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本事而重艺术——论黄庭坚、陈师道的诗题演变与文本删改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_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事成分在诗中所占比重之变化,是研究江西诗派诗人创作心态的重要角度。从苏轼到黄庭坚、陈师道,诗题由长变短,本事信息随之由明晰变得隐晦,黄、陈以诗记事的意识比苏轼减弱。从黄、陈对诗歌的修改、删弃痕迹中,可以看出他们经常以放弃记录本事信息为代价,来提升艺术效果,具有轻本事而重艺术的创作心态。此心态与黄、陈对外界事物的疏离、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有关。在以苏轼为代表的诗歌行记化、日记化风气中,黄庭坚、陈师道把艺术效果提升为存诗时所要考虑的首要甚至是唯一因素,这一做法具有向“纯艺术”回归的意义。
其他文献
别集编撰不仅体现编者的编次观念,更涉及文体命名、文体分类,以及文体排序,蕴含丰富的文体信息。通过唐写本与传世本的比对,可知部分传世唐人别集仍然保存了唐本旧貌。初盛唐别集中以类编次是较为常见的诗歌编集方式。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对于诗歌的二级编次较为混乱,尚未区分古律,更毋论理论性、谱系性的诗体编次。元和以来,古律分流的观念在编集中得以体现,元白二人在书信、集序、编集中反复提及这种以体编次的编撰方式。这与自编文集最能体现作者的诗体观念、便于表达政治诉求相关。别集编撰体例在中唐产生新变,自编文集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唐代重视文人别集征藏,形成国家庋藏制度。《旧志》存录初唐文人别集一百零九种,笔者所考盛唐以后文集十余种,是不同时期国家征藏当朝文集的明证。由此产生的文学问题主要有:一是由于征藏,一些文集被先后多次编纂从而形成不同版本。二是《新志》著录唐人别集问题。对于初唐文集,《新志》并非直接据《旧志》或《旧传》转录,而是分层次加以甄别。盛唐以后文集,因《旧传》或载或否,或无传,《新志》所依据的史料除《旧传》外主要是《崇文总目》及别集序文。三是在国家庋藏制度之下,“奉敕”所撰集序文的读者被预设为皇帝,其实质是臣子与帝王之
2019年12月28—29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纪念游国恩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及韩国的三十四所高校、科研单位及出版机构的五十余名学者齐聚燕园,追思游国恩先生,并就游先生在楚辞学、中国文学史写作等方面的伟大学术成就,以及游先生曾经深耕的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讨论。
山西省阳城县马寨村成汤庙发现的《敕存汤王行庙之记》,刊刻于北宋开宝三年(970)。该碑对研究北宋汤王庙宇的神灵崇拜、庙貌布局及演艺活动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碑记赞辞中“南楼化废,龟头舞亭”的描述,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北宋初年修建舞亭的资料,它不仅将北宋修建舞亭的时间提前了半个世纪,而且填补了唐宋之间、宋金之间剧场史的空白。与其他北宋舞亭碑刻的不同之处在于,碑记中“龟头舞亭”的记述,进一步证实了金代舞庭山花向前的建筑形制是从宋代舞亭的建筑形制承袭而来。
我国正处于世界风险社会之中,聚焦于农村地区,囿于制度建设滞后和资源禀赋薄弱,农村居民往往处于风险分配的弱势境地,致使其摆脱风险场的能力较弱,从而放大其风险感知.文章基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视角,利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运用OLS和PSM模型,比较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和人情消费对农村居民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基本养老保险和人情消费均能显著降低农村居民的风险感知,但人情消费对风险感知的影响大于基本养老保险.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政府信任在基本养老保险与风险感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熟人信
"环保军令状"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实践特色的有效环境治理工具,是在环境治理领域压力型体制下目标责任制的文本载体及其治理效力的体现,具有党政协同、责任—利益连带和高位推动的实践特质.在"环保军令状"具体运作过程中,通过政治动员与目标责任的确定、目标量化与指标体系的形成、指标下移与任务逐级明确以及任务考评与奖惩手段的应用,地方党政组织与工作人员的环保责任得到夯实,从而环境治理成效不断提高.然而,在此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存在以减代治与数据造假等的策略性应对,可能导致环境治理陷入困境.对此,需要在柔性化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为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契机.文章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政策主体联动特征,基于TF-IDF算法和LDA主题模型分析中央和地方政策目标,根据Skip-gram算法和Word2vec模型计算政策工具的语义相似度.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刚性过强会引发决策时机滞后、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应对机制弹性空间有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行为逻辑来看,激励制度的不完善内生其"避责"动机,进而产生"程序履行"和"层层加码"两种风险规避方式,导致上述系列
赵孟 北上大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南北文坛的正式接触与初步碰撞,“诗歌宗唐而文不变宋”大致是赵孟 与北方文坛的契合点。然而,这种接触与碰撞尚未深入,赵孟 就被迫离开了大都。待到他再次立足于大都时,北方文化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赵孟 求“古”意识所生发出的“雅正”风格顺应了时代。在“延祐儒治”的语境中,赵孟 融会“理”的“雅正”风格得到了南北文坛的普遍认可,尤其在南方还放大了理学“流而为文”的效应。赵孟 去世后,“雅正”风格被其后继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奎章阁文人群体那里,赵孟 更是被尊为圭臬,得到南北
2019年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逝世1200周年。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国柳宗元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来自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华大学以及日本岛根大学、冈山大学等海内外四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论文七十余篇。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以工促农"到"工农互促"的战略转变是当前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区别于传统工农城乡关系的一大特征,这一政策的转变具有现实必然性."工农互促"在中国的实践具有地域差别,其关键在于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更多时候表现为产业关系,这也使得建立"工农互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面临一系列困境.如工农产业关联存在链接"断点"、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城乡联动互促尚未形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限,农业农村人才缺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