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的感觉》中的庭审叙事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yun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在其布克奖获奖小说《终结的感觉》中通过追忆往昔表达了对个体自我生存的关怀.当今社会中,在经济和科技都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关系也在快速发生变化和解体,使个体生存具有不确定性和焦灼感,这都使主体对自我连贯、稳定的认知发生了动摇,所以小说主人公托尼将自己的陈述诉诸于理想化的法庭场所以强化自己对于记忆叙述的可靠性以及克服无法抑制的生存焦虑.本文着重从文学与法律跨学科研究和叙事学的角度出发,以小说情节中所穿插的庭审场景庭审语言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文本中描写的主要事件和庭审叙事进行分析,去解读这部含义复杂的小说.
其他文献
奥斯本的著作《愤怒的回顾》中主人公吉米的愤怒不仅是偏激暴力,更是一种对创伤间接地、极端地表达.本文从创伤理论切入,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层面探究造成吉米创伤的原因以及创伤对其人生产生的深重影响,分析吉米如何走出创伤阴影,通过自我救赎获得新生,并从吉米的复原中探讨对于治愈创伤的启示.
本文采用拉康镜像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奥丽芙·基特里奇》中主要人物身份建构过程和结果的解读,揭示镜像对个体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指出只有打破对镜像的误认并敢于突破真实自我和理想镜像的界限,才能成功完成身份的建构.在身份危机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书中人物的身份建构历程更具现实借鉴意义.
切实做好高校二级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必然要求,是二级学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不少二级学院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责任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能力不足、重点把握不准等问题,工作成效亟待提升.二级学院可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加强组织保障、加强队伍建设、聚焦重点创新等路径,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切实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基于自身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茶花女》,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主客体关系角度,探究了茶花女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茶花女从心甘情愿地沦落为男人们的玩物,到在爱情的感化下主动地摆脱对他人的经济依附,最后在与父权制的反抗中,在真情的感化下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觉醒.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以李白各时期的诗作,梳理李白在创作生涯中,所表现出不同的自由理念.李白的自由,我便从他人生的理想,安然自适的心态,仗义行侠的追求,梦幻仙人的理想,进行论述.我认为自由应该是明确的目标,勇敢的选择,无悔的担当.正如李白这样,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无视结果的好坏,只因自己喜欢.
职业教育加快了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升,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新的社会背景和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主体,应着眼“高”和“新”,坚持“七个服务”,落实“五个升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培训的美好期盼.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以概念隐喻理论探究李白诗歌中的风意象,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隐喻,拓宽诗兴思维,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特点.经分析李白诗歌的风意象,本文得出结论:从结构隐喻看,风是刀、乘坐工具;从方位隐喻看,“风在上”是蓬勃的朝气,“风往上”是强烈的进取心,“风吹近”是浓烈的情感;从本体隐喻看,风是容器和容器中的物质,风是人,是动物,而情感、气质和生命可以隐喻为风.
影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要素众多,为有效厘清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增强课程建设韧度,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群为研究和实践对象,建立矩阵框架下“五纵三横一平台”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多元耦合模型,以质量提升为基础,提炼课程典型场景;以“学”为中心,构建“课程供给”“课程设计”“课程管理”三横维度,各参与者多样性融合构建相应坐标框架.着力实现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方向的“三个转变”,借助戴明环(PDCA)建立课程质量梯度上升体系,推进“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以需定教、以教促学,精准发力、深化改革.
现当代文学以现实型文学为主力军,而现实型文学基本上是以小人物为出发点来创作.葛亮作品中很少采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在字字句句中将笔下的典型小人物具体化且扩大化来写,以显得并没有太过渺小.本文将对照宏大叙事,从葛亮笔下小人物的渺小与伟大两个特质出发,对葛亮的小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浅析.
美国社区学院是美国特殊的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它的卓越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课程设置上,多样、合理、完善的课程设置是美国各社区学院内部得以顺利运行、完善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我国“专升本”制度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殊的办学模式与美国社区学院在功能定位方面十分类似,但两者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美国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上的基本特征和优势,梳理我国“专升本”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从两者的课程内容、课程功能、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比较,以借鉴和吸收美国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成熟经验,探索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