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存共赢 提升服务能力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machin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之一,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是落实十九大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精神,办好中职教育的关键所在。市场经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特点,推动了中职校企合作形式、内涵的创新发展,其合作形式灵活多样,呈现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共生、合作共赢”的鲜明特色。近年来,辉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把握形势,认真开展校企合作调研,逐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制定校企合作方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校企合作办学,保障就业质量
  辉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并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和该企业共建“天马教育中心”,开设“天马培训班”,学校按照合同要求为公司定向、订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该班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后一年到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培训岗位技能和顶岗实习。按照合同要求,校方每年输送至少150名学生到公司就业,并在暑假、寒假两时段,分批次派送一定数量的二、三年级学生到该企业参加定岗培训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办学有效缓解了企业用人压力,大大降低了企业扩大生产任务订单与人力资源相对脱节的风险。同时,学校也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相互衔接,使得产教融合得以有效地实施,实现了学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校企合作育人,提升培养水平
  学校与北京天工印刷有限公司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工程。学校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与该公司组成联合研发团队,从印刷品的设计、加工到生产、包装全程参与,实现了人才互用、设备与技术共享,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企业产品设计成本,培育了一大批印刷品设计和生产技术骨干,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师生实操水平,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校企合作促就业,提升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增加了毕业生外地就业机会,而且也打开了学生在本地就业的门路。例如,学校生产实习就业管理中心与河南孟电集团建立了人力资源长期合作机制。该集团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与学校联合推进“校企合作就业”模式。学校同时还与孟电集团人事部合作,共同组建了孟电职业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和就业培训,实施岗前、岗中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技能就业,开展岗中提升等培训业务。校企双方还合作成立了人力资源联合服务管理中心,联合安置学生在当地实习与就业,进一步夯实了“校企合作就业”的基础。
  作为合作企业的河南孟电集团,系辉县市龙头企业。该集团规模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吸纳能力强。学校通过与该集团多年的深度合作,不断为集团的人力资源注入新鲜血液,有效缓解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压力,有超过3千名学生进入了集团就业,有力地服务了当地经济建设,同时也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校企合作就业,还实现了职业学校学生就地转化,为学生就近就业打开了方便之门,大大降低了学生外地就业的困难与风险,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从业自信心。学生更加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热爱家乡、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有效地实现了职业教育“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办学宗旨。
  四、校企合作谋发展,互惠互利共赢
  通过校企合作,辉县职专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联合新乡市慧东光电有限公司,携手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同发展之路。校企双方合作共建校内实用电子技术实习实训基地,直接将LED组装工厂建在校园内,实现了企业进校园。学生可直接进入校园工厂实习实训。校企分工负责工厂的管理:学校委派专人专职管理工厂,负责LED灯的组装生产与测试,设施设备的运行与检修,以及产品的质量把关;公司负责采购并提供LED灯原料与产品的销售,扣除成本后按一定比例分成。
  校企合作发展,能使企业用相对较少的投入,有效地解决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关键问题。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适时抓住机遇,既上了新项目,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增产增值;而对于学校来说,在实现产教融合的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教中做、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得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得以实现。这大大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和实习的同时,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勤工俭学岗位,这使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既减轻了经济负担,又学到了本领,提升了职业素养。
  多年的合作经验证明,校企合作带来了资源共享,做到了工学交替,促进了产教融合,收获了校企互利共赢的成果。未来,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持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合作方式,推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责编  王鹏飞)
其他文献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它们身披铁甲,与病毒短兵相接而毫发无伤;一次性可测量5米范围内10人体温,20秒内完成300张CT照片识别……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考中,“中国智造”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了顶层规划和路线图。彼时,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向“中国智造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四方的共同努力。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企业发展最紧缺的是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且具备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兴建现代化实训基地的基
期刊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化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技能大赛作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其自身的制度建设也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自2008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建立
期刊
据中商情报网报道,2019年年末,我国0—15岁人口为24977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59岁人口为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64.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与2018年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89万人,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439万人,比重上
期刊
4月18日,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草木含悲,千人洒泪,全校师生共同缅怀他们的“暖男校长”周超。他们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每天早晨7:00前准时巡视校园,和蔼地向师生问好的周校长,会因病突然离开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生命永远定格在49岁。   周超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奉献了整整 26 个春秋,先后在郑州市第一〇二中学担任教学工作;在郑州市铁路局教委任宣传干事、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等职务;在郑州市第一〇六中
期刊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数据成已为當今社会一项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了数据,就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统计专业就是一门发端于数据的专业。改革开放初期,信息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需要人力完成,社会对于统计人才需求量较大,统计专业一度备受追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跨界融合混营等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不断涌现,传统统计方式逐渐显得力不从心,统计类专业生源下降、就
期刊
时代在变, 学生也在变, 如何找到适应新时代新学生的管理方式, 是当下中职班主任共同面臨的难题,也是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时来境迁, 赴机在速。班主任郑艳霞走进自己,叩响心音, 通过真实的故事和反思笔记, 讲述了自己在修正职业动机、提升职业境界、领悟教育本真、坚守教育初心和师生相伴成长中的所思、所悟、所行。   书中33个生动故事展示了作者的求索与行动。例如,孟鑫事件反映了“灰色学生”的成长问题,
期刊
本刊讯 1月31日上午,2019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回顾了2018年河南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并对2019年全省教育重点工作进行部署。省教育廳副厅长刁玉华主持会议。  会议提出,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出台《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积极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启动实施“薄
期刊
何谓“苏霍姆林斯基难题”   所谓“苏霍姆林斯基难题”,是本人在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过程中,联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现状,总结出来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牵涉全局性的问题。它是指:苏霍姆林斯基在研究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后,指出了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到青年时期的成长规律。而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构成了一系列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德育领域的一些内容只有在儿童时期才会
期刊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大数据技术更是大力推动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据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调查分析,我国在未来5~10年内将会有500万~1000万人从事大数据专业相关的职业和岗位,大数据人才的需求量巨大。教育部在2016年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市场急需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创建了良好的培养环境。2017年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