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国藩写“微博”自修
○文 子
曾国藩30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两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反省。
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三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喙,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成为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军中幽默大师陈赓
○施长发
很多人知道陈赓大将的幽默,陈赓大将被称为“军中幽默大师”,连陈毅元帅都说:“陈赓是一块磁铁,风趣幽默,能够团结大多数人一起革命。”
延安整風时期,康生拿陈赓救蒋介石命的事做文章,指责陈赓说:“当年你要把蒋介石毙了,现在哪里要打那么多仗!”陈赓笑着回答:“那老蒋不就跟廖仲恺一样成了烈士?我岂不成了反革命?”把周围的人都逗笑了。康生自觉无趣,讪讪地走开了。
郭沫若曾写了个《武则天》的戏,叫大家一起去看。大家都觉得这个戏写得有点过,把一个封建皇帝写得什么都懂,还懂民主。郭沫若让大家发表评论时,大家都不说话。恰好那时郭沫若刚刚入党,陈赓就说:“咱俩介绍她入党吧。”大家会意地哄堂大笑。
还有一次是针对军衔制,有人要搞民族风格。陈赓就说:“咱们要不就在背后插大旗,不一样的级别就插不同数目的大旗,这样就有民族风格了。”这个玩笑让叶剑英元帅都笑得喘不过气来。后来就没人再提搞民族风格军衔的事了。
“东道主”缘何而来?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晋国和秦国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之下,向老臣烛之武请教解围之法。烛之武决定亲自前往秦营。当夜,乘着天黑士兵用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五霸中的两个大国,他们之间虽结“秦晋之好”(指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却也明争暗斗。烛之武就巧妙地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要是一起攻打郑国,郑国是不会保存的。但郑国灭亡了,对秦国并无一点好处。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你要越过晋国才能控制郑国,这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吧?所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又进一步说:“要是郑国保存下来了,以后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当你们的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时,郑国一定提供方便,同时做好各种安排,对你们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秦穆公被说服了,于是与郑国签订了合约。后来晋文公势单力孤,只好退兵。因郑国在秦国的东方,所以郑国对秦国自称“东道主”。“东道主”原意即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天泛指宴客或接待的主人。现在,体育竞赛中也常见“东道主”一词,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文 子
曾国藩30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两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反省。
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三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喙,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这种类似”微博”的日记,并公之于亲人朋友,成为曾国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军中幽默大师陈赓
○施长发
很多人知道陈赓大将的幽默,陈赓大将被称为“军中幽默大师”,连陈毅元帅都说:“陈赓是一块磁铁,风趣幽默,能够团结大多数人一起革命。”
延安整風时期,康生拿陈赓救蒋介石命的事做文章,指责陈赓说:“当年你要把蒋介石毙了,现在哪里要打那么多仗!”陈赓笑着回答:“那老蒋不就跟廖仲恺一样成了烈士?我岂不成了反革命?”把周围的人都逗笑了。康生自觉无趣,讪讪地走开了。
郭沫若曾写了个《武则天》的戏,叫大家一起去看。大家都觉得这个戏写得有点过,把一个封建皇帝写得什么都懂,还懂民主。郭沫若让大家发表评论时,大家都不说话。恰好那时郭沫若刚刚入党,陈赓就说:“咱俩介绍她入党吧。”大家会意地哄堂大笑。
还有一次是针对军衔制,有人要搞民族风格。陈赓就说:“咱们要不就在背后插大旗,不一样的级别就插不同数目的大旗,这样就有民族风格了。”这个玩笑让叶剑英元帅都笑得喘不过气来。后来就没人再提搞民族风格军衔的事了。
“东道主”缘何而来?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晋国和秦国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之下,向老臣烛之武请教解围之法。烛之武决定亲自前往秦营。当夜,乘着天黑士兵用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五霸中的两个大国,他们之间虽结“秦晋之好”(指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却也明争暗斗。烛之武就巧妙地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要是一起攻打郑国,郑国是不会保存的。但郑国灭亡了,对秦国并无一点好处。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你要越过晋国才能控制郑国,这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吧?所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又进一步说:“要是郑国保存下来了,以后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当你们的使者来往经过郑国时,郑国一定提供方便,同时做好各种安排,对你们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秦穆公被说服了,于是与郑国签订了合约。后来晋文公势单力孤,只好退兵。因郑国在秦国的东方,所以郑国对秦国自称“东道主”。“东道主”原意即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天泛指宴客或接待的主人。现在,体育竞赛中也常见“东道主”一词,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