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朴之美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bo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了,同时对人本身内心的观照却在逐渐减少。这种现象渗透到绘画当中,显露出的就是画作本身缺乏一种素朴的真切的情感表达,更多是出现简单的追求形式或一味地照抄自然的矫揉造作的华丽之风,从而使绘画作品丧失了真实情感的力量和应有的实际感染力。
  绘画是真情实感的产物,尤其是中国绘画,是主张反映人类本质和天性的,追求“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中国画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过无数流派和多种风格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它实际上是人类对情感不懈追求的历史缩影。
  素朴作为一种审美观念和绘画风格,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素朴美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简化与提纯,一种形式美的浓缩与积淀。它以简蕴繁,以素寓绚,从而较之铺锦列秀、富丽堂皇更耐人寻味。宗白华认为自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即认为“初发芙蓉”的素朴美比之于“错彩镂金”的华丽美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我的创作是偏向写实性的人物画,在整体的创作过程中我始终秉承和坚持作品的素朴性。我的作品以工笔人物画为主,说到工笔画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工细,这确是工笔画的主要特征,但也因此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了工细而工细。甚于有时游离于绘画本质之外成为一种符号,这对于绘画本身是舍本逐末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把握,也是对绘画本身的理解问题。
  虽然技法材质的运用很重要,但是艺术并不是技术的玩弄和堆砌,它更需要画家用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来浇灌。因此,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永远不会让绘画只是作为对世界机械的描摹工具,反而更向往用绘画来保持人类自然的、本真的、素朴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画家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来指导他们的艺术创作。
  “谈古”是为了“论今”,对中国画“素朴美”的再认识正是基于过度追求形式不注重真切表达的绘画现状展开的。通过对中国画代表画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来看,“素朴美”就是用“素朴”的形态来表现“真”的感情。传统中国画正是舍弃一切多余的修饰和刻画,以求用精练的描绘来显现出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素朴美”。
  我认为素朴的核心意义应该是“返璞归真”,而且这也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核心。“真”是由“朴”来表现的,无论作品形式多么的新颖,画面如何的华丽,只要画家真实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作品就是真的、素朴的。而那些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只为形式而形式、以求怪或媚俗为终极目的的绘画作品其生命力注定是不长久的,因为它违背了真和美的原则。素朴美,这种简练、真诚而富有魅力的表现形式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绘画艺术丰富的情感源泉,绘画作品中的素朴美,正如一股鲜活的生命源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素朴美”才是艺术之最美。
  素朴是生命的动力,放弃素朴,也就丧失了生命的动力。“素朴”既是坚持又是失去,以失去无限膨胀着的享受来坚持人类与生俱来的纯洁性。素朴的生活态度使我们认识了艺术,也认识了自己。
  當代绘画艺术家应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使绘画回到本源,回到既素朴又极具个性的材料特殊表现之中,这就需要他们认真地观察事物,寻找其规律,用心地通过中国画特有的形式语言如实地反映大自然的真和美。时代性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当代画家必然要依据个人不同的生活感受,来选择与当下时代精神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这些真诚素朴、各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是符合人们审美的心理的,必将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而相反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往往都是苍白无力的,即使一时蒙蔽了众人的眼睛,但是也不会长久存在。
  我追求的就是一种素朴性的美。为此我画了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作品,这是我的审美选择也是带给我绘画中素朴美的重要元素。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的那种淳朴自然的美,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也不断印证我对自然淳朴的美的追求。其次,在技巧的运用和材料的选择上,以中国传统的古典工笔画技巧为基础,融入西方古典写实性元素,追求一种写实性的古典美,这对于当下纷繁云杂的各种所谓创新来说也是一种素朴,其来源既是受到恩师何家英先生的影响也是我内心对美的一种认知和理解。
  对于绘画的理解我还是很浅显的,这也促使我要不断地研究学习,不断地发现探索生活当中的美,印证自己对美的感悟和理解,并积累经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杨可
  天津人,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考取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何家英教授,主攻工笔人物画。入选2016年度天津市“131”创新型第三层次人才。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艺术研究所讲师。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
  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报》《中华书画家》《中国书画报》《国画经典》《艺术与投资》《神州墨韵》等报刊。
  出版有《杨可画集》。
其他文献
十余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地艺术学院和高校的美术师资日益完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尤其是近年来,湖北美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绘画领域输送了许多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化素养的青年画家。他们富有理想,醉心创作,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各种展览显露头角,取得了优异成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陈志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为青年创作者,陈志强从艺伊始
期刊
黔地多英才,思南富俊杰。盖山川精气,贻人以慧,长河朝露,启人以智故也。吾友冉茂列君,思南之翘楚也。冉君髫龄习画,得乡贤指授,专心一途,不事他技。弱冠之年,负笈游八闽,问道于鸿文博学之宅,出入于画坛名宿之门。学有所成,返乡乞食,客居贵竹,橅古崇文。寒窗十载,沉潜游艺,善工笔,精人物,工敷色,写风情。黔地多民俗,淳朴亦天然。吾尝观前人画作,窃以为最能崛起不凡、得黔地人物风神者,惟庞薰琹、叶浅予。庞先生
期刊
艺术作品是个人情感产物,每个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不同,表现形态也就不同。贡布里希说道“在观察事物时,不同的人观念投射过程不同,心理定向的选择原则不同”。燕杰正是以有别于其他画者的自我心理定向,以不一样的观念投射所形成的图式、不一样的视角、以及不一样的语境展现给观者不一样的感受。燕杰摆脱了直观再现对象的自然主义写生方式,在客观环境里注入自己的美学思想,提取自己的画面元素,构建自己的图像形式。多年来,
期刊
【摘要】三江侗族农民画是广西少数民族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中蕴含了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风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三江侗族农民画艺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对影响其传承发展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如何传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
期刊
期刊
广西两大美丽的城市桂林和北海要做一个“对话”性质的绘画联展,我认为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重要美术事件。  桂林与北海,是广西两大美丽且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分别位于广西的北部和南部。这一北一南的两大城市,都有着美丽的风光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桂林多山,山奇水秀,有“甲天下”的美名。北海滨海,风光旖旎,有被称为“天下第一滩”的银滩。桂林是多个朝代广西的首府所在,北海的合浦,则在汉代即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域性服装面料特点的研究,分析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的多种可行性。同时,对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手工及传统文化精神有效结合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并对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面料设计;传承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范围、区域内长期以来在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并仍然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衣、食、住、行”是
期刊
一  张贤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那时他在农村,父母觉得画画也是一门技术,所以很支持他画画。带着这种朴素的情感,张贤开始了他的艺术征程。  张贤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当然是学习西画(如素描)给他带来的好处,但他处理画面空间的能力,卻又绝非仅仅是学习过西画素描的人就能够达到的。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画面物象的构成关系,是一种由气韵周流而集结在一起的特殊的结构关系。这是一种抽象笔
期刊
期刊
范凯是八零后的工笔画家,他成长的时代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时期。八零后的艺术家成长的环境是比较特殊的,他们刚出生就赶上了八十年代文化界对自我传统的严肃反思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随之而后的商业中心主义、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又使得八零后艺术家的青春充满了各种冲突和激荡。尤其是深入学习传统艺术的八零后画家,更容易感觉到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感和陌生感。在他们的创作中,也集中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