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涛作为清初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画坛“四僧”之一,其绘画成就与理论成果均对我国后世的山水画技法及理论影响深远,他所提出的“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艺术主张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论内涵。本文以石涛山水画的视觉表现特点作为研究视点,力求通过研究其绘画作品,进而进一步探索其绘画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契合点,从而为更好地研究石涛奠定基础。
【关键词】石涛;理论;实践;研究
一、概 述
任何一种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社会的,自然的,人文或者观念的以它强烈的视觉特点,不同程度地承载着一种文化的发展轨迹。年少出家为僧的原济和尚,在涉潇湘,泛洞庭,登匡庐,历浙、苏、皖,继游敬亭山、黄山之后,中晚年脱离佛门,定居扬州,当上道士,这位被世人尊奉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清初著名画家,拥有这样一个生活经历。其“吾道一以贯之”体现在创作上的是重视觉感受,他尊视自我感受,不限于题材。能不择手段或择一切手段表现自己的生活真实感受,对传统表现形式重新评价,对空间表现习语重新检查和使它们真正与画面语言的重新结合。所以,石涛能以独特的视觉形式美学进行着大自然中各具个性的描绘,独往冥游于微茫山水之间。
一、石涛绘画的视觉特点研究
我们从石涛所擅长的山水画中的园林叠山,可以窥其视觉表现特点之一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和谐,即为美。和谐统一,精确到位是对其所描写内容,达意抒情,对水墨山水表现语言的准确理解与综合驾驭,能够做到和谐与精确。传统山水绘画几乎大都是表现千山万水、层峦叠嶂的气势,基本上是中景和远景,每个山峰或每组树木之间的大小差距不太悬殊,虽然也具有可游可寻可居的佳境,但往往诗意重于画意,未能完全表达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强烈感受。但是在画史上对中国山水画有经典贡献的石涛山水画,偏偏抛开了遥远俯视式的习惯描写,着眼富于形象特色的山石、树木以及房屋,将之作为如特写镜头般来表现,所以他的山水多选题近景,紧紧抓住大自然的眉目特征,仿佛认真当作具有人物性格的肖像来描画一般。内容鲜明、墨色浓郁。譬如,他在唐熙三十四年(1695)五十五岁时,游历安徽后所作《巢湖图》,此图的布局十分独特。整体画面为大片的水波所覆盖,只在下半部分和中间偏右处画上一些实景,以点出画家的旅途经历。上有三段题诗,都是记录当时之事。第一段用较小的隶书字体,录所作《阻风》、《登阁》二诗,记叙旅途中的经过和心情。第二段用较大、行笔较为粗放的隶书体,写泊舟金沙时农家赠送白荷之事。第三段以充满激情的行草书写他游湖的起因和心情上的收获,内容洒脱而豪放。这种落花款的题跋使三段文字密密层层遮住了画面的整个上半部分,几乎不留一点空隙。但三段文字的行次高低也不一样,三段的行脚依次延伸,全与画中景物映衬,多而不乱,密而通风,虚实相对,突出了画题的主旨,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谐。这种匠心独运的经营安排,可谓是达到了某种视觉表现上的极致。
二、精到的水墨技术素质
一幅好的水墨山水画作品,应做到在形神之间得其中和,这都是传达形象艺术信息的基础。在从前没有发明摄影技术时,我们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在描写远的景物,(墨)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效果也是轻轻淡淡的,模模糊糊的。反之,描写近景楼台,殿阁就表达得清清楚楚。水墨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眼前一般。当然,水墨形象既合物理又要包含着其美的抽象因素。我们可以在解读石涛山水的作品时,领会到其独特的水墨技术,能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反而近景处理得模糊而虚,这要得益于其精彩的水墨技术,这种处理水墨技术的素质,反映了现代科学的物理透视原理。“法无定相,气慨成章”就体现出了石涛豁达的胸襟,豪迈的气慨。他在《山水清音图》中对“点”的运用,完全摆脱了前人旧的“点”法,而另创了自己新的墨“点”法。其“点”的笔法全为尖笔浓墨的“个”字或“介”字,在画面上显得格外夺目。从“点”的整个布局看,可以分成上部的主峰,左右的两边,以及下部的巨石这几个部分,中间部分因有松树、竹林的衬托,只有很少的散点。但在水阁里两个正在对谈的人物身上也被画家放上了三、五个浓浓的墨点。粗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细想,如果所画的人物面前没有一线阻挡,毕显无遗,那才觉得有点奇怪呢。可见,运用得法的“点”非但不会破抓画面,反而能够为视觉增色。在这幅画中,石涛大胆而充分在“点”法上的创新,使画面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气势苍茫雄浑,笔墨淋漓酣畅。
三、水墨过程的高度
不同的水墨山水画题材,新颖的构思创意,难得的精彩泼墨,高难度的技艺及各种的工具材质的运用,这些之于水墨山水画探索空间,都是十分宝贵的。石涛《画语录》笔墨章说:“墨非蒙养不灵。”即用水墨,如果不能做到天真烂漫,挥洒淋漓,而是矫揉造作,刻意求之,就不可能灵活,也不可能为山川传神。他在题画中说“泼墨数十年,未尝轻为人赠山水,杳深咫尺阴荫,觉一往兴,未易穷写,寄永老道翁,予尝有句云:细雨霏霏远烟湿,墨痕落纸虬松秃。能人鉴赏否?”可见,为现代人一直推崇的石涛,其用墨比他的用笔更为出色。读者可以从荣宝斋编辑出版的《石涛世界》一书中的《雪山沉睡》、《风雨归舟》等图中看出石涛作山水画,通常用吸水性较强的生宣纸,再用湿笔,有时甚至将宣纸用水打湿后再用笔墨,或趁笔墨色将干未干之时,以花青、赭石等衬染,使笔墨与颜色之间产生一种似合未合的感觉,在视觉上表现出云霭苍茫的意境。这些都是他长期仔细观察大自然所致,非常人所能摹拟。
上述三点说明石涛山水画的视觉表现在内容与形式、共性与个性、空间与时间等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上就有深刻的体现,从奇正、向背、阴阳、虚实、刚柔、浓淡、形神、主次、轻重、繁简、疏密、大小、动静等方面,在其形象的创造上都具体反映和运用。
四、结 论
我仔细研究了石涛的绘画作品后,感受良多。可以说,审美意蕴与艺术灵性的张扬,是石涛山水画视觉表现的终极。一幅水墨山水作品,在其尺幅之间,四围之内,看似装载有限,但在真正的创作者笔端,可以拥有海洋般的容量,海洋般的波澜,让观者百看不厌。所以高洁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情趣是对水墨视觉形象高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2008
[2]翟墨《圆了彩虹》,《中国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199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3]贾又福《画理抉微》,《美术研究》1998年第2期。
[4]约阿基姆.加斯凯;章晓明?画室--塞尚与加斯凯的对话?2007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2001
[6][法]卡巴内注 《禅宗、杜尚与美国现代艺术》[M]《杜尚访谈录》(王瑞云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7]黄笃 《形象的焦虑》[M]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出版
[8]易英《媒材的变革——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评述》[J] 《美苑》1997年第03期
[9]陈丹青 《视觉经验与艺术观念》[J] 《美术研究》1998年第1期
(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石涛;理论;实践;研究
一、概 述
任何一种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社会的,自然的,人文或者观念的以它强烈的视觉特点,不同程度地承载着一种文化的发展轨迹。年少出家为僧的原济和尚,在涉潇湘,泛洞庭,登匡庐,历浙、苏、皖,继游敬亭山、黄山之后,中晚年脱离佛门,定居扬州,当上道士,这位被世人尊奉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清初著名画家,拥有这样一个生活经历。其“吾道一以贯之”体现在创作上的是重视觉感受,他尊视自我感受,不限于题材。能不择手段或择一切手段表现自己的生活真实感受,对传统表现形式重新评价,对空间表现习语重新检查和使它们真正与画面语言的重新结合。所以,石涛能以独特的视觉形式美学进行着大自然中各具个性的描绘,独往冥游于微茫山水之间。
一、石涛绘画的视觉特点研究
我们从石涛所擅长的山水画中的园林叠山,可以窥其视觉表现特点之一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和谐,即为美。和谐统一,精确到位是对其所描写内容,达意抒情,对水墨山水表现语言的准确理解与综合驾驭,能够做到和谐与精确。传统山水绘画几乎大都是表现千山万水、层峦叠嶂的气势,基本上是中景和远景,每个山峰或每组树木之间的大小差距不太悬殊,虽然也具有可游可寻可居的佳境,但往往诗意重于画意,未能完全表达人们对视觉形象的强烈感受。但是在画史上对中国山水画有经典贡献的石涛山水画,偏偏抛开了遥远俯视式的习惯描写,着眼富于形象特色的山石、树木以及房屋,将之作为如特写镜头般来表现,所以他的山水多选题近景,紧紧抓住大自然的眉目特征,仿佛认真当作具有人物性格的肖像来描画一般。内容鲜明、墨色浓郁。譬如,他在唐熙三十四年(1695)五十五岁时,游历安徽后所作《巢湖图》,此图的布局十分独特。整体画面为大片的水波所覆盖,只在下半部分和中间偏右处画上一些实景,以点出画家的旅途经历。上有三段题诗,都是记录当时之事。第一段用较小的隶书字体,录所作《阻风》、《登阁》二诗,记叙旅途中的经过和心情。第二段用较大、行笔较为粗放的隶书体,写泊舟金沙时农家赠送白荷之事。第三段以充满激情的行草书写他游湖的起因和心情上的收获,内容洒脱而豪放。这种落花款的题跋使三段文字密密层层遮住了画面的整个上半部分,几乎不留一点空隙。但三段文字的行次高低也不一样,三段的行脚依次延伸,全与画中景物映衬,多而不乱,密而通风,虚实相对,突出了画题的主旨,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谐。这种匠心独运的经营安排,可谓是达到了某种视觉表现上的极致。
二、精到的水墨技术素质
一幅好的水墨山水画作品,应做到在形神之间得其中和,这都是传达形象艺术信息的基础。在从前没有发明摄影技术时,我们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在描写远的景物,(墨)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效果也是轻轻淡淡的,模模糊糊的。反之,描写近景楼台,殿阁就表达得清清楚楚。水墨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眼前一般。当然,水墨形象既合物理又要包含着其美的抽象因素。我们可以在解读石涛山水的作品时,领会到其独特的水墨技术,能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反而近景处理得模糊而虚,这要得益于其精彩的水墨技术,这种处理水墨技术的素质,反映了现代科学的物理透视原理。“法无定相,气慨成章”就体现出了石涛豁达的胸襟,豪迈的气慨。他在《山水清音图》中对“点”的运用,完全摆脱了前人旧的“点”法,而另创了自己新的墨“点”法。其“点”的笔法全为尖笔浓墨的“个”字或“介”字,在画面上显得格外夺目。从“点”的整个布局看,可以分成上部的主峰,左右的两边,以及下部的巨石这几个部分,中间部分因有松树、竹林的衬托,只有很少的散点。但在水阁里两个正在对谈的人物身上也被画家放上了三、五个浓浓的墨点。粗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细想,如果所画的人物面前没有一线阻挡,毕显无遗,那才觉得有点奇怪呢。可见,运用得法的“点”非但不会破抓画面,反而能够为视觉增色。在这幅画中,石涛大胆而充分在“点”法上的创新,使画面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气势苍茫雄浑,笔墨淋漓酣畅。
三、水墨过程的高度
不同的水墨山水画题材,新颖的构思创意,难得的精彩泼墨,高难度的技艺及各种的工具材质的运用,这些之于水墨山水画探索空间,都是十分宝贵的。石涛《画语录》笔墨章说:“墨非蒙养不灵。”即用水墨,如果不能做到天真烂漫,挥洒淋漓,而是矫揉造作,刻意求之,就不可能灵活,也不可能为山川传神。他在题画中说“泼墨数十年,未尝轻为人赠山水,杳深咫尺阴荫,觉一往兴,未易穷写,寄永老道翁,予尝有句云:细雨霏霏远烟湿,墨痕落纸虬松秃。能人鉴赏否?”可见,为现代人一直推崇的石涛,其用墨比他的用笔更为出色。读者可以从荣宝斋编辑出版的《石涛世界》一书中的《雪山沉睡》、《风雨归舟》等图中看出石涛作山水画,通常用吸水性较强的生宣纸,再用湿笔,有时甚至将宣纸用水打湿后再用笔墨,或趁笔墨色将干未干之时,以花青、赭石等衬染,使笔墨与颜色之间产生一种似合未合的感觉,在视觉上表现出云霭苍茫的意境。这些都是他长期仔细观察大自然所致,非常人所能摹拟。
上述三点说明石涛山水画的视觉表现在内容与形式、共性与个性、空间与时间等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上就有深刻的体现,从奇正、向背、阴阳、虚实、刚柔、浓淡、形神、主次、轻重、繁简、疏密、大小、动静等方面,在其形象的创造上都具体反映和运用。
四、结 论
我仔细研究了石涛的绘画作品后,感受良多。可以说,审美意蕴与艺术灵性的张扬,是石涛山水画视觉表现的终极。一幅水墨山水作品,在其尺幅之间,四围之内,看似装载有限,但在真正的创作者笔端,可以拥有海洋般的容量,海洋般的波澜,让观者百看不厌。所以高洁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情趣是对水墨视觉形象高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2008
[2]翟墨《圆了彩虹》,《中国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199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3]贾又福《画理抉微》,《美术研究》1998年第2期。
[4]约阿基姆.加斯凯;章晓明?画室--塞尚与加斯凯的对话?2007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2001
[6][法]卡巴内注 《禅宗、杜尚与美国现代艺术》[M]《杜尚访谈录》(王瑞云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7]黄笃 《形象的焦虑》[M]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出版
[8]易英《媒材的变革——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评述》[J] 《美苑》1997年第03期
[9]陈丹青 《视觉经验与艺术观念》[J] 《美术研究》1998年第1期
(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