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有利于学生写出有价值,有成就感的作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尤为作用。本文主要基于教学实际浅述写作兴趣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习惯;兴趣;观察;思考
俗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源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让学生把本周发生的最能打动自己心弦的事情下来,要求学生必须写出真情实感。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学生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二、养成善于观察积累的写作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若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阔,感受社会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我们采用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作文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学生带到室外、校外,让他们接触生活实际,接触社会实践,走进大自然,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获取素材的机会,教师只作观察指导,讲解些观察的角度和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我捕捉灵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发实感。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一定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三、养成积极思考与反思的写作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体方法主要包括:
1、观察生活,力求写实。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必須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2、积累材料,迁移运用。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3、提倡模仿,培养文风。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4、以说促写,下笔成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5、多加肯定,少点批评。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6、多写片段,多记日记。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总之,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志,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就意味着学会了习作,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并且是一种可促使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小学时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日益提高,使学生具备现代人的素质,使他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作文;习惯;兴趣;观察;思考
俗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源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养成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让学生把本周发生的最能打动自己心弦的事情下来,要求学生必须写出真情实感。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学生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二、养成善于观察积累的写作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若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阔,感受社会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我们采用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作文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学生带到室外、校外,让他们接触生活实际,接触社会实践,走进大自然,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获取素材的机会,教师只作观察指导,讲解些观察的角度和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我捕捉灵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发实感。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一定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三、养成积极思考与反思的写作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体方法主要包括:
1、观察生活,力求写实。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必須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2、积累材料,迁移运用。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3、提倡模仿,培养文风。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4、以说促写,下笔成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5、多加肯定,少点批评。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6、多写片段,多记日记。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总之,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志,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就意味着学会了习作,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并且是一种可促使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小学时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日益提高,使学生具备现代人的素质,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