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虎威教授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作曲家,也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首届毕业生。在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他在音乐创作方面谱写了大量广为流传的优秀音乐作品,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撰写了多部音乐理论著作,在音乐教育方面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作曲家。文章依据此次研讨会的三个部分——“开幕式·音乐作品展演” “学术报告会” “高峰论坛”,论述研讨会的学术价值及产生的历史意义。J605A-0011-042013年10月10日~11日,由四川音乐学院主办的“黄虎威教授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研讨会”在该院隆重举行。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柴永柏教授、副院长孙洪斌教授、原院长黄万品教授,老教授刘文晋、但昭义、邹承瑞;四川省音协和成都市音协领导人,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樊祖荫教授、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作曲系主任高为杰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作曲家陈黔、上海音乐学院何训田教授、姜之国副教授,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崔文玉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贵州及四川省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川音师生共百余人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黄虎威教授作为川音作曲系首届毕业生,于1954年留校任教至今,并于1976~1978年借调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陆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巴蜀之画》 《阳光灿烂照天山》 《峨眉山月歌》等作品广为流传,并已载入多部中国音乐史书。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出版了《和声写作基本知识》 《转调法》 《简谱入门》 《伴奏音型样式》及《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五部著作。在这些累计印数总量达31万余册的著作中,他对传统和声与民族风格和声的理论与实践的贡献十分突出,影响深远。同时,作为一位德高望重、诲人不倦的优秀教师,他还培养了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作曲家, 如何训田、宋名筑、杨晓忠、陈黔、郭峰、林幼平等;而直接或间接受惠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可谓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开幕式·音乐作品展演” “学术报告会”和“高峰论坛”三个部分组成,由作曲系现任主任宋名筑教授主持。
一、开幕式·音乐作品展演
10月10日上午,在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黄虎威教授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研讨会”在川音梧桐楼学术厅拉开了帷幕。开幕式上,首先由学院党委书记柴永柏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向参加研讨会的各位来宾、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柴永柏教授充分肯定了黄虎威教授对学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作出的卓有成效的贡献,其论著、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得到国内音乐界的广泛认同。他倡导大家学习黄虎威教授既教书又育人的好品格和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他还提出学校将在研讨会期间研究和探讨黄教授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推进学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之后,学院副院长孙洪斌教授代表因公出差的易柯院长,向与会嘉宾全面地介绍了黄虎威教授在教学、科研以及音乐创作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樊祖荫教授就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向黄虎威教授表示祝贺。首先,他代表赵塔里木院长向会议的成功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并代表专程前来出席会议的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向黄虎威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60年来,黄虎威教授无论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教学方面,还是在科研与创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就卓著。与其学术成就并行不悖的是他贯彻一生的优秀的为人品行,是他为繁荣和发展中国音乐事业而孜孜不倦奋斗的精神”,因此,“黄虎威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四川音乐学院的骄傲,也是中国音乐界的骄傲”。
“真诚善良,虚怀若谷”,著名作曲家高为杰教授对黄虎威教授的为人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说,文革后期,黄先生作为党员教师曾受命“监督”其上课。文革后,黄先生在谈及当时情况时,说他受命“监督”虽属无奈,但竟非常诚恳地说他在听课中“很有收获,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他去北京后,黄先生又时常亲笔手书信件与他讨论学术问题,其认真虚心做学问的态度,实在是众晚辈的楷模。对于黄虎威教授的学术和音乐创作成就,高为杰教授进一步评价道:黄先生对斯波索宾《和声学》这部教材的穷毕生精力的研究是值得的,“他许多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作品在和声运用方面是成功而富有创造性的”。高教授认为:“黄先生的做法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他非常严格,严格遵从在调性、调式音乐中和声思维与技术的自律共性法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绝不胡来;另一方面,他又有所突破,不完全拘泥于成规,根据音乐性格与风格的特点而大胆突破,探索创新。正是由于坚守这两个原则,造就了他和声手法的完美”。
川音钢琴艺术研究院院长但昭义教授很动感情地谈到,黄虎威教授曾一直热情地支持和指导其音乐创作,并在2000年7月为即将参加“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李云迪讲解其参赛的全部肖邦作品。后来黄教授又在《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出版前夕,对此曲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编审和校对,其提携和扶持同事和学生的楷模形象不仅影响着同辈,也影响着下辈。
开幕式结束后,管弦系主任李开祥教授、张义明教授、张文坤副教授、朱骥教授以及钢琴系周彦副教授等分别参演了黄虎威教授各个时期的器乐曲,并播放了声乐代表作品的音响。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年轻学子无不为黄虎威教授作品中清新自然、精美细致、民族神韵浓郁又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所感染,并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来表达对黄虎威教授音乐作品的喜爱和赞美。大家一致认为这些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水平高,非常好听”。
二、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报告会
10月10日下午的“学术报告会”共展示论文24篇。这些论文主要围绕“黄虎威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 “黄虎威学术专著的价值和意义”两个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研讨。
(一)黄虎威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首先以《黄虎威音乐作品中的调性拓展技法研究》为题做学术报告。他深入阐述了黄虎威教授音乐作品中和声运动的调性转换和调性扩张两个方面的创作特征,并通过实例剖析,总结了作曲家在调性拓展技法上创造性的应用特点。他谈道:在调性转换方面,黄虎威教授运用的转调技法多样而灵活,自然而富有艺术效果,既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又有着自身的独特创造。在调性扩张方面,樊祖荫教授首先肯定了黄虎威教授是中国当代作曲家中运用此手法较多,且卓有成效的一位。之后,他从运用调关系交替技术扩张调性、运用三度关系的和弦连接扩张调性,以及运用线性进行关系扩张调性三个方面,分层次阐述了黄教授音乐作品中的调性扩张技术。最后,樊祖荫教授对作曲家的调性拓展技法整体评价道:无论是转调还是调性扩展,作曲家都善于充分发挥和利用调式自身的变音资源,在写作当中,他不仅运用传统技法,而且现代技法也运用得得心应手,并与五声性调式有机地紧密结合,使音乐既自然又毫无突兀之感。他在大胆借鉴、吸收各种创作技法的同时,又形成了自身创作上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与时代气息,而独具匠心的严谨写作,使其创作达到了“多一音不行,少一音也不行”的境地。我院邹承瑞教授以《独具匠心的和声语言》为题做了学术报告。邹教授系统探析了黄教授音乐作品的和声语言特点。他从理论结合音乐创作实际的角度,通过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的大量实例分析,归纳出黄教授音乐作品中八种常见的和声语言:1.空五度和弦;2.高叠和弦;3.终止式;4.三度关系调的对置;5.三度关系和弦的对置;6.同根音大小三和弦的对置;7.声部线条;8.色彩小二度。他论证了作曲家如何根据内容及风格的需要,大胆突破传统,卓有成效地运用和声语言的创作思维。 此议题中研究黄虎威教授音乐创作技法的其他学术论文还有:我院文锋教授的《黄虎威音乐作品中的复调因素纵览》、钢琴系黄燕林副教授针对黄教授《复调小奏鸣曲》的研究而撰写的《主调曲式与复调写法的完美结合》,以及关于黄虎威钢琴作品和其他器乐曲所进行的其他专题性研究论文六篇,但由于会议时间所限,这些论文仅进行了论文提交。
(二)黄虎威学术专著的价值和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唐勇副教授以《大气磅礴的巨著 调性和声的盛宴》为题做学术报告。他以黄虎威教授的《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一书为对象,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部专著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第一,和声分析细致入微,堪称和声分析的范本,因此,专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第二,和声写作精益求精;第三,理论拓展,填补空白,并举实例加以论证。
我院作曲系高畅教授在宣读论文《一部珍贵的专题对转调进行讲述的和声学教材》中全面阐述了黄虎威教授的专著《转调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他认为此专著中的论述在我国作曲技术理论界具有开创性,对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其次,此专著中对转调法的讲述,始终注重与写作实践相结合,是专著的一大特色。我院作曲系陈国威副教授宣讲的《植根民间音乐沃土,感其民族音乐神韵》一文对《黄虎威器乐独奏曲选集》进行了评析,指出作曲家在民间音乐文化与作曲技法结合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成功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曲系讲师刘奇琦宣讲的《立体塑造民间歌曲艺术》一文就黄虎威教授的《四川民歌十二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她从四川民歌的特征、近现代和声配置和织体写法与演奏法等方面对此曲的创作技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对此曲所运用的“和音、和声的音色描绘” “多重调性、半音性和声结构的布局”进行了重点论述。
此外,研究黄虎威教授专著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要论文是樊祖荫教授的《一部呕心沥血铸就的传统和声学巨著》。此外还有作曲系青年教师方芳的《从黄虎威〈伴奏音型样式〉谈作曲基础写作》及作曲系大四学生周姝的《用和声记录一段人生长跑》等文论。
三、高峰论坛
10月11日上午,在四川音乐学院香樟园举办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高峰论坛。黄虎威教授作为论坛的第一位发言人,首先恳谈了他对四川音乐学院及作曲系的深厚情感,对学院和作曲系多年来对他的帮助和关怀表示感谢,并对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创作方面的成长经历进行了梳理。他诚恳地谈到希望学生们比自己飞得更高更远更好,学生超过老师是他从教多年来一直的心愿。在科研方面,“质量第一、一丝不苟”是其研究的信条。为了对自己、对出版社、对读者负责,《和声习题解答》一书从接受委约起,前前后后经历了21个年头才最后完成。
黄虎威教授的学生、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何训田教授说,黄老师在担任川音作曲系主任期间,曾热情地支持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现代音乐团体的“作曲家创作探索会”。作为老师,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美学观点虽很严格传统,但对学生很开放。黄老师在传统作曲技术上的根基虽很深厚很有成就,但却并不灌输给学生和限制学生。正因此,当时黄老师顶着压力,从真正的艺术方面想音乐,支持现代音乐的发展。当谈到黄虎威教授《巴蜀之画》的创作特点时,何训田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创作时与之前生活经历的联系,以及作曲家情系大自然的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到他的音乐创作中,使得他的创作题材多与大自然有关,再加上作曲技术的合理运用,更接近黄老师生命所具有的亲近自然的最原本的东西。如《蓉城春郊》中的离调、转调就处理得那么有机、自然和顺畅,感情与技术的结合很吻合,这完全是他对大自然的真情流露。
著名歌唱家周维民表示,他由衷地钦佩黄教授惠及当代、功在子孙后人的实实在在的事业,并且将其所赋七律诗一首制成条幅,当场展示并献赠给黄教授。我院作曲系赖群教授盛赞作为其学生时代作曲主科老师的黄虎威教授在作曲教学方面的认真负责,以及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她回忆了学生时期黄老师对其如亲人般的关爱和不厌其烦教导的点点滴滴,情到深处时还演唱了当年在黄老师指导下她创作的声乐作品。曾长期受到黄虎威教授无私帮助和鼓励的重庆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音乐学院雷维模教授,满怀感激之情地谈到在向黄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严谨、率真的人品激励着他的每一步成长,师恩难忘,他为能够得到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师长长年累月的关爱而感到幸福。来自贵州的国家一级作曲崔文玉先生谈到,在川音学习时通过对黄老师作品和专著的认真研习,受益匪浅。对于黄虎威教授的音乐创作,他评价道:“其浓浓的家乡情结,既亲近自然,又充满着热爱祖国之情,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四川省音协副主席、作曲家李晓明首先向黄虎威教授呈献他专门为此次研讨会创作的《满江红·贺黄虎威教授》,并代表四川省音协宣读了协会对黄虎威教授音乐创作成就的高度评价——“黄虎威教授作为我省老一辈优秀的著名作曲家,他一以贯之地以民族音乐情怀代言巴山蜀水,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提携一代又一代作曲新人。在他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为我们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他具有充满灵动和艺术才华的作曲技术和深厚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力,他的作品深刻表达了和集中展示了作为一位本土作曲家对这片土地的浓烈而又持久的情感。他是四川现代作曲家的优秀代表,是巴山蜀水之间承续音乐文化和传统文化精神命脉的代表,是巴蜀乐派进一步崛起和彰显实力的掌门人之一”。四川师范大学韩万斋教授畅谈了他与黄教授的交往,谈到黄教授在做人,尤其是做好人,以及在艺术成就上给他的很大启迪。他还谈到了一些关于黄教授长笛名曲《阳光灿烂照天山》问世之初的花絮。著名作曲家陈黔和四川省歌舞剧院作曲家林幼平先后向黄教授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最崇高的敬意。陈黔说,他在黄老师这里受到了其“一松一紧”教学理念的悉心培养。“松”是一种非常包容的、开放的理念,在写作时允许使用任何写作手段,黄老师还会非常谦逊地与学生讨论创作,包括讨论现代作曲技术;“紧”则是从记谱便开始并贯穿作曲技术训练各个环节的严格要求。这让他这个学生在之后30年的创作中非常受益。林幼平指出,黄老师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对中国音乐五声旋律怎么配置和声,怎么创作,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实在难能可贵;其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所体现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是民族化音乐创作的标杆。
最后,学院副院长孙洪斌教授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首先他真情地赞扬了黄教授在人格上追求“真、善、美”,在科研创作上追求“高、精、深”。他认为,黄教授严谨治学的精神,更是远近闻名,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孙副院长还谈到,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缺乏信念,而黄教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责任,用他的音乐教育、音乐研究和创作,诠释着美的人生,教诲并引导人们崇真崇善崇美。黄教授在音乐教育和民族和声研究领域树起了一面旗帜,他的生命光彩而灿烂,他是用辛勤和质朴的劳动在时空里雕琢出了深深的人生印迹,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我们赞誉黄教授,祝愿黄教授健康长寿,艺术之树常青。
结语
历时一天半的“黄虎威教授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研讨会”最终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川音的学者师生们一道,着重从黄虎威教授的音乐创作、作曲技术研究、音乐教育三个方面对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研讨。黄虎威教授一生所展现出的谦虚严谨的学者型风范,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和同仁;而他对音乐创作的执着追求,在治学上的精益求精,也为学界和后辈树立起了一座精神的标杆。此次学术研讨会是四川音乐学院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门为某位教授所举行的学术研讨会,这也足以证明了学院和作曲系对黄虎威教授从教近60年来做出的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我们相信,这次研讨会一定会像沁人心脾的清风,为全院带来一缕缕净化心灵、尊师重教、尊重学术的芬芳。最后,让我们由衷地祝愿黄虎威教授身体健康,生命之树常青,学术之花常开!
责任编辑:奚劲梅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简介:伍维曦(1979— ),男,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课题“中世纪文人音乐家及西方音乐史中‘作品’观念的产生研究”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1101;上海音乐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音乐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研究成果,学科代码:050402。
黄虎威教授作为川音作曲系首届毕业生,于1954年留校任教至今,并于1976~1978年借调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陆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巴蜀之画》 《阳光灿烂照天山》 《峨眉山月歌》等作品广为流传,并已载入多部中国音乐史书。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出版了《和声写作基本知识》 《转调法》 《简谱入门》 《伴奏音型样式》及《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五部著作。在这些累计印数总量达31万余册的著作中,他对传统和声与民族风格和声的理论与实践的贡献十分突出,影响深远。同时,作为一位德高望重、诲人不倦的优秀教师,他还培养了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作曲家, 如何训田、宋名筑、杨晓忠、陈黔、郭峰、林幼平等;而直接或间接受惠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可谓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开幕式·音乐作品展演” “学术报告会”和“高峰论坛”三个部分组成,由作曲系现任主任宋名筑教授主持。
一、开幕式·音乐作品展演
10月10日上午,在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黄虎威教授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研讨会”在川音梧桐楼学术厅拉开了帷幕。开幕式上,首先由学院党委书记柴永柏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向参加研讨会的各位来宾、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柴永柏教授充分肯定了黄虎威教授对学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作出的卓有成效的贡献,其论著、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得到国内音乐界的广泛认同。他倡导大家学习黄虎威教授既教书又育人的好品格和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他还提出学校将在研讨会期间研究和探讨黄教授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推进学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之后,学院副院长孙洪斌教授代表因公出差的易柯院长,向与会嘉宾全面地介绍了黄虎威教授在教学、科研以及音乐创作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樊祖荫教授就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向黄虎威教授表示祝贺。首先,他代表赵塔里木院长向会议的成功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并代表专程前来出席会议的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向黄虎威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60年来,黄虎威教授无论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的教学方面,还是在科研与创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就卓著。与其学术成就并行不悖的是他贯彻一生的优秀的为人品行,是他为繁荣和发展中国音乐事业而孜孜不倦奋斗的精神”,因此,“黄虎威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四川音乐学院的骄傲,也是中国音乐界的骄傲”。
“真诚善良,虚怀若谷”,著名作曲家高为杰教授对黄虎威教授的为人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说,文革后期,黄先生作为党员教师曾受命“监督”其上课。文革后,黄先生在谈及当时情况时,说他受命“监督”虽属无奈,但竟非常诚恳地说他在听课中“很有收获,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他去北京后,黄先生又时常亲笔手书信件与他讨论学术问题,其认真虚心做学问的态度,实在是众晚辈的楷模。对于黄虎威教授的学术和音乐创作成就,高为杰教授进一步评价道:黄先生对斯波索宾《和声学》这部教材的穷毕生精力的研究是值得的,“他许多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作品在和声运用方面是成功而富有创造性的”。高教授认为:“黄先生的做法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他非常严格,严格遵从在调性、调式音乐中和声思维与技术的自律共性法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绝不胡来;另一方面,他又有所突破,不完全拘泥于成规,根据音乐性格与风格的特点而大胆突破,探索创新。正是由于坚守这两个原则,造就了他和声手法的完美”。
川音钢琴艺术研究院院长但昭义教授很动感情地谈到,黄虎威教授曾一直热情地支持和指导其音乐创作,并在2000年7月为即将参加“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李云迪讲解其参赛的全部肖邦作品。后来黄教授又在《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出版前夕,对此曲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编审和校对,其提携和扶持同事和学生的楷模形象不仅影响着同辈,也影响着下辈。
开幕式结束后,管弦系主任李开祥教授、张义明教授、张文坤副教授、朱骥教授以及钢琴系周彦副教授等分别参演了黄虎威教授各个时期的器乐曲,并播放了声乐代表作品的音响。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年轻学子无不为黄虎威教授作品中清新自然、精美细致、民族神韵浓郁又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所感染,并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来表达对黄虎威教授音乐作品的喜爱和赞美。大家一致认为这些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水平高,非常好听”。
二、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报告会
10月10日下午的“学术报告会”共展示论文24篇。这些论文主要围绕“黄虎威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 “黄虎威学术专著的价值和意义”两个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研讨。
(一)黄虎威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首先以《黄虎威音乐作品中的调性拓展技法研究》为题做学术报告。他深入阐述了黄虎威教授音乐作品中和声运动的调性转换和调性扩张两个方面的创作特征,并通过实例剖析,总结了作曲家在调性拓展技法上创造性的应用特点。他谈道:在调性转换方面,黄虎威教授运用的转调技法多样而灵活,自然而富有艺术效果,既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又有着自身的独特创造。在调性扩张方面,樊祖荫教授首先肯定了黄虎威教授是中国当代作曲家中运用此手法较多,且卓有成效的一位。之后,他从运用调关系交替技术扩张调性、运用三度关系的和弦连接扩张调性,以及运用线性进行关系扩张调性三个方面,分层次阐述了黄教授音乐作品中的调性扩张技术。最后,樊祖荫教授对作曲家的调性拓展技法整体评价道:无论是转调还是调性扩展,作曲家都善于充分发挥和利用调式自身的变音资源,在写作当中,他不仅运用传统技法,而且现代技法也运用得得心应手,并与五声性调式有机地紧密结合,使音乐既自然又毫无突兀之感。他在大胆借鉴、吸收各种创作技法的同时,又形成了自身创作上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与时代气息,而独具匠心的严谨写作,使其创作达到了“多一音不行,少一音也不行”的境地。我院邹承瑞教授以《独具匠心的和声语言》为题做了学术报告。邹教授系统探析了黄教授音乐作品的和声语言特点。他从理论结合音乐创作实际的角度,通过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的大量实例分析,归纳出黄教授音乐作品中八种常见的和声语言:1.空五度和弦;2.高叠和弦;3.终止式;4.三度关系调的对置;5.三度关系和弦的对置;6.同根音大小三和弦的对置;7.声部线条;8.色彩小二度。他论证了作曲家如何根据内容及风格的需要,大胆突破传统,卓有成效地运用和声语言的创作思维。 此议题中研究黄虎威教授音乐创作技法的其他学术论文还有:我院文锋教授的《黄虎威音乐作品中的复调因素纵览》、钢琴系黄燕林副教授针对黄教授《复调小奏鸣曲》的研究而撰写的《主调曲式与复调写法的完美结合》,以及关于黄虎威钢琴作品和其他器乐曲所进行的其他专题性研究论文六篇,但由于会议时间所限,这些论文仅进行了论文提交。
(二)黄虎威学术专著的价值和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唐勇副教授以《大气磅礴的巨著 调性和声的盛宴》为题做学术报告。他以黄虎威教授的《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一书为对象,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部专著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第一,和声分析细致入微,堪称和声分析的范本,因此,专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第二,和声写作精益求精;第三,理论拓展,填补空白,并举实例加以论证。
我院作曲系高畅教授在宣读论文《一部珍贵的专题对转调进行讲述的和声学教材》中全面阐述了黄虎威教授的专著《转调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他认为此专著中的论述在我国作曲技术理论界具有开创性,对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其次,此专著中对转调法的讲述,始终注重与写作实践相结合,是专著的一大特色。我院作曲系陈国威副教授宣讲的《植根民间音乐沃土,感其民族音乐神韵》一文对《黄虎威器乐独奏曲选集》进行了评析,指出作曲家在民间音乐文化与作曲技法结合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成功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曲系讲师刘奇琦宣讲的《立体塑造民间歌曲艺术》一文就黄虎威教授的《四川民歌十二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她从四川民歌的特征、近现代和声配置和织体写法与演奏法等方面对此曲的创作技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对此曲所运用的“和音、和声的音色描绘” “多重调性、半音性和声结构的布局”进行了重点论述。
此外,研究黄虎威教授专著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要论文是樊祖荫教授的《一部呕心沥血铸就的传统和声学巨著》。此外还有作曲系青年教师方芳的《从黄虎威〈伴奏音型样式〉谈作曲基础写作》及作曲系大四学生周姝的《用和声记录一段人生长跑》等文论。
三、高峰论坛
10月11日上午,在四川音乐学院香樟园举办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的高峰论坛。黄虎威教授作为论坛的第一位发言人,首先恳谈了他对四川音乐学院及作曲系的深厚情感,对学院和作曲系多年来对他的帮助和关怀表示感谢,并对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创作方面的成长经历进行了梳理。他诚恳地谈到希望学生们比自己飞得更高更远更好,学生超过老师是他从教多年来一直的心愿。在科研方面,“质量第一、一丝不苟”是其研究的信条。为了对自己、对出版社、对读者负责,《和声习题解答》一书从接受委约起,前前后后经历了21个年头才最后完成。
黄虎威教授的学生、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何训田教授说,黄老师在担任川音作曲系主任期间,曾热情地支持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现代音乐团体的“作曲家创作探索会”。作为老师,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美学观点虽很严格传统,但对学生很开放。黄老师在传统作曲技术上的根基虽很深厚很有成就,但却并不灌输给学生和限制学生。正因此,当时黄老师顶着压力,从真正的艺术方面想音乐,支持现代音乐的发展。当谈到黄虎威教授《巴蜀之画》的创作特点时,何训田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创作时与之前生活经历的联系,以及作曲家情系大自然的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到他的音乐创作中,使得他的创作题材多与大自然有关,再加上作曲技术的合理运用,更接近黄老师生命所具有的亲近自然的最原本的东西。如《蓉城春郊》中的离调、转调就处理得那么有机、自然和顺畅,感情与技术的结合很吻合,这完全是他对大自然的真情流露。
著名歌唱家周维民表示,他由衷地钦佩黄教授惠及当代、功在子孙后人的实实在在的事业,并且将其所赋七律诗一首制成条幅,当场展示并献赠给黄教授。我院作曲系赖群教授盛赞作为其学生时代作曲主科老师的黄虎威教授在作曲教学方面的认真负责,以及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她回忆了学生时期黄老师对其如亲人般的关爱和不厌其烦教导的点点滴滴,情到深处时还演唱了当年在黄老师指导下她创作的声乐作品。曾长期受到黄虎威教授无私帮助和鼓励的重庆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音乐学院雷维模教授,满怀感激之情地谈到在向黄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严谨、率真的人品激励着他的每一步成长,师恩难忘,他为能够得到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师长长年累月的关爱而感到幸福。来自贵州的国家一级作曲崔文玉先生谈到,在川音学习时通过对黄老师作品和专著的认真研习,受益匪浅。对于黄虎威教授的音乐创作,他评价道:“其浓浓的家乡情结,既亲近自然,又充满着热爱祖国之情,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四川省音协副主席、作曲家李晓明首先向黄虎威教授呈献他专门为此次研讨会创作的《满江红·贺黄虎威教授》,并代表四川省音协宣读了协会对黄虎威教授音乐创作成就的高度评价——“黄虎威教授作为我省老一辈优秀的著名作曲家,他一以贯之地以民族音乐情怀代言巴山蜀水,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提携一代又一代作曲新人。在他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为我们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他具有充满灵动和艺术才华的作曲技术和深厚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力,他的作品深刻表达了和集中展示了作为一位本土作曲家对这片土地的浓烈而又持久的情感。他是四川现代作曲家的优秀代表,是巴山蜀水之间承续音乐文化和传统文化精神命脉的代表,是巴蜀乐派进一步崛起和彰显实力的掌门人之一”。四川师范大学韩万斋教授畅谈了他与黄教授的交往,谈到黄教授在做人,尤其是做好人,以及在艺术成就上给他的很大启迪。他还谈到了一些关于黄教授长笛名曲《阳光灿烂照天山》问世之初的花絮。著名作曲家陈黔和四川省歌舞剧院作曲家林幼平先后向黄教授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最崇高的敬意。陈黔说,他在黄老师这里受到了其“一松一紧”教学理念的悉心培养。“松”是一种非常包容的、开放的理念,在写作时允许使用任何写作手段,黄老师还会非常谦逊地与学生讨论创作,包括讨论现代作曲技术;“紧”则是从记谱便开始并贯穿作曲技术训练各个环节的严格要求。这让他这个学生在之后30年的创作中非常受益。林幼平指出,黄老师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对中国音乐五声旋律怎么配置和声,怎么创作,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实在难能可贵;其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所体现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是民族化音乐创作的标杆。
最后,学院副院长孙洪斌教授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首先他真情地赞扬了黄教授在人格上追求“真、善、美”,在科研创作上追求“高、精、深”。他认为,黄教授严谨治学的精神,更是远近闻名,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孙副院长还谈到,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缺乏信念,而黄教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责任,用他的音乐教育、音乐研究和创作,诠释着美的人生,教诲并引导人们崇真崇善崇美。黄教授在音乐教育和民族和声研究领域树起了一面旗帜,他的生命光彩而灿烂,他是用辛勤和质朴的劳动在时空里雕琢出了深深的人生印迹,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我们赞誉黄教授,祝愿黄教授健康长寿,艺术之树常青。
结语
历时一天半的“黄虎威教授教学与科研创作成果学术研讨会”最终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川音的学者师生们一道,着重从黄虎威教授的音乐创作、作曲技术研究、音乐教育三个方面对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研讨。黄虎威教授一生所展现出的谦虚严谨的学者型风范,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和同仁;而他对音乐创作的执着追求,在治学上的精益求精,也为学界和后辈树立起了一座精神的标杆。此次学术研讨会是四川音乐学院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门为某位教授所举行的学术研讨会,这也足以证明了学院和作曲系对黄虎威教授从教近60年来做出的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我们相信,这次研讨会一定会像沁人心脾的清风,为全院带来一缕缕净化心灵、尊师重教、尊重学术的芬芳。最后,让我们由衷地祝愿黄虎威教授身体健康,生命之树常青,学术之花常开!
责任编辑:奚劲梅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简介:伍维曦(1979— ),男,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课题“中世纪文人音乐家及西方音乐史中‘作品’观念的产生研究”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1101;上海音乐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音乐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研究成果,学科代码:0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