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插图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拟从教科书编者和教师使用者两个层面指出笔者发现的若干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理论积累给予相应的应对策略,既指导教师同仁人教版教科书插图的使用,也方便教科书编者改进插图的选配。
【关键词】人教版;教科书;插图;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科书编者在给教科书选配课文和插图时,选文第一位意识根深蒂固,导致选配课文和选配插图的天平失衡,进而引发投入的不对等,将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投给了选文,忽略了选配插图的工作,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人教版教科书插图饱受争议。
一、教科书编者给教科书配插图本身存在的问题
笔者拟将自己教学实际使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来具体谈一谈关于教科书编者本身给教科书选配插图的问题所在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图文不符、张冠李戴
图文不符就是插图与文本内容有出入,插图不能准确反映文本描述的内容。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课《燕子专列》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而课文的插图展示给我们的却是小贝蒂在一棵树下温暖一只冻僵的燕子,不能准确反映文本描述内容,这是典型的图文不符。
张冠李戴,顾名思义,就是将张姓这个人的帽子安在李姓人的头上。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第二诗节:“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嚁嚁’,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描写的是蟋蟀发出的蛐蛐声构成秋的声音的主旋律。而插图描绘的却是蟋蟀和蚂蚁并行,俨然一幅众虫欢乐图,并且承担演奏音乐的不是蟋蟀,而是抱着小提琴演奏的蚂蚁,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二)形象戏剧化甚至丑化
有些插图脱离了生活的实际情况或客观存在的历史背景,并且形象戏剧化,甚至是丑化。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1课《女娲补天》的插图。众所周知,女娲的形象是人头蛇身,而教科书插图中的女娲却有兩条若隐若现的长腿,再仔细看似乎更加符合美人鱼的气质。将人类始祖女娲降格成西方童话中的美人鱼,这就颠覆了历史赋予女娲的原有形象,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给人感觉就是编者在形象设计上过于戏剧化,有点丑化女娲的感觉,使其脱离原本应该有的面目形象。
(三)诗歌插图过于简单、意蕴不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歌反映的是诗人李白一个人独自坐在安徽省宣州市郊的敬亭山,独自欣赏敬亭山的景色,静看众鸟飞散、孤云飘过,诗人和敬亭山互相欣赏,非常满足。可是课本插图给我们展示的却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敬亭山,既无众鸟飞散的痕迹也无孤云飘过的印记,更加没有诗人孑然一人的孤独身影,插图绘制太过简单,意境欠缺、意蕴不足,可想象的空间不多,不利于辅助教师诗歌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利用插图自学和理解诗歌。
(四)内容缺失、缺乏形象色彩
插图内容缺失主要表现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未将文中重要的、可以用图表现出来的内容配以插图。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猫》,老舍先生用非常丰富的感情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他家猫的三大特点:认真、可爱、顽皮。教科书用两幅插图分别展现猫抓老鼠时的认真以及小猫满月时的可爱,可唯独看不到小猫顽皮戏耍时的样子。而在旧版的教科书中,有一张表现小猫顽皮的插图,这幅插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小猫的顽皮,明白为什么它把花都折断了,老舍先生都不舍得责怪它。这张猫顽皮戏耍样子插图的缺失导致形象色彩的缺乏和不直观,不便于学生深入了解老舍先生家的顽皮的猫真正的样子和充分理解老舍先生对于自家猫的喜爱之情。
二、教科书插图问题应对策略
(一)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应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人教版教科书插图造型的诠释方式,大多忠实呈现原始物体的样貌,讲究比例、色彩、质感、空间以及明暗光影的写实再现。但儿童不喜欢“过于逼真写实,丧失幻想趣味”的插图,感觉“插图形象呆板”“色彩沉闷”“服装发型太‘土’”,更喜欢“丰富热闹、生动活泼、富含趣味”的插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科书编者应该花费大力气去揣摩、调研儿童心态,精准把握儿童视角,让儿童能够以自己特有的年龄段应有的态度对待插图,享受插图所带来的乐趣。
(二)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应符合课文的内容和意境
教科书的编写不仅代表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国家教育方针的理念,更加体现教育出版社的编写水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考虑,都应该注重课本插图选配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切实符合课文描述的内容,迎合文本彰显的意境。
(三)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应尊重历史事实和生活常识
教科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和某种范围内的权威,所谓权威不是迫使人们屈服,而是让人们信服。要想使教科书始终保持权威性,得到大家的信任。大的方面就得秉承历史原则、尊重基本历史事实,小的方面就该讲究生活常识、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四)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应体现时代气息和展现形式多元化
纵观十年来各种版本的教科书插图,有穿插并用而且时代久远的共同特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得在插图上花心思,要让插图紧跟时代脉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当下时代的产物,未必是名家名作,打破课本插图选用渠道的单一性。此外,课本插图呈现方式要尽可能地多元化,除了素描简笔、油画等,还可以尝试漫画、照片、人物特写,总之不拘泥形式的束缚,多角度选材、多形式呈现。
三、小结
教科书插图映射的只是教科书的“冰山一角”,我相信通过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和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人教版教科书肯定能越改越好,越来越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附 注
本文系阜阳师范学院2016年度科学研究项目《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以人教版为例》(项目编号:2016FSSK0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人教版;教科书;插图;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科书编者在给教科书选配课文和插图时,选文第一位意识根深蒂固,导致选配课文和选配插图的天平失衡,进而引发投入的不对等,将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投给了选文,忽略了选配插图的工作,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人教版教科书插图饱受争议。
一、教科书编者给教科书配插图本身存在的问题
笔者拟将自己教学实际使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来具体谈一谈关于教科书编者本身给教科书选配插图的问题所在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图文不符、张冠李戴
图文不符就是插图与文本内容有出入,插图不能准确反映文本描述的内容。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课《燕子专列》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而课文的插图展示给我们的却是小贝蒂在一棵树下温暖一只冻僵的燕子,不能准确反映文本描述内容,这是典型的图文不符。
张冠李戴,顾名思义,就是将张姓这个人的帽子安在李姓人的头上。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第二诗节:“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嚁嚁’,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描写的是蟋蟀发出的蛐蛐声构成秋的声音的主旋律。而插图描绘的却是蟋蟀和蚂蚁并行,俨然一幅众虫欢乐图,并且承担演奏音乐的不是蟋蟀,而是抱着小提琴演奏的蚂蚁,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二)形象戏剧化甚至丑化
有些插图脱离了生活的实际情况或客观存在的历史背景,并且形象戏剧化,甚至是丑化。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1课《女娲补天》的插图。众所周知,女娲的形象是人头蛇身,而教科书插图中的女娲却有兩条若隐若现的长腿,再仔细看似乎更加符合美人鱼的气质。将人类始祖女娲降格成西方童话中的美人鱼,这就颠覆了历史赋予女娲的原有形象,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给人感觉就是编者在形象设计上过于戏剧化,有点丑化女娲的感觉,使其脱离原本应该有的面目形象。
(三)诗歌插图过于简单、意蕴不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歌反映的是诗人李白一个人独自坐在安徽省宣州市郊的敬亭山,独自欣赏敬亭山的景色,静看众鸟飞散、孤云飘过,诗人和敬亭山互相欣赏,非常满足。可是课本插图给我们展示的却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敬亭山,既无众鸟飞散的痕迹也无孤云飘过的印记,更加没有诗人孑然一人的孤独身影,插图绘制太过简单,意境欠缺、意蕴不足,可想象的空间不多,不利于辅助教师诗歌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利用插图自学和理解诗歌。
(四)内容缺失、缺乏形象色彩
插图内容缺失主要表现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未将文中重要的、可以用图表现出来的内容配以插图。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猫》,老舍先生用非常丰富的感情和细腻的语言描写了他家猫的三大特点:认真、可爱、顽皮。教科书用两幅插图分别展现猫抓老鼠时的认真以及小猫满月时的可爱,可唯独看不到小猫顽皮戏耍时的样子。而在旧版的教科书中,有一张表现小猫顽皮的插图,这幅插图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小猫的顽皮,明白为什么它把花都折断了,老舍先生都不舍得责怪它。这张猫顽皮戏耍样子插图的缺失导致形象色彩的缺乏和不直观,不便于学生深入了解老舍先生家的顽皮的猫真正的样子和充分理解老舍先生对于自家猫的喜爱之情。
二、教科书插图问题应对策略
(一)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应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人教版教科书插图造型的诠释方式,大多忠实呈现原始物体的样貌,讲究比例、色彩、质感、空间以及明暗光影的写实再现。但儿童不喜欢“过于逼真写实,丧失幻想趣味”的插图,感觉“插图形象呆板”“色彩沉闷”“服装发型太‘土’”,更喜欢“丰富热闹、生动活泼、富含趣味”的插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科书编者应该花费大力气去揣摩、调研儿童心态,精准把握儿童视角,让儿童能够以自己特有的年龄段应有的态度对待插图,享受插图所带来的乐趣。
(二)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应符合课文的内容和意境
教科书的编写不仅代表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国家教育方针的理念,更加体现教育出版社的编写水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考虑,都应该注重课本插图选配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切实符合课文描述的内容,迎合文本彰显的意境。
(三)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应尊重历史事实和生活常识
教科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和某种范围内的权威,所谓权威不是迫使人们屈服,而是让人们信服。要想使教科书始终保持权威性,得到大家的信任。大的方面就得秉承历史原则、尊重基本历史事实,小的方面就该讲究生活常识、符合大众审美习惯。
(四)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应体现时代气息和展现形式多元化
纵观十年来各种版本的教科书插图,有穿插并用而且时代久远的共同特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得在插图上花心思,要让插图紧跟时代脉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当下时代的产物,未必是名家名作,打破课本插图选用渠道的单一性。此外,课本插图呈现方式要尽可能地多元化,除了素描简笔、油画等,还可以尝试漫画、照片、人物特写,总之不拘泥形式的束缚,多角度选材、多形式呈现。
三、小结
教科书插图映射的只是教科书的“冰山一角”,我相信通过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和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人教版教科书肯定能越改越好,越来越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附 注
本文系阜阳师范学院2016年度科学研究项目《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以人教版为例》(项目编号:2016FSSK0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