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提高自身创造力,必须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首先要造就一批创新型的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教师们站在改革创新的前沿,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只有尽快提高教师的素质,领会教育改革的精神实质,与改革相适应,才能在教育创新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而言,培养创新型教师需从让教师“想创新”、“能创新”、“会创新”、“创成新”四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创新观念,让教师“想创新”
主观上想不想干,是一件事情能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要创新,首先要让教师树立创新的观念,让教师“想创新”。长期的传统教育导致一些教师只顾埋头教书,不关心教育的发展,头脑中根本没有创新的意识。有的错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需要的教师;有的对创新缺乏必要的感知和起码的理性认识;有的认为创新是神秘、高深莫测的,只有理论研究者和专家才能胜任,对自己搞创新连想都不敢想;也有的把教育创新简单化,认为只要写几篇论文,发表几篇文章就算是进行了创新等等。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发展自己,就得抛弃这些陈腐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和超越;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敢于站在教育科研的前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想他人所不敢想,做他人所不敢做;才能从传统的“教书匠”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彻底摒弃落后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教师“能创新”
教育创新需要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向教师提供这样的环境,让教师“能创新”是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有许多先进的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开设“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便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在“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里,教师得到的是一种完全平等的气氛,大家没有拘束感、距离感,人人畅所欲言,个个奋勇争先。在相互的交流和启发中教师们不断思考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反省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变革。取得新的突破。“成长与创新”沙龙这种形式之所以成效显著,正在由于它符合了教师需要宽松环境,需要互相激发的心理。这就相似于西方创造学中的“头脑风暴”创造技法,三五个或七八个不等的人,围成一圈,你一句我一句依次发言,互相启发,互相鼓励,无论说出什么奇谈怪论,都认真倾听,不做批判,从而激发出极强的创造力,获得了许多创新型的成果。作为教师如果也借鉴一下,创造出这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思想上没有了压力,少了心理负担,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教育教学的创新之中,教育的成果将会更加丰硕。
三、完善知识结构。让教师“会创新”
有了能创新的有利的客观环境,不要认为创新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创新还需要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技能。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创新中才能有章可循,有路可走,才能“会创新”。在这方面有三点极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新的课程标准,用新的教育理念洗脑,充电。经验是宝贵的,然而更宝贵的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教师要随时给自己补充新鲜血液,从知识结构到思想观念都要升级。1992年美国大选,布什说:“我有丰富的经验!”而克林顿却说:“我们要改变游戏规则。”我想布什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输在墨守成规“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改变游戏规则。教师也是如此,不能只习惯于沿着过去的程序轨道前进,而应该重新学习,再造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改进自身知识结构的人,才能在事业上站住脚,并走在时代的前列。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包括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成为集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多元化知识于一身的综合型教师。此外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现在开展的教师继续学习活动就是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需要,让教师用创新的理论武装自己,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相应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形成“博”和“专”相结合相统一的合理知识结构,用全新思想投身于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特征融入现实的教育过程中,解决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其次,教师要有完善的智能结构。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技能、技巧外,还要有完善的智能结构。其智能结构包括:①适应性。整体化的大趋势提出了智能结构是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创新型教师的智能结构应同现代科学相适应。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从—个学科领域转向另一个学科领域。②个性。个性对于创新型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个性就难以作出创造。达尔文的成就来自“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心观察的能力上,”而爱因斯坦却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他们虽然表现不同,但同样创造出了伟大的科学成就。可见培养个性是相当重要的。
再次。教师要掌握创新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努力提高科学方法论的素养,使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四、提供创新机会,使教师“创成新”
创新型教师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教育发展中是否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在这方面我们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搞一些“特区”
教育和行政部门应该借鉴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做法,提供一些特殊的政策,为教师成长和开发自身潜能创造一些机会。许多教师上进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这样的教师一般都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时若给予适宜的政策扶植,这些教师一定能够把满腔的热情倾注到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地进行实践和创新的习惯。
2、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创新的机会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的研讨活动异常活跃,这给教师提供了创新成果得以展现的机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教师多参加这类活动,组织各种类型的参观观摩,进行各种形式的说课、评课、交流论文等。尤其是教师和专家们坐在一块时,鼓励教师与专家围绕—个专题互相探讨,在互相讨论甚至争论中,教师的创新能力—定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3、鼓励教师勤于总结
总结是大有益处的活动。作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创造机会让教师们在实践中总结。要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鼓励他们勤于动笔,勤于动脑。对他们取得的理论上的成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给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要创造各种条件加以推广。
总之,只有让教师有“想创新”的主观愿望,有“能创新”的客观环境,有“会创新”的知识和技能,有“创成新”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大批创新型的教师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一、树立创新观念,让教师“想创新”
主观上想不想干,是一件事情能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要创新,首先要让教师树立创新的观念,让教师“想创新”。长期的传统教育导致一些教师只顾埋头教书,不关心教育的发展,头脑中根本没有创新的意识。有的错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需要的教师;有的对创新缺乏必要的感知和起码的理性认识;有的认为创新是神秘、高深莫测的,只有理论研究者和专家才能胜任,对自己搞创新连想都不敢想;也有的把教育创新简单化,认为只要写几篇论文,发表几篇文章就算是进行了创新等等。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发展自己,就得抛弃这些陈腐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和超越;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敢于站在教育科研的前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想他人所不敢想,做他人所不敢做;才能从传统的“教书匠”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彻底摒弃落后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教师“能创新”
教育创新需要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向教师提供这样的环境,让教师“能创新”是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有许多先进的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开设“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便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在“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里,教师得到的是一种完全平等的气氛,大家没有拘束感、距离感,人人畅所欲言,个个奋勇争先。在相互的交流和启发中教师们不断思考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反省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变革。取得新的突破。“成长与创新”沙龙这种形式之所以成效显著,正在由于它符合了教师需要宽松环境,需要互相激发的心理。这就相似于西方创造学中的“头脑风暴”创造技法,三五个或七八个不等的人,围成一圈,你一句我一句依次发言,互相启发,互相鼓励,无论说出什么奇谈怪论,都认真倾听,不做批判,从而激发出极强的创造力,获得了许多创新型的成果。作为教师如果也借鉴一下,创造出这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思想上没有了压力,少了心理负担,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教育教学的创新之中,教育的成果将会更加丰硕。
三、完善知识结构。让教师“会创新”
有了能创新的有利的客观环境,不要认为创新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创新还需要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技能。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创新中才能有章可循,有路可走,才能“会创新”。在这方面有三点极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深入学习领会新的课程标准,用新的教育理念洗脑,充电。经验是宝贵的,然而更宝贵的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教师要随时给自己补充新鲜血液,从知识结构到思想观念都要升级。1992年美国大选,布什说:“我有丰富的经验!”而克林顿却说:“我们要改变游戏规则。”我想布什落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输在墨守成规“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改变游戏规则。教师也是如此,不能只习惯于沿着过去的程序轨道前进,而应该重新学习,再造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改进自身知识结构的人,才能在事业上站住脚,并走在时代的前列。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包括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成为集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多元化知识于一身的综合型教师。此外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现在开展的教师继续学习活动就是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需要,让教师用创新的理论武装自己,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相应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形成“博”和“专”相结合相统一的合理知识结构,用全新思想投身于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特征融入现实的教育过程中,解决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其次,教师要有完善的智能结构。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技能、技巧外,还要有完善的智能结构。其智能结构包括:①适应性。整体化的大趋势提出了智能结构是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创新型教师的智能结构应同现代科学相适应。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从—个学科领域转向另一个学科领域。②个性。个性对于创新型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个性就难以作出创造。达尔文的成就来自“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心观察的能力上,”而爱因斯坦却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他们虽然表现不同,但同样创造出了伟大的科学成就。可见培养个性是相当重要的。
再次。教师要掌握创新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引进、移植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努力提高科学方法论的素养,使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四、提供创新机会,使教师“创成新”
创新型教师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教育发展中是否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在这方面我们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搞一些“特区”
教育和行政部门应该借鉴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做法,提供一些特殊的政策,为教师成长和开发自身潜能创造一些机会。许多教师上进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这样的教师一般都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时若给予适宜的政策扶植,这些教师一定能够把满腔的热情倾注到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地进行实践和创新的习惯。
2、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创新的机会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的研讨活动异常活跃,这给教师提供了创新成果得以展现的机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教师多参加这类活动,组织各种类型的参观观摩,进行各种形式的说课、评课、交流论文等。尤其是教师和专家们坐在一块时,鼓励教师与专家围绕—个专题互相探讨,在互相讨论甚至争论中,教师的创新能力—定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3、鼓励教师勤于总结
总结是大有益处的活动。作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创造机会让教师们在实践中总结。要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鼓励他们勤于动笔,勤于动脑。对他们取得的理论上的成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给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要创造各种条件加以推广。
总之,只有让教师有“想创新”的主观愿望,有“能创新”的客观环境,有“会创新”的知识和技能,有“创成新”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大批创新型的教师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