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swd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数学。如今,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也进入了课堂。它集色彩、图像、动画等元素于一体,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现实化、生活化的信息资源,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也能巧妙地化难为易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一周” (一圈)的含义,笔者创设了一个动画情境:一位小朋友围绕操场边沿跑一圈的晨练情景。当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画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他们都认真观察着画面。在之后的全班交流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说出“一周”(一圈)的含义。
  二、运用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获取数学结论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并非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能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的、动态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数学结论。如一年级上册有一道练习题“选哪个钉子好?”该题旨在让学生知道厚的木板应该钉长钉子,而薄的木板应该钉短钉子。对于题中静止的画面,由于学生年龄小,在没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单凭观察、想象是难以理解,无法获取正确答案的。面对这个问题,如果教师能变静止的画面为动态演示,利用信息技术演示钉钉子的过程及各种钉子的优点和缺点,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学生也能很快得出正确结论,即应该选用较长的钉子。
  三、运用信息技术连接课堂内外,拓展知识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包括确立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那么,数学课堂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适时恰当地把生活素材纳入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当学生掌握了一个“数对”确定一个点(位置)时,教师可以紧密联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及时播放“神州七号”宇宙飞船返回地面的真实片段。当这个熟悉的、激动人心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时,教师又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为什么‘神州七号’宇宙飞船能安全地返回地面指定位置呢?”学生就能很快地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来解释这个问题了。随后,教师又出示了地球仪,让学生了解经线、纬线等知识,还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精彩的画面、细腻的教学流程,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还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创新的兴趣,为学生的课外数学实践开拓了空间。
  实践证明: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使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也使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