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为了帮助职业院校更好地发展,实行了扩招计划,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职院校必须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所有学生的能力素养和基本来源,结合多方面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扩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扩张不仅是数量方面的变化,更是生源结构的变化,多样性的生源组成导致学生之间产生较大差异,学校需要重新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招考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以及师资配备等。面对扩张背景,学校应当做好学情调研工作,明确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合作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重视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余地。
一、分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积极开展学情调研分析
要想制定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就需要教师从诸多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学生学情[1]。在当前高职院校扩招的背景下,生源发生较大变化,面向的对象主要就是一些下岗职工、高中毕业生、农民工以及退伍军人等,这些学生的年龄区间范围在15到52岁之间,其中大多数高职生的年龄在40岁以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学情分析的必要性,灵活运用座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分析不同生源的技术技能基础、学业水平、年龄阶段、心理预期、从业经验以及学习目的的,同时还有深入分析社会生产的具体学情,为每一个学生生成学情分析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和分类制定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二)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基本方向,能够回答高职“培养何种人才”的问题[2]。从我国当前政策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出更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但对于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内涵界定仍旧相对较为笼统。从当前生源质量、生源层次以及培养时间的方面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存在一定的区别,需要从层次、专业以及类型的角度进行细致划分。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生源的具体特点以及社会的不同需求,从专业定位、层次定位以及类型定位的角度进一步细致划分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层次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划分为本科、专科、研究生等多个不同层次;从专业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应当加入更多不同的岗位方向和专业类别,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可能性;从类型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应当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三)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能够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之间普遍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从业经验、发展愿景,还是学生的成长背景、认知特点、学习基础等,都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因而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差异性资源,在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时也会拥有不同的视角,而这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可能性。高职院校需要格外重视学情收集,认真分析学情报告,准确把握未就业学生和就业学生、不同年龄段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各个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制定出符合社会需求、不同生源特点以及学校办为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必须始终秉承多元模式、不降标准、灵活学制等原则,真正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本地经济发展现状、专业实际情况等,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毕业要求、考核方式等,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生源的具体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
二、构建可选择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始终秉承分专业、分层次的原则,结合多方面的情况构建具有较强选择性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3]。平台主要拥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校需要运用通识课程平台,满足学生的共同发展需求,重视学生通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同步提高;第二,学校需要构建专业课程平台,满足学生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借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第三,学校需要打造拓展课程平台,借此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能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设置和选择模块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分析和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分为中观、宏观、微观模块。宏观模块中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基本素养、专业拓展、专业方向、综合拓展等多个不同的模块;中观模块主要是进一步从岗位能力和岗位调研的角度分解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则是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单元或学习单元,利用各个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二)课程设置具有适用性和选择性
高职院校需要将课程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保持学习热情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知识。首先,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其次,学校需要出台一些与选课相关的文件,明确规定选课的方法、要求以及课时比例等,不断调整和完善选课制度;最后,学校应当让所有学生学习和了解选课指导手册,还可安排专门的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能够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课程设置不仅需要具有选择性,还应当格外重视适用性。对于社会生源来说,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断裂的情况,知识基础相对于中职学生、高中毕业生来说较为薄弱,因而需要课程设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这些学生的角色转换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校能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扩招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较大机遇,但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做好充足的学情分析工作,确定最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余地,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最终实现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余静.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v.19;No.275(08):21-23.
[2]龙海,张亮,熊景鸣.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20(09):1-7.
[3]周香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4):118-119.
关键词:扩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扩张不仅是数量方面的变化,更是生源结构的变化,多样性的生源组成导致学生之间产生较大差异,学校需要重新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招考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以及师资配备等。面对扩张背景,学校应当做好学情调研工作,明确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合作完成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重视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余地。
一、分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积极开展学情调研分析
要想制定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就需要教师从诸多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学生学情[1]。在当前高职院校扩招的背景下,生源发生较大变化,面向的对象主要就是一些下岗职工、高中毕业生、农民工以及退伍军人等,这些学生的年龄区间范围在15到52岁之间,其中大多数高职生的年龄在40岁以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学情分析的必要性,灵活运用座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分析不同生源的技术技能基础、学业水平、年龄阶段、心理预期、从业经验以及学习目的的,同时还有深入分析社会生产的具体学情,为每一个学生生成学情分析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和分类制定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二)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基本方向,能够回答高职“培养何种人才”的问题[2]。从我国当前政策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出更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但对于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内涵界定仍旧相对较为笼统。从当前生源质量、生源层次以及培养时间的方面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存在一定的区别,需要从层次、专业以及类型的角度进行细致划分。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生源的具体特点以及社会的不同需求,从专业定位、层次定位以及类型定位的角度进一步细致划分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层次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划分为本科、专科、研究生等多个不同层次;从专业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应当加入更多不同的岗位方向和专业类别,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可能性;从类型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应当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三)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能够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之间普遍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从业经验、发展愿景,还是学生的成长背景、认知特点、学习基础等,都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因而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差异性资源,在学习和构建知识体系时也会拥有不同的视角,而这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可能性。高职院校需要格外重视学情收集,认真分析学情报告,准确把握未就业学生和就业学生、不同年龄段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各个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制定出符合社会需求、不同生源特点以及学校办为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必须始终秉承多元模式、不降标准、灵活学制等原则,真正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本地经济发展现状、专业实际情况等,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毕业要求、考核方式等,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生源的具体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
二、构建可选择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始终秉承分专业、分层次的原则,结合多方面的情况构建具有较强选择性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3]。平台主要拥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校需要运用通识课程平台,满足学生的共同发展需求,重视学生通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同步提高;第二,学校需要构建专业课程平台,满足学生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借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第三,学校需要打造拓展课程平台,借此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能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设置和选择模块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分析和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分为中观、宏观、微观模块。宏观模块中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基本素养、专业拓展、专业方向、综合拓展等多个不同的模块;中观模块主要是进一步从岗位能力和岗位调研的角度分解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则是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单元或学习单元,利用各个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二)课程设置具有适用性和选择性
高职院校需要将课程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保持学习热情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知识。首先,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其次,学校需要出台一些与选课相关的文件,明确规定选课的方法、要求以及课时比例等,不断调整和完善选课制度;最后,学校应当让所有学生学习和了解选课指导手册,还可安排专门的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能够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课程设置不仅需要具有选择性,还应当格外重视适用性。对于社会生源来说,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断裂的情况,知识基础相对于中职学生、高中毕业生来说较为薄弱,因而需要课程设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这些学生的角色转换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校能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扩招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较大机遇,但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做好充足的学情分析工作,确定最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余地,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最终实现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余静.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v.19;No.275(08):21-23.
[2]龙海,张亮,熊景鸣.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20(09):1-7.
[3]周香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