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有一位大臣叫魏舒,每次朝会后,司马昭都会目送魏舒走出很远,然后满怀感慨地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晋书·魏舒传》)。从这时开始,“领袖”一词开始在服装部件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含义,并逐渐从杰出者演变成带头人。
领与头脑相接,袖与双手相贴,很容易成为称赞一个人的标示物。司马昭的“人之领袖”,就是说魏舒脑子好用,手段高明,既有思考力又有行动力。
魏舒是個孤儿,由外婆抚养长大,40岁以前一事无成。40多岁时,郡里考核属官察举孝廉,魏舒想参加考试,亲戚朋友认为他没念过什么书,劝他不要参加。但是魏舒下了苦功夫,用100天学习儒家经典,居然考中了。
几经周折,魏舒进入军队当参谋。军队举办射箭比赛,本来不需要他这个文职参加,但恰巧有一回比赛人手不够,就用魏舒凑个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只见魏舒百发百中,打遍全场无敌手。后来,魏舒得到赏识,不断升官。头脑手段俱佳,当然是杰出人物,所以司马昭说他是“人中领袖”。
司马昭口中的“领袖”,还只是杰出和表率之意。当时服装中地位最高的是冠冕,司马昭自我对应为冠冕,自然不忌讳说魏舒是领袖。所以,“领袖”要成为地位最高的带头人,必须等到冠冕的地位弱化之后。
东汉末年,贵族和名士对官服的态度趋于冷漠,对冠冕自然也不似从前那么尊重。袁绍、孙坚、诸葛亮、周瑜、曹操等都开始戴简便朴实的平民首服——巾。这种平民化的倾向,给领袖地位的提高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政治观念也在变化。戴冠冕的官员在帝制时代与民众的关系是对立的,那时的官员是管制,甚至欺压百姓的。但是领袖呢,是上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人都穿的上衣,当然会在心理上对应为大众。所以,“领袖”是出于民众的,跟民众站在同一立场。
这种角度的转换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可以说,冠冕时代体现的是君权神授,而领袖时代开始体现民众的意志。于是,“领袖”一词的含义演变,有了一个不断加强的指向。
清末戊戌变法,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变法宣告失败。但是他们的变法主张,激发了中国人更加强烈的反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个时候,章士钊用笔名黄中黄在《沈荩》第二章中写道:“北方之谭嗣同,南方之唐才常,领袖戊戌、庚子两大役,此人所共知者也。”这里的“领袖”,不再只是杰出和表率的意义,而是带领和领导,与现代领袖的意义接近了。
领是一座山,袖是两江水。原本的服装部件,却融汇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过程和文化心理,以及掩藏于心底的默默温情。
(摘自《中国青年报》)
领与头脑相接,袖与双手相贴,很容易成为称赞一个人的标示物。司马昭的“人之领袖”,就是说魏舒脑子好用,手段高明,既有思考力又有行动力。
魏舒是個孤儿,由外婆抚养长大,40岁以前一事无成。40多岁时,郡里考核属官察举孝廉,魏舒想参加考试,亲戚朋友认为他没念过什么书,劝他不要参加。但是魏舒下了苦功夫,用100天学习儒家经典,居然考中了。
几经周折,魏舒进入军队当参谋。军队举办射箭比赛,本来不需要他这个文职参加,但恰巧有一回比赛人手不够,就用魏舒凑个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只见魏舒百发百中,打遍全场无敌手。后来,魏舒得到赏识,不断升官。头脑手段俱佳,当然是杰出人物,所以司马昭说他是“人中领袖”。
司马昭口中的“领袖”,还只是杰出和表率之意。当时服装中地位最高的是冠冕,司马昭自我对应为冠冕,自然不忌讳说魏舒是领袖。所以,“领袖”要成为地位最高的带头人,必须等到冠冕的地位弱化之后。
东汉末年,贵族和名士对官服的态度趋于冷漠,对冠冕自然也不似从前那么尊重。袁绍、孙坚、诸葛亮、周瑜、曹操等都开始戴简便朴实的平民首服——巾。这种平民化的倾向,给领袖地位的提高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发展,政治观念也在变化。戴冠冕的官员在帝制时代与民众的关系是对立的,那时的官员是管制,甚至欺压百姓的。但是领袖呢,是上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人都穿的上衣,当然会在心理上对应为大众。所以,“领袖”是出于民众的,跟民众站在同一立场。
这种角度的转换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可以说,冠冕时代体现的是君权神授,而领袖时代开始体现民众的意志。于是,“领袖”一词的含义演变,有了一个不断加强的指向。
清末戊戌变法,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变法宣告失败。但是他们的变法主张,激发了中国人更加强烈的反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个时候,章士钊用笔名黄中黄在《沈荩》第二章中写道:“北方之谭嗣同,南方之唐才常,领袖戊戌、庚子两大役,此人所共知者也。”这里的“领袖”,不再只是杰出和表率的意义,而是带领和领导,与现代领袖的意义接近了。
领是一座山,袖是两江水。原本的服装部件,却融汇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过程和文化心理,以及掩藏于心底的默默温情。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