)和《龙凤斗》(2004),再到近来的《黑社会》(又名《龙城岁月》,2005)与《放逐》(2006),大多数的影片票房颇为可观,不少作品多次斩获香港金像奖中的诸多重要奖项,某些前卫创作还极富探索精神。可以说,在回归后的十年里,杜琪峰是香港动作电影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近十年来的杜琪峰作品,具有两种显著特征:其一是善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无论是《PTU》中丢枪的警察(林雪饰)和其好友PTU的组长(任达华饰),还是《黑社会》里的黑帮骨干阿乐(任达华饰)与大D(梁家辉饰),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以及复杂多变的情感轨迹。他们不是类型电影中常见的某种固定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
其二是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动作场面。与港片主流的枪战场面不同,杜琪峰在近些年来的作品中,使用了长镜头加凝固姿态的表现手法。先用长镜头来突出现场剑拔弩张的气氛,然后将几乎静止不动的持枪者置入这种氛围之中;而两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产生出某种摄人心魄的感觉以及巍巍如山的气象。这种相当独特的手法,在《枪火》《PTU》和《放逐》等影片中,都有非常精彩的表现。
十年中,杜琪峰以其丰富而优质的作品,证明了自己在当今香港影坛中的重要地位。而同时,其影片所显露出的大家风范,也给许多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归后的第二个重要人物就是刘伟强。这位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在回归前以《古惑仔》系列而成名,是香港影坛近年来最受瞩目的人物之一。
十年间,刘伟强拍摄的重要影片有:《风云雄霸天下》(1998)、《华英雄》(1999)、《决战紫禁之巅》(2000)、《胜者为王》(2000)、《无间道》系列(与麦兆辉合导,2002~2003)、《头文字D》(与麦兆辉合导,2005)、《伤城》(2006)等等。这些影片几乎都有相当不错的票房业绩,也曾经有斩获金像奖重要奖项的光荣履历,而其中的某些作品还在相当广阔的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根据《无间道》改编的美国电影《无间道风云》,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多项奥斯卡奖;而近来的《伤城》又已被好莱坞买断版权,并确定由刘伟强本人来执导这部改编作品。
刘伟强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总能在题材与主题方面有新的开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无间道》。有关警匪之间较量的故事,已经被香港影人演绎了成百上千遍,但该片却依然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一方面“双重卧底”的设计,还比较罕见;另一方面,身为卧底的主人公在类似于“无间地狱”般的处境里的精神痛苦与心灵挣扎,也给观众以震撼和感动。而影片上映后极佳的票房与良好的口碑,也正是刘伟强的才能与努力所应有的回报。
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对特技的使用。在《头文字D》《风云雄霸天下》《华英雄》等多部影片中,刘伟强都使用了大量的特技镜头。只不过这种使用可以说是颇有节制,没有一味地去追求炫目的视觉效果,而是将特技看作是为人物与主题服务的手段。这种认识与实践,较之那些往往喜欢滥用科技手段的影片导演,的确高明了许多。

从历史来看,十年来,刘伟强曾经不断地给我们带来种种惊喜。而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也有理由抱以同样的期待。
第三个重要人物是赫赫有名的成龙。回归后,在动作喜剧的领域里,还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影响。
其间,成龙的重要港产片有:《我是谁》(1998)、《特务迷城》(2001)、《新警察故事》(2004)、《神话》(2005)和《宝贝计划》(2006)。同期,还主演了多部好莱坞大制作的动作电影。除了个别作品以外,动作加喜剧,仍然是成龙的主要创作路线。而此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成龙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
在这一个十年里,成龙电影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创作风格,并且具备了如下的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无论主人公如何弱小,也无论敌人如何强大,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正义的一方。于是,从《我是谁》里遭陷害的特工,到《特务迷城》里被卷入国际犯罪事件中的小人物,再到《宝贝计划》中富有同情心的窃贼,成龙饰演的主人公,尽管九死一生,却总能够最终战胜那些狡猾而凶残的强大对手。
其二,在主人公的非凡历程中,往往伴随着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特务迷城》中,与种种追逐、恶斗同样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让我们大笑不止的喜剧场面;动作和喜剧,在影片中,成为相互辉映的同一整体。而《宝贝计划》里,几个窃贼的惊险之旅,也总是在喜剧化的情境中,走过开篇、高潮和结尾。喜剧的渗透,使成龙作品中的英雄,充满世俗的精神与世俗的色彩,而其平凡而普通的举止,更是宛如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这是成龙电影的特质,也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
尽管十年来成龙所拍的港产片并不很多,但在许多地区却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在动作片尤其是动作喜剧的领域里,成龙仍然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除了以上的三个重要人物,还有一些导演及其作品不能不提。徐克的《顺流逆流》(2000)和《七剑》(2005),林岭东的《极度重犯》(1998)和《目露凶光》(1999),都是有相当水准的动作电影。
此外,陈嘉上、林超贤的《野兽刑警》(1998),陈嘉上的《公元2000》(2000),林超贤的《江湖告急》(2000)和《重装警察》(2001),马楚成的《幻影特攻》(1998)、《东京攻略》(2000)、《九龙冰室》(2001)和《韩城攻略》(2005),游达志的《非常突然》(1998)和《暗花》(1998),王晶的《龙在江湖》(1998),陈德森的《紫雨风暴》(1999),李仁港的《阿虎》(2000),以及陈木胜的《特警新人类》(1999),《特警新人类2》(2000)和《三岔口》(2004),叶伟信的《杀破狼》(2004)和《龙虎门》(2006),黄精甫的《江湖》(2004)和《阿嫂》(2005),与尔冬升的《旺角黑夜》(2004)和《门徒》(2007),也都是十年来值得一提的优秀作品。
上述的这些作品,大都可以分为两个创作方向:一是坚持主流路线,二是对类型规则进行开拓和探索。前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类型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占领市场与获取票房的主要力量。而后者虽然是类型中的少数派,甚至票房有时也不太理想,但其对整个类型的前进和发展,却可能产生重要影响。这两种不同创作方向的类型电影,相互竞争,也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香港动作电影的繁荣和发展。
二、喜剧片
十年来,无厘头式的喜剧,仍然是香港喜剧电影中的主流类型。除了明显的无厘头影片,许多的喜剧类与非喜剧类作品,也多多少少地渗入了无厘头的影响。
而这一期间里的“喜剧之王”,也依然是非周星驰莫属。1997之后,周星驰陆续拍摄了《行运一条龙》(1998)、《喜剧之王》(1999)、《千王之王2000》(2000)、《少林足球》(2001)等几部影片,随后便开始走大片加精品的创作路线,《功夫》(2004)在极为广阔的地区获得了巨大成功,仅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电影票房就已达到三亿元人民币的惊人数字。三年苦功,可谓回报丰厚。
从许多方面来观察,周氏作品依然延续了原有的风格。其特征大约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独特的叙述策略。这种策略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先小人而后君子或者外小人而内君子的基本路线。比如,《功夫》中的主人公,开始时犹如街头混混,到后来却宛若江湖大侠,就是先小人而后君子;而同样,其外表的瘪三作派与内心中的善良种子,也就是典型的外小人而内君子。
其二,是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却往往又在情理之中。在《喜剧之王》中,小小的文化馆员对表演艺术的痴迷,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指导妓女的仪态,到为失业大学生设计收取保护费时的黑社会形象,直至为警方扮演极其危险的送外卖伙计,这些精彩的段落,在符合人物性格的同时,又具有周氏独特的喜剧魅力。
其三,是对小人物之生活与心理的杰出展现。对于周星驰来说,这差不多是其所擅长的看家本领。在《少林足球》中,几位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决定挑战一群训练有素的足球队员,在一番苦斗之后,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典型的周星驰式的“神话”。而片中对小人物心理的刻画,更可谓夸张而不失实,生动并且精准。
其实,“无厘头”并不意味着没有逻辑。这一粤语方言,原本就是用来指称某些言谈举止方式,它们虽然随意而又没有明确目的,却不是毫无道理。所以将周星驰式的作品称为无厘头喜剧,也可以说是名符其实了。
另一种重要现象是杜、韦组合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喜剧作品。杜、韦是指杜琪峰与韦家辉,由于两人联合执导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电影,所以有杜、韦并称的习惯说法。几年间,杜、韦合作的重要喜剧片就有《孤男寡女》(2000)、《辣手回春》(2000)、《瘦身男女》(2001)、《钟无艳》(2001)、《我左眼见到鬼》(2002)、《百年好合》(2003)和《向左走,向右走》(2003)七部作品。

这些影片在香港本土的票房均在千万元以上,而《孤男寡女》更是高居当年香港票房排行榜之榜首。就作品而言,杜、韦喜剧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贴近现实生活。一方面,杜、韦影片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直接触及都市中人们所关心的种种主题。比如,《孤男寡女》中的温馨恋情,《瘦身男女》中胖人的烦恼和痛苦,以及《辣手回春》中的当代急救事业,都涉及现实社会中引人瞩目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在诸如《钟无艳》和《我左眼见到鬼》这样的古装或者鬼怪喜剧中,杜、韦也总是努力将它们与现实联系起来。于是,讽喻、拟人化等艺术手法,便常常出现在这些影片之中。
其二,是歌颂真善美并且调侃人性弱点。这是杜、韦喜剧中最常见的主题,也是其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在《向左走,向右走》中,男女主人公纯洁而真挚的爱情,被刻画得优美动人,千回百转。而同时,两个主要配角在爱情上的自私与妒忌,也被以喜剧的方式,大加渲染。这样,经过反复的对比描写,美好的东西显得更加美好,而人性的弱点,也在不断地引起观者的反思和警惕。
总之,杜、韦喜剧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主流电影,在娱乐、艺术与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除了周星驰与杜、韦组合的影片之外,十年来,还有其他一些相当不错的喜剧作品。比如,曾经拍过《大话西游》的刘镇伟,推出了《天下无双》(2002)和《情癫大圣》(2005),继续坚持其颇为擅长的无厘头创作路线。
而诸如阮世生的《每天爱你八小时》(1998)和《窈窕淑女》(2004),麦兆辉的《周末狂热》(1999),陈嘉上的《恋战冲绳》(2000),马楚成的《夏日麽麽茶》(2000),谷德昭的《嫁个有钱人》(2002),赵良骏的《金鸡》(2002),彭浩翔的《大丈夫》(2003),以及马伟豪的《新扎师妹》(2002)、《新扎师妹2》(2003)和《煎炸三宝》(2004),韦家辉的《鬼马狂想曲》(2004)和《喜马拉雅星》(2005)等等,也都是有一定影响的喜剧作品。
这些影片往往以正面人物作为主人公,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并且在审美趣味方面,坚持与大众的喜好保持一致。而这些坚持与努力,又使港产的喜剧电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那种孕育在平凡之中的生活韵味,常常令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有所感动,而许多并不深奥的道理,也在故事流畅的讲述中,具备了很强的说服力量。于是,这些喜剧影片尽管很世俗,有时甚至也很琐碎,却很真实,很接近于我们的现实生活。
在上述两大类型之外,一些中小类型的主流电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彭氏兄弟的恐怖片《见鬼》(2002)、《见鬼2》(2004),袁建滔的动画片《麦兜故事》(2001)、《麦兜·菠萝油王子》(2004),都是很优秀的商业电影。
三、艺术电影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当代香港的艺术电影似乎无足称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仅在回归的十年里,就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作品。
第一个需要评点的人物就是王家卫。尽管十年来只推出了两部电影:《花样年华》(2000)和《2046》(2004),王家卫却依然是回归后艺术电影的最重要的作者。
在此一阶段,王家卫的创作仍然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其一,在朴素无华的叙述中,深入而细腻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花样年华》,还是《2046》,都没有什么曲折的故事以及戏剧化的情节;影片所讲述的,只是普通人的一些普通的生活。不过,就在这一组组平凡的生活场景中,男主人公(梁朝伟饰)的阅历与沧桑,却显得清晰而浓重。不管是《花样年华》中难以名状的痛苦,还是《2046》里的游戏人生,都会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于是,当张曼玉身着旗袍的背影慢慢闪过,或者梁朝伟用忧郁的眼神注视着某个人物,王家卫作品中影像的力量,便足以令我们震惊。虽然几乎没有了故事,但那些片断的感觉,却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王家卫的本领,也是王家卫的魅力。
其二,意境深远,富有韵味。从整体来看,王家卫的作品具有诗电影的特征,这在其最近的两部影片中,也有突出的表现。那些看起来似乎漫不经心的画面与段落,却能给人以丰富而持久的美感。换句话说,王家卫对技巧的运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无迹可求,正是这种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就创作方法而言,王家卫是香港先锋派电影的杰出代表,其对电影语言的不懈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两部影片均获得众多有分量的电影奖项,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王家卫在当前香港影坛的重要地位。
第二个重要人物则是新崛起的陈果。这位以《香港制造》(1997)而闻名天下的电影人,在回归的十年里,有着杰出的表现。其主要的作品有:《去年烟花特别多》(1998)、《细路祥》(1999)、《榴莲飘飘》(2000)、《香港有个荷里活》(2002)、《人民公厕》(2003)和《饺子》(2004)。这些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颇有特点,形成了陈果本人特有的电影风格。
其一,是大胆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尖锐矛盾。在十年来的香港艺术电影中,能够触及现实问题的影片并不少见,但像陈果这样如此深刻,乃至近于残酷的作品,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去年烟花特别多》中,“九七回归”之际,一群华裔英军的不幸命运,成为对香港“殖民地身份”的某种隐喻。而片尾,主人公因伤失去记忆,其“我是谁”的怒吼,的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暴露问题的倾向,也出现在其他的一些影片中。比如,《榴莲飘飘》涉及大陆女赴港卖淫的现实问题,而《饺子》中发生的故事则可谓令观者触目惊心:那些贵妇人为了美化荣颜,博取丈夫的欢心,竟然可以食用由流产婴儿做成的“饺子”。
其二,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与王家卫的极具前卫性的先锋派式的创作道路不同,陈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现实主义的方向。除了从现实中选择题材与主题之外,还往往采用种种具体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比如,追求局部与细节的真实,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以及浓郁的纪实风格,等等。这些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陈果影片中直面生活的尖锐主题,往往结合得相当完美。无论是对现代文明阴暗面的嘲讽,还是对“草根”阶层生活的真实展现,陈果影片的形式,总能够充分表达其所思考的结果。

尽管陈果的作品往往以小人物作为主人公,其生存与毁灭,也仿佛轻如鸿毛。但同时,这种叙述却又震撼人心;其悲怆与愤怒,深邃与苍凉,构成了某种独特的美学境界。
王、陈之外,十年来艺术电影中的优秀作者与作品还有:许鞍华的《千言万语》(1999)、《男人四十》(2001)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7),张婉婷的《玻璃之城》(1998),关锦鹏的《蓝宇》(1999),叶锦鸿的《半支烟》(1999),麦兆辉的《周末狂热》(1999),叶伟信的《朱丽叶与梁山伯》(2000),以及张艾嘉的《心动》(1999)和《20 30 40》(2004),尔冬升的《真心话》(1999)和《忘不了》(2003),奚仲文的《安娜玛德莲娜》(1998)和《小亲亲》(2000),刘国昌的《无人驾驶》(2000)和《爱上我吧》(2001),直至近来陈可辛的《如果·爱》(2005),彭浩翔的《伊莎贝拉》(2006),谭家明的《父子》(2006),等等。
尽管与主流的商业电影相比,香港艺术电影在数量与票房上,均处于弱势地位;但若就艺术成就与美学境界而言,其明显的优越之处便显露出来。这种优越,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更加个性化。所谓主流电影,往往要遵守其类型规则和明星制度,并以票房业绩作为它们的主要目标。这种本质特征,会对商业电影的创作,产生强有力的约束和影响。相比之下,艺术电影的创作,则会享受到更大的自由,并显露出明显的非类型化的特征。而张扬个性,也随之成为这种创作的一个主要追求。
其二,是更加具有美学韵味。与主流电影类型化的创作模式不同,艺术电影往往显现出明确的美学追求,从而更加容易形成各不相同的作者风格。比如王家卫、陈果、许鞍华等人的影片,便各有其鲜明的作品特征。
不过,虽然艺术电影与主流电影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常常也会相互借鉴与相互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两者之间的张力,推动着香港电影,不断进步,也不断发展。
回归十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电影业之间联系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紧密。尤其是CEPA的实施,更加强了这种密切合作。于是,如何顺利地通过内地的电影审查,如何适应内地的广大观众的审美口味,同时又保持港产电影的独有魅力,便成为香港电影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在很大程度上,这关系到香港电影的未来与命运。在此,我们衷心希望回归十年后的香港电影,能够越走越好,继续灿烂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