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德钧最关注两大问题,一个是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使建筑市场管理法制化;一个是推动我国的建筑活动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造师》:有人预言2008年后我国建筑业将进入平静甚至萧条期,对于这个问题,你的观察与判断是什么?
金德钧:我从来不赞成这个观点,我认为中国的建筑市场还要“热闹”相当长的时间,至少一、二十年。
因为从世界历史来看,建筑业在整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角色是在变化的。在工业化之前,它是位于基础产业行列。从工业化开始到工业化完成,它很快发展为支柱产业。我国现在正处在这个历史时期。到了后工业时代,它又会回到基础产业的位置。这个历史过程我认为是客观的。
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进展的。现在城市化进程才刚过40%,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那还要通过二三十年才能达到70%。如果我们的速度能够再快一点,那么也至少需要一、二十年。
从我们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现在我国人均收入超过了1000美元。在这一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有几个很显著的特点。其中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物资、信息、人才的交流加快。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住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指城市群和小城镇的大量建设;物资、信息、人才的交流加快涉及到交通运输,这些加在一起的任务量是非常大的。
还有比如我们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问题。在我们国家,每年城市里产生的垃圾是1.5亿吨,并且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上升。全国历年积存下的城市垃圾已经达到720亿吨。很多城市是被垃圾包围着的,那么这些垃圾有没有处理呢?没有。就算是北京,它的城市垃圾也才刚刚从露天堆放向卫生填埋、综合利用和焚烧的方式发展,并且只是在发展之中。
所以仅这一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从建筑业的现状来看,不是说2008年奥运会开过以后就没什么可建设了。只是很可能建设的区域重点、内容重点要发生变化。例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住房条件、生活环境、水、路、电都要改善,这也给我们建筑市场提供了很多任务。
《建造师》:你认为中国的建筑市场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哪些?未来的基本走势会是怎样的?
金德钧:中国的建筑市场之大是全世界都没有的。这是第一个基本的状况。
但问题也确实存在。目前建筑市场的秩序是比较乱的,确实问题很多。这也是与整个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不完善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针对建筑市场,我相信还是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规范。我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的:
一是国家在对市场规则的建立方面始终是带头向前走的。可以看到政府在牵头建立整个建筑市场的信用秩序、建筑活动的保证担保等等。
其二,大多数企业不愿意秩序乱下去,因为乱下去对谁都没好处。所以有一个内在的要求,就是希望秩序好转。现在的问题是,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来控制,打击不力。比如在招投标中,如果业主真正公平招标,他就会选择价格合理的、条件最好的。可是他现在掌握着主动权,就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把价压得越低越好,干完活还不给工程款,造成许多三角债。
这些问题政府都在抓,但是目前的措施并不是很有力。对建设单位的约束办法还不多。因此今后很可能从建设组织方式的转变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三,现在我们很多法律制度虽然已经确定了,但是实施得不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守法者本身的法律意识不强。大家应该形成守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氛围,把法治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人治摆在第一位。我们社会的总方向也是在向法治转变。这也是建筑市场的一个走势。
建筑市场的第三个走势,是建筑活动的绿色化要求会越来越具体。走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来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四节”: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完全靠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道路。
《建造师》:如你所说,我国的建筑市场正处在一个从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程中,有些人认为这其中法制不健全是最突出的问题,有些人说安全是最突出的问题,你认为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金德钧:我最关注两大问题,一个是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使我们的建筑活动管理法制化;一个是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现在的市场表现比较混乱,企业遇到很多难题,包括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实这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但是也有有法不依的问题。比如说不要挂靠,现在谁听?挂与被挂的双方成了利益共同体。其实被挂靠一方一旦吃亏,吃的就是大亏。但是出现这种状况的可能性又很小,所以被挂方就不以为然。而挂靠的一方,同样做一个工程,却不用成立公司,不用交所得税,不用养活员工,不要办公楼,只是借“大树”赚钱。
而挂靠的多了就使市场准入管理形同虚设。现在我们名义上有5000多家一级企业。但是一挂靠,你知道有多少一级企业了?差不多全国的企业能挂上的都成了一级企业,所以市场就出现了恶性竞争,造成供求极不平衡。
现在的状况是,有法不依却得不到惩罚,依法办事也得不到鼓励。如果市场上好坏都不能分明,没人能主持公道和正义,公道就必然不被大家遵守。当前非常重要的是大家守法经营、依法办事的概念要加强。我认为这才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其他的都是具体现象。
第二大根本性问题是,建筑业自身要提高生产力质量来改变我们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方式,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这个问题,估计我们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反正赚钱就行。可实际上,整个国民经济要实现转变,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不转变行吗?它每年要消耗掉全国钢材产量的一半以上,全国水泥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实心粘土砖,禁了这么多年都禁不住,一年生产4800多亿块,全是我们建筑业消耗的。可以看到,建筑业对城市垃圾的“贡献”、空气污染的“贡献”都是“举足轻重”的!但是,能这样长期下去吗?当然不能!
《建造师》:在你说的这些问题出现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几家大的建筑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我们国家的建筑大企业和国外的建筑大企业差别究竟在哪里?
金德钧:我经常说,用大量的小舢板捆在一起怎么也充当不了航空母舰。
和国际同行比,我们的大企业还差得太远。
从纯粹施工领域来说,我们有些施工技术完全可以和其他国家相媲美。上海的金贸大厦88层,最上面的泵送混凝土问题,日本人解决不了,我们解决了。很多钢结构的制作、大桥的架设,我们在世界上水平也不低。但是这些只是你看到的结果。
拿企业与企业相比,问题就看出来了。国外大企业的大量工作是针对整个项目进行工程管理,包括前期策划、设计、可行性分析、组织设计、施工、采购,在这个前提下再进行专业施工。他们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这些企业对政策的把握、国际信息的把握、高端人才的集中等等方面比我们国家的大企业好得多。我们的很多大企业基本还在施工这个领域,设计人家拿走了,方案更不用说,采购很多时候是业主在做。
还有,国外的大企业有很强大的科研力量。有的能够代表整个国家的技术能力。所以我说,拿某个工程和人家比,我们可能是挺不错了,但是企业和企业比,我们比不上。
如果再比较建筑业的整体,问题就更多了。我们的产业集中度很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所以说,进到世界多少强当然也表示我们某些企业完成的工作量不低了,但是我觉得仅仅是现象而已。
《建造师》:对于法人管项目这个提法,你认为与项目法施工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对项目管理体制来说,它是不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金德钧:实行项目法施工绝不意味着项目经理负责制,而是法人的管理和项目经理班子管理的结合。它不是像农村一样的包产到户。现在我们加强项目管理,组织一些有能力的人具体来运作项目,绝不意味着后面就不管了。搞得好的公司会对项目的人员组织进行策划,项目指标怎么分解策划,然后把班子放到项目上,中间还得监督。这些授权都是很明确的。如果把项目的一个班子搞成分公司式的,又去管项目,又去承包任务,变成一个独立运作的经济实体,那就完全大错特错了。所以我说这是两个层次。
因此,我们现在就是要让项目法施工回到本意上去。不能否定它,我对这个方式的评价很高,它是我国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革命性变革。
《建造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修订任务繁重。你认为它有何不足?就现行的法律与市场状况看,当务之急需要出台哪方面的法律法规?
金德钧:从建设口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法还是《建筑法》。
但是《建筑法》现在的先天不足是非常严重的。目前全中国没有一部规范全建设行业的法律。《建筑法》的第一个漏洞就在于它规范的只是房屋建筑,铁路、公路和桥梁等,在《建筑法》里都没有规定。《建筑法》第二个很大的不足,是它主要是规范施工企业。后来的条例上对建设单位作了7条规定,但那不是法律条例。
第三个问题是《建筑法》的有些规定互相矛盾。有些基本问题,比如对整个市场运作规则的建立,以及保证这些规则实施的机制上体现得都不好,有些甚至没有。所以这部法必须要修改。
《建造师》:有人说,建造师考试是会考的不会干,会干的考不上。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你怎么评价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认证?你认为一个称职的建造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与职业素养?
金德钧:会考不会干,会干不会考,其实不光是建造师考试有这个问题,以前的监理工程师考试等等也存在这个问题。我的评价是:有一定道理,却也不尽然。
我们现在搞工程管理的一些人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能把一个项目管下来,而且可以做大项目。但是他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对法律法规的不熟悉问题,一些与项目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可能接触的都很少。很可能是他们原来在学校里学过的,但是后来不用就忘了。另外一些人坐在办公室有时间,或者刚毕业不久的还没忘,再加上有一点现场工作经验,所以应对考试就好一点。
还有,我们出的考题其实应该加重实践的分量。但另一个问题是出题人本身实践经验就不足,他怎么能出一道很难处理的实践考题呢?所以我说的有一定道理就是指这种情况。
说不尽然,是因为建造师是一种执业资格,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现在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
然而,我们现在的工程管理仅仅局限在施工阶段,施工阶段的管理仍然有很多环节管不好。比如怎么对合同保证履行,同时防止不履行带来的风险,又能找出业主在合同中出现的毛病来进行索赔。在施工过程中,怎样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扰动,污水怎么排放、工地的垃圾如何尽量回收、利用并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些都是建造师应该考虑的问题,而现在的大部分人知识还不够。再扩大一点说,从可研分析开始一直管到最后的实施交工,需要更多的合同谈判能力、商务核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加上这些,我们的建造师就差得更远了。
所以不管是只管施工阶段还是扩大为整个项目管理,我们现在的建造师都需要大大提高素质。当然这首先要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开始,然后才到实践方面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建造师只会盖房子,不会学习也不进行再教育,那是不行的。
《建造师》:有人预言2008年后我国建筑业将进入平静甚至萧条期,对于这个问题,你的观察与判断是什么?
金德钧:我从来不赞成这个观点,我认为中国的建筑市场还要“热闹”相当长的时间,至少一、二十年。
因为从世界历史来看,建筑业在整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角色是在变化的。在工业化之前,它是位于基础产业行列。从工业化开始到工业化完成,它很快发展为支柱产业。我国现在正处在这个历史时期。到了后工业时代,它又会回到基础产业的位置。这个历史过程我认为是客观的。
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进展的。现在城市化进程才刚过40%,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那还要通过二三十年才能达到70%。如果我们的速度能够再快一点,那么也至少需要一、二十年。
从我们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现在我国人均收入超过了1000美元。在这一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有几个很显著的特点。其中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物资、信息、人才的交流加快。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住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指城市群和小城镇的大量建设;物资、信息、人才的交流加快涉及到交通运输,这些加在一起的任务量是非常大的。
还有比如我们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问题。在我们国家,每年城市里产生的垃圾是1.5亿吨,并且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上升。全国历年积存下的城市垃圾已经达到720亿吨。很多城市是被垃圾包围着的,那么这些垃圾有没有处理呢?没有。就算是北京,它的城市垃圾也才刚刚从露天堆放向卫生填埋、综合利用和焚烧的方式发展,并且只是在发展之中。
所以仅这一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从建筑业的现状来看,不是说2008年奥运会开过以后就没什么可建设了。只是很可能建设的区域重点、内容重点要发生变化。例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住房条件、生活环境、水、路、电都要改善,这也给我们建筑市场提供了很多任务。
《建造师》:你认为中国的建筑市场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哪些?未来的基本走势会是怎样的?
金德钧:中国的建筑市场之大是全世界都没有的。这是第一个基本的状况。
但问题也确实存在。目前建筑市场的秩序是比较乱的,确实问题很多。这也是与整个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不完善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针对建筑市场,我相信还是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规范。我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的:
一是国家在对市场规则的建立方面始终是带头向前走的。可以看到政府在牵头建立整个建筑市场的信用秩序、建筑活动的保证担保等等。
其二,大多数企业不愿意秩序乱下去,因为乱下去对谁都没好处。所以有一个内在的要求,就是希望秩序好转。现在的问题是,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来控制,打击不力。比如在招投标中,如果业主真正公平招标,他就会选择价格合理的、条件最好的。可是他现在掌握着主动权,就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把价压得越低越好,干完活还不给工程款,造成许多三角债。
这些问题政府都在抓,但是目前的措施并不是很有力。对建设单位的约束办法还不多。因此今后很可能从建设组织方式的转变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三,现在我们很多法律制度虽然已经确定了,但是实施得不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守法者本身的法律意识不强。大家应该形成守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氛围,把法治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人治摆在第一位。我们社会的总方向也是在向法治转变。这也是建筑市场的一个走势。
建筑市场的第三个走势,是建筑活动的绿色化要求会越来越具体。走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来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四节”: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完全靠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道路。
《建造师》:如你所说,我国的建筑市场正处在一个从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程中,有些人认为这其中法制不健全是最突出的问题,有些人说安全是最突出的问题,你认为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金德钧:我最关注两大问题,一个是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使我们的建筑活动管理法制化;一个是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现在的市场表现比较混乱,企业遇到很多难题,包括安全事故的发生。其实这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但是也有有法不依的问题。比如说不要挂靠,现在谁听?挂与被挂的双方成了利益共同体。其实被挂靠一方一旦吃亏,吃的就是大亏。但是出现这种状况的可能性又很小,所以被挂方就不以为然。而挂靠的一方,同样做一个工程,却不用成立公司,不用交所得税,不用养活员工,不要办公楼,只是借“大树”赚钱。
而挂靠的多了就使市场准入管理形同虚设。现在我们名义上有5000多家一级企业。但是一挂靠,你知道有多少一级企业了?差不多全国的企业能挂上的都成了一级企业,所以市场就出现了恶性竞争,造成供求极不平衡。
现在的状况是,有法不依却得不到惩罚,依法办事也得不到鼓励。如果市场上好坏都不能分明,没人能主持公道和正义,公道就必然不被大家遵守。当前非常重要的是大家守法经营、依法办事的概念要加强。我认为这才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其他的都是具体现象。
第二大根本性问题是,建筑业自身要提高生产力质量来改变我们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方式,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这个问题,估计我们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反正赚钱就行。可实际上,整个国民经济要实现转变,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不转变行吗?它每年要消耗掉全国钢材产量的一半以上,全国水泥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实心粘土砖,禁了这么多年都禁不住,一年生产4800多亿块,全是我们建筑业消耗的。可以看到,建筑业对城市垃圾的“贡献”、空气污染的“贡献”都是“举足轻重”的!但是,能这样长期下去吗?当然不能!
《建造师》:在你说的这些问题出现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几家大的建筑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我们国家的建筑大企业和国外的建筑大企业差别究竟在哪里?
金德钧:我经常说,用大量的小舢板捆在一起怎么也充当不了航空母舰。
和国际同行比,我们的大企业还差得太远。
从纯粹施工领域来说,我们有些施工技术完全可以和其他国家相媲美。上海的金贸大厦88层,最上面的泵送混凝土问题,日本人解决不了,我们解决了。很多钢结构的制作、大桥的架设,我们在世界上水平也不低。但是这些只是你看到的结果。
拿企业与企业相比,问题就看出来了。国外大企业的大量工作是针对整个项目进行工程管理,包括前期策划、设计、可行性分析、组织设计、施工、采购,在这个前提下再进行专业施工。他们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这些企业对政策的把握、国际信息的把握、高端人才的集中等等方面比我们国家的大企业好得多。我们的很多大企业基本还在施工这个领域,设计人家拿走了,方案更不用说,采购很多时候是业主在做。
还有,国外的大企业有很强大的科研力量。有的能够代表整个国家的技术能力。所以我说,拿某个工程和人家比,我们可能是挺不错了,但是企业和企业比,我们比不上。
如果再比较建筑业的整体,问题就更多了。我们的产业集中度很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所以说,进到世界多少强当然也表示我们某些企业完成的工作量不低了,但是我觉得仅仅是现象而已。
《建造师》:对于法人管项目这个提法,你认为与项目法施工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对项目管理体制来说,它是不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金德钧:实行项目法施工绝不意味着项目经理负责制,而是法人的管理和项目经理班子管理的结合。它不是像农村一样的包产到户。现在我们加强项目管理,组织一些有能力的人具体来运作项目,绝不意味着后面就不管了。搞得好的公司会对项目的人员组织进行策划,项目指标怎么分解策划,然后把班子放到项目上,中间还得监督。这些授权都是很明确的。如果把项目的一个班子搞成分公司式的,又去管项目,又去承包任务,变成一个独立运作的经济实体,那就完全大错特错了。所以我说这是两个层次。
因此,我们现在就是要让项目法施工回到本意上去。不能否定它,我对这个方式的评价很高,它是我国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革命性变革。
《建造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修订任务繁重。你认为它有何不足?就现行的法律与市场状况看,当务之急需要出台哪方面的法律法规?
金德钧:从建设口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法还是《建筑法》。
但是《建筑法》现在的先天不足是非常严重的。目前全中国没有一部规范全建设行业的法律。《建筑法》的第一个漏洞就在于它规范的只是房屋建筑,铁路、公路和桥梁等,在《建筑法》里都没有规定。《建筑法》第二个很大的不足,是它主要是规范施工企业。后来的条例上对建设单位作了7条规定,但那不是法律条例。
第三个问题是《建筑法》的有些规定互相矛盾。有些基本问题,比如对整个市场运作规则的建立,以及保证这些规则实施的机制上体现得都不好,有些甚至没有。所以这部法必须要修改。
《建造师》:有人说,建造师考试是会考的不会干,会干的考不上。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你怎么评价我国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认证?你认为一个称职的建造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与职业素养?
金德钧:会考不会干,会干不会考,其实不光是建造师考试有这个问题,以前的监理工程师考试等等也存在这个问题。我的评价是:有一定道理,却也不尽然。
我们现在搞工程管理的一些人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能把一个项目管下来,而且可以做大项目。但是他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对法律法规的不熟悉问题,一些与项目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可能接触的都很少。很可能是他们原来在学校里学过的,但是后来不用就忘了。另外一些人坐在办公室有时间,或者刚毕业不久的还没忘,再加上有一点现场工作经验,所以应对考试就好一点。
还有,我们出的考题其实应该加重实践的分量。但另一个问题是出题人本身实践经验就不足,他怎么能出一道很难处理的实践考题呢?所以我说的有一定道理就是指这种情况。
说不尽然,是因为建造师是一种执业资格,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现在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
然而,我们现在的工程管理仅仅局限在施工阶段,施工阶段的管理仍然有很多环节管不好。比如怎么对合同保证履行,同时防止不履行带来的风险,又能找出业主在合同中出现的毛病来进行索赔。在施工过程中,怎样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扰动,污水怎么排放、工地的垃圾如何尽量回收、利用并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些都是建造师应该考虑的问题,而现在的大部分人知识还不够。再扩大一点说,从可研分析开始一直管到最后的实施交工,需要更多的合同谈判能力、商务核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加上这些,我们的建造师就差得更远了。
所以不管是只管施工阶段还是扩大为整个项目管理,我们现在的建造师都需要大大提高素质。当然这首先要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开始,然后才到实践方面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建造师只会盖房子,不会学习也不进行再教育,那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