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中国制造“走出去”,重点在于打造品牌。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经济全球化中重要的要素资源。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抑或是《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的实现,都离不开企业品牌建设。
3月10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工业质量品牌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包括提升全员质量品牌素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提升产品实物质量、深化企业品牌培育与区域品牌建设、扩大中国工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在内的五大任务,旨在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提高工业质量品牌核心竞争力,促进振兴实体经济。
破解“品牌饥渴”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中高端消费品需求的增长,更多的中国人选择购买海外的一些高端产品。对此,有人用“品牌饥渴症”来形容中国制造当下面临的窘境。
如今,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商贸货物供应方。但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货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离开中国时,只打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记,并没有带上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这不仅导致中国企业无法参与利润更加丰厚的市场营销环节,也使得“中国制造”在争夺全球市场竞争高点的过程中受到制约。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攀升、国内制度环境完善和配套加工链条齐备,低质低价的中低端产品越来越难以形成规模利润,越来越不能支撑现代工业产业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快中国品牌建设,将盈利能力从以前的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延伸,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深化企业品牌培育与区域品牌建设方面,工信部《质量品牌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产业集群和企业品牌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良性互动;组织制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行业标准,指导行业和企业开展贯标活动;继续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推广品牌培育成功经验;探索建立中国制造品牌培育联盟,增强专业机构公共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立商标品牌交易机构,探索建立基于品牌、商标抵押的融资机制;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研究制定示范区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引导产业集群综合运用创意设计、团体标准、知识产权、行业自律等手段,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力;组织制造业品牌现状调研,加强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品牌声誉监测,防范风险、指导改进。
提升供给能力
目前,虽然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但是消费者对中高端消费品的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两会上答记者问时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促进消费穩定增长和全面提升质量水平的任务,为我们国家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工信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增加中高端消费品的供给。工信部今年将组织行业协会发布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推出一批个性、绿色、时尚精品。加快国际标准化转化,全面提高奶粉、尿布、药品、马桶盖、电饭煲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满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
第二,进一步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供给能力。在“增品种”方面,进一步加强轻纺产品工业设计和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发展智能消费品和营养与健康消费品;新增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在“提品质”方面,组织一些产品开展国际对标和品质对比活动,特别要建立一批食品质量检测示范中心,新增一批制剂和原料药企业通过GMP的认证。在“创品牌”方面,支持一些行业协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轻纺品知名品牌,支持行业和地方政府办好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展示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继续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消费品产品质量稳定提升。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继续在家电和纺织行业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企业加强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鼓励企业从过去简单的数量增长型朝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型转变。
第四,营造良好环境,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特别是要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还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职业教育,厚植工匠文化,培育出更多精工巧匠,支持消费品走向市场、走向国际,增加品牌产品的出口,而不是无品牌产品的出口。
加快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目的是加快推进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种装备、工业产品的需求。在制定和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项重大工程实施效果初显。
然而,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档期,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解决新旧动能的接续和转换问题,关键还是要处理好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之间的关系。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应该并重,这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客观要求。
發展新兴产业是增加新动能,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也是新动能。苗圩指出,新动能并不单指新兴产业,当然,像大数据、云计算等过去没有的产业,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可能会形成一些新的产业。但是,新兴产业当中绝大部分还是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来达到的,传统产业一旦变成了新兴产业,也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新动能。“汽车行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是新能源汽车就是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绝对离不开传统产业汽车的发展,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所以,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升级为企业品牌塑造创造了很大空间。
苗圩表示,培育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以《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为依托,加快推进制造业的创新中心建设,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二是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继续组织实施好“一揽子”重点突破行动和“一条龙”应用计划;三是持之以恒地推进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促进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新变化的要求,要继续组织实施好消费品工业的“三品”专项行动、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等;四是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工作,为优质产能的发展腾出市场空间;五是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六是利用好“一带一路”的机遇,鼓励工业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多方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
3月10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工业质量品牌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包括提升全员质量品牌素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提升产品实物质量、深化企业品牌培育与区域品牌建设、扩大中国工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在内的五大任务,旨在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提高工业质量品牌核心竞争力,促进振兴实体经济。
破解“品牌饥渴”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中高端消费品需求的增长,更多的中国人选择购买海外的一些高端产品。对此,有人用“品牌饥渴症”来形容中国制造当下面临的窘境。
如今,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商贸货物供应方。但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货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离开中国时,只打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记,并没有带上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这不仅导致中国企业无法参与利润更加丰厚的市场营销环节,也使得“中国制造”在争夺全球市场竞争高点的过程中受到制约。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攀升、国内制度环境完善和配套加工链条齐备,低质低价的中低端产品越来越难以形成规模利润,越来越不能支撑现代工业产业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快中国品牌建设,将盈利能力从以前的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延伸,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深化企业品牌培育与区域品牌建设方面,工信部《质量品牌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产业集群和企业品牌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良性互动;组织制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行业标准,指导行业和企业开展贯标活动;继续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推广品牌培育成功经验;探索建立中国制造品牌培育联盟,增强专业机构公共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立商标品牌交易机构,探索建立基于品牌、商标抵押的融资机制;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研究制定示范区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引导产业集群综合运用创意设计、团体标准、知识产权、行业自律等手段,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力;组织制造业品牌现状调研,加强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品牌声誉监测,防范风险、指导改进。
提升供给能力
目前,虽然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但是消费者对中高端消费品的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两会上答记者问时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促进消费穩定增长和全面提升质量水平的任务,为我们国家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工信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增加中高端消费品的供给。工信部今年将组织行业协会发布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推出一批个性、绿色、时尚精品。加快国际标准化转化,全面提高奶粉、尿布、药品、马桶盖、电饭煲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满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
第二,进一步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供给能力。在“增品种”方面,进一步加强轻纺产品工业设计和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发展智能消费品和营养与健康消费品;新增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在“提品质”方面,组织一些产品开展国际对标和品质对比活动,特别要建立一批食品质量检测示范中心,新增一批制剂和原料药企业通过GMP的认证。在“创品牌”方面,支持一些行业协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轻纺品知名品牌,支持行业和地方政府办好消费品博览会等重大展示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三,继续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消费品产品质量稳定提升。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继续在家电和纺织行业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企业加强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鼓励企业从过去简单的数量增长型朝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型转变。
第四,营造良好环境,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特别是要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还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职业教育,厚植工匠文化,培育出更多精工巧匠,支持消费品走向市场、走向国际,增加品牌产品的出口,而不是无品牌产品的出口。
加快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目的是加快推进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种装备、工业产品的需求。在制定和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项重大工程实施效果初显。
然而,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档期,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解决新旧动能的接续和转换问题,关键还是要处理好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之间的关系。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应该并重,这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客观要求。
發展新兴产业是增加新动能,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后,也是新动能。苗圩指出,新动能并不单指新兴产业,当然,像大数据、云计算等过去没有的产业,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可能会形成一些新的产业。但是,新兴产业当中绝大部分还是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来达到的,传统产业一旦变成了新兴产业,也就变成了我们所说的新动能。“汽车行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但是新能源汽车就是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绝对离不开传统产业汽车的发展,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所以,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升级为企业品牌塑造创造了很大空间。
苗圩表示,培育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以《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为依托,加快推进制造业的创新中心建设,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二是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继续组织实施好“一揽子”重点突破行动和“一条龙”应用计划;三是持之以恒地推进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促进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新变化的要求,要继续组织实施好消费品工业的“三品”专项行动、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等;四是坚定不移推进去产能工作,为优质产能的发展腾出市场空间;五是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六是利用好“一带一路”的机遇,鼓励工业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多方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