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
综观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就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只有将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才能使教学场景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语文教学中文、师、生三者的情感如何共鸣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内动力,更是语文课上师生共鸣的基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情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精心设计入情的导语,设置悬念牵引学生,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等等,千万不要不分分体、内容、采取“朗读-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固定程序进行教学。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起到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学生听课兴趣的作用,反而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恹恹欲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为契机,作到以趣激情,以趣促学,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没有了对它的自觉学习探讨的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情,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以“动情”点带动全篇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心发生共振共鸣。如讲《项脊轩志》可以从几个生活细节的画面入手,比如:“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还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平淡的语言背后却有浓浓的思念深情;《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些语言,明白如同现代汉语,可是其中所表现的祖孙二人的情感却总是忍不住让人唏嘘落泪。总之,可以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感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师生情感交流
作文语文教师要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有很强烈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此为契机,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境界。只有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彼此情感相同,关系融洽,从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所教学科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闪现。
四、用激活情法
激情应该贯穿于“导”、“读”、“讲”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下面我以讲解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试探讨这个话题。
“导”:导入新课。导语是一篇课文的起始,精彩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好的导语必须“动情”,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准备状态。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采用这样的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家、教授,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文学家一朱自清。朱自清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名著《荷塘月色》,讓我们再一次走进朱自清。”这样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就在学生心中秃现出来,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其高洁的品质。
“读”:表现朗读。准确、流利、富于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境,所以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新有快,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情感,领悟真谛。如在讲《世间最美的坟墓》时,配以幽雅、舒缓的钢琴曲的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林间小道,来到古朴、静谧、另人景仰的坟墓旁,用包含感情语调把学生带入到作品境界中去,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之心发生共鸣。
“讲”:声情并茂的讲授。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讲授课文时,应根据不同体裁、酝酿不同的感情调子,把握好语速,用具有表现力的喜怒哀乐的课堂语言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将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含请的语言。如在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形,我们可以采用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编播几个画面,(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将“人心惟危”说;(3)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4)龙华枪杀烈士现场;(5)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提笔著文。伴以深沉的音乐,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愤,更加深了学生对烈士的换年,对敌人的仇视之情。形象可感的演示,更能把课文一些缺乏形象的事物直观的在现出来,文字与图象相互结合,声音与动作融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景,入耳入目,入脑入心,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一种情感上、乃至身心上的享受,使得他们觉得这些方头方脑的小小汉字一个个都有着神奇的表现力。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像一泓清泉滢滢流进心田,像一曲牧歌轻轻回荡耳边。
综观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就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只有将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才能使教学场景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语文教学中文、师、生三者的情感如何共鸣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内动力,更是语文课上师生共鸣的基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情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精心设计入情的导语,设置悬念牵引学生,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等等,千万不要不分分体、内容、采取“朗读-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固定程序进行教学。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起到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学生听课兴趣的作用,反而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恹恹欲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为契机,作到以趣激情,以趣促学,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没有了对它的自觉学习探讨的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情,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以“动情”点带动全篇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心发生共振共鸣。如讲《项脊轩志》可以从几个生活细节的画面入手,比如:“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还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平淡的语言背后却有浓浓的思念深情;《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些语言,明白如同现代汉语,可是其中所表现的祖孙二人的情感却总是忍不住让人唏嘘落泪。总之,可以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感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师生情感交流
作文语文教师要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有很强烈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此为契机,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境界。只有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彼此情感相同,关系融洽,从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所教学科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闪现。
四、用激活情法
激情应该贯穿于“导”、“读”、“讲”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下面我以讲解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试探讨这个话题。
“导”:导入新课。导语是一篇课文的起始,精彩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好的导语必须“动情”,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准备状态。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采用这样的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家、教授,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文学家一朱自清。朱自清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名著《荷塘月色》,讓我们再一次走进朱自清。”这样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就在学生心中秃现出来,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其高洁的品质。
“读”:表现朗读。准确、流利、富于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境,所以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新有快,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情感,领悟真谛。如在讲《世间最美的坟墓》时,配以幽雅、舒缓的钢琴曲的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林间小道,来到古朴、静谧、另人景仰的坟墓旁,用包含感情语调把学生带入到作品境界中去,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之心发生共鸣。
“讲”:声情并茂的讲授。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讲授课文时,应根据不同体裁、酝酿不同的感情调子,把握好语速,用具有表现力的喜怒哀乐的课堂语言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将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含请的语言。如在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形,我们可以采用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编播几个画面,(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将“人心惟危”说;(3)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4)龙华枪杀烈士现场;(5)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提笔著文。伴以深沉的音乐,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愤,更加深了学生对烈士的换年,对敌人的仇视之情。形象可感的演示,更能把课文一些缺乏形象的事物直观的在现出来,文字与图象相互结合,声音与动作融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景,入耳入目,入脑入心,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一种情感上、乃至身心上的享受,使得他们觉得这些方头方脑的小小汉字一个个都有着神奇的表现力。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像一泓清泉滢滢流进心田,像一曲牧歌轻轻回荡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