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视角下风湿免疫病慢病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来源 :中国医学伦理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g5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风湿免疫病特点的分析,结合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阐述了风湿免疫病慢病管理中医患关系呈现“支配-服从”模式、资源分配不公平等相关医学伦理问题,探讨并提出医患共同决策模式,保持持续的医患互动,建立智能疾病管理软件,构建信息网络共享平台以及提升慢病管理质量、注重生活质量提高的相应对策,旨在促进风湿免疫病患者自我管理,提升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水平,有效控制病情,实现达标治疗,最终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18F-FDGPET/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转移灶活性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7例术后NB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PET/MRI检查,测量转移灶的ADC值、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病灶与肝脏SUVmax比值(rSUVmax)。按照病灶FDG代谢活性值,将患儿分为完全反应组(CR)和未完全反应组(nCR),比较两组ADC值、SUVmax及rSUVmax值的差异,评估ADC值与病灶SUVmax、rSUVmax
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克隆抗体在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R/R cHL)患者中显示出高反应率。18F-FDG PET/CT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和反应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淋巴瘤治疗反应评估标准的衍变,以及18F-FDG PET/CT在评估R/R cHL免疫治疗早期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分析淋巴瘤化疗后股骨头坏死的18F-FDG PET/CT及临床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淋巴瘤化疗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PET/CT及临床资料,测量股骨头坏死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分析病变FDG代谢与CT分期、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22个股骨头(双侧10例,单侧2例)受累,其中2期17个,3期5个。2期病变中5个FDG代谢轻度增高,SUVmax中位值0.93(0.67~1.48);3期病变FDG代谢均明显增高,SUVmax中位值4.91(3.50~8.48);不同分期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肝细胞癌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在不能切除的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中,其价值已得到肯定。与全身化疗不同,TACE能有效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切断癌细胞的营养来源。此外,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肝动脉和肿瘤组织,提高局部药物浓度,长期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由于肝癌血供丰富,在接受TACE治疗后,癌细胞很难被完全杀死,癌细胞转移的可能性很高。因此,单纯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周期,TACE联合其他综合治疗策略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是必要的。不同的治疗方法相
胸痛患者到急诊科就诊是常见现象,但心肌短暂缺血引起的胸痛症状持续时间较短,胸痛患者就诊时症状已经消失或缓解。在胸痛消失后,常规的心脏检查方法一般难以准确诊断曾经发生过的心肌短暂缺血,这将会导致心肌缺血的漏诊。心肌短暂缺血后,心肌细胞血流减少,同时也会在细胞代谢、基因分子、受体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且这些变化的持续时间比心肌血流变化的持续时间较长,基于以上变化的分子影像学检查能够检测到症状消失后的心肌缺血,这种现象称心肌“缺血记忆”。本文基于“缺血记忆”原理,在细胞代谢、基因分子、受体等方面阐述分子
1病例简介男,19岁,主诉:头痛、呕吐2周。外院CT检查提示颅咽管瘤。体格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1.0。头部单次多层CT平扫(图1A、B)提示:鞍上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散在点状钙化,考虑颅咽管瘤可能。头部MRI平扫+增强+扩散检查(图1C~I)提示:鞍上区不均匀等低T1WI、等高T2WI及T2 FLAIR信号肿块,未见明显扩散受限,增强扫描后呈中等强度不均匀强化,考虑肿瘤性病变,颅咽管瘤可能。
目的:优选鲜天麻汁颗粒的成型工艺,并制定其质量评价标准。方法:以颗粒剂的成型性、流动性、含水量、吸湿性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对稀释剂的种类、用量以及润湿剂的浓度进行优化,采用薄层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定鲜天麻汁颗粒的质量评价标准。结果:最佳的成型工艺为:鲜天麻汁冻干粉与可溶性淀粉用量比例为1∶1,润湿剂为80%乙醇溶液进行湿法制粒。所得颗粒含水量较低,成型性、流动性、溶解性较好,吸湿率较低。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重现性好、专属性强,斑点清晰。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对羟基苯甲醇在0.51~204μg·mL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由于人类对该疾病缺乏认识,导致临床上处于无药可用的困境,只能采取“同情用药”的办法。面对类似新冠肺炎这种紧急情况,用药规范遭遇紧急状态时,能否用未经临床试验,未取得批准上市的药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通过新冠肺炎治疗中“同情用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用药结果,分析“同情用药”面临的挑战和益处,探讨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同情用药”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存希望,但也同时存在未知的安全风险。因此各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为“同情用药”的使用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同情用药”合理使用。
保护性医疗措施在中国医疗实践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随着患者知情同意权利意识的觉醒,因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引发的医疗纠纷日渐增多。针对中国保护性医疗制度存在的与患者知情同意权等权利冲突、法律规定零散模糊缺乏操作性、制度实施社会基础不足等问题,从加强法律原则指导、规范完善法律规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鲍曼不动杆菌是常见机会性院内感染致病菌,近年来其耐药性不断增强,已由多重耐药发展至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其导致的颅内感染预后极差,治疗较为困难,虽然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活性较强,但因其脑脊液浓度低,FDA未批准其用于治疗颅内感染。本文报道临床药师参与1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颅内感染的治疗,查阅文献协助医师制定替加环素多途径用药方案,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并对相关文献做了文献回顾,目前研究结果证实其治疗颅内感染是有效的,经颅内给药治疗颅内耐药菌感染的研究多为个案报道,其在颅内感染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