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是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缺乏长期目标和明确的定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有待继续提高等。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8-0212-02
国家教育的发展必然需要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加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自我反思和回顾有利于我国对教育重新定位,并重新认识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利于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之下,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都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需的高质量、高技术技能要求。
一、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性
(一)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放眼全球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都较为成功,例如:德国的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高,这不仅是德国良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培养相关人才的直接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家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我国的制造业相比发达国家来说依然处于产业链低端,而且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优势来看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原材料两大方面。面对国家经济转型,我国的制造业迫切需要从依靠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向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方向改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结构更优、人才培养质量更高。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顺应全球化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强国发展战略中就明确提出:“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造就一支结构协调、规模合理、富有朝气、素质优良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我国的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制造业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我国职业教育人才质量有待继续提高
我国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问题,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领域相比普通教育发展较为落后,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技术人才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受到重视,最终出现技术性人才断档,企业出现了技术性人才缺口的现状,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给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技术性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国技术性人才长期缺乏至今已经阻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依靠职业教育学院或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来培养人才,但是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实践需要。大多数的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反馈在校内学习的内容与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实际需要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校内培养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现状的存在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难以快速“上手”和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人才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也有待提高,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虽然在表面是承担了技术性人才培养的任务,但是实际教学任务中却不重视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学校老师依照普通高等教育进行文化知识培养但是又缺乏专业实践性,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技术不过硬、文化教育不过硬的局面,形成了职业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次等教育”,多方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方面人才质量难以提高。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域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过少,其中最主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方面存在着人才培养结构失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失调的情况,这两大主要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我国在制造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调
结合我国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在2017年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局受教育年限是10.5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6.8%,其中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占比为1.7%。通过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受教育程度结构分析,我国的技术人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更低,这就说明我国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从整体人才培养结构上就存在着学历结构性失调情况,致使人才结构培养的失调不能适应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优等生进入普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学困生进入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培训,这种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社会企业优先选择重点本科院校、其次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偏见都在强化职业教育人才结构失调,这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失调势必导致人才培养后续乏力。
(二)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程设置失调
从高等职业院校内部人才培养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出现与社会发展相脱节、课程设置失调的情况。一是我国在制造业发展领域所急需的人才,例如:农机装备制造、新型能源汽车制造、节能领域等制造企业来看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变化较慢,没有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调整;另外一些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丧失自身优势学科,为了扩大学校规模不断追求“大而全”,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自身特色,盲目追求课程的全品类,学校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导致课程设置出现问题,这也就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过剩,但是社会发展所需的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及时、不到位。 (三)人才培养与实践环节不协调
目前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上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存在与社会的发展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更为严重,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较为模糊,这种定位模糊不利于凸显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只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最低标准即可。例如我国北方某职业院校在汽车制造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为汽车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定位没有突出地域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放在哪个专业都可以,但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贴切,这种模糊的目标定位导致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课程多、全,但是没能明确最主要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科优势和技能优势是什么;另外,学校在设定好目标之后出现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更新的情况,学生学习的知识有的还是21世纪初或者20世纪的陈旧内容,这种落后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的技术和知识势必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对技能的掌握。
三、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及途径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对改进方法和对策更好地促进我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和人才质量的提高。
(一)积极优化人才结构
从国家层面来讲,要积极引导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提升自我办学层次、积极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加强对发展较快、发展质量较好的职业院校给予更多的专项资金、专项政策支持,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质量水平。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自身来看要积极加强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制造业所需人才的分析,通过加强对当地企业或者优秀企业合作为人才实践提供更多机会,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衔接为专业技能人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条件,促进从技能人才到技术人才的顺利转型,通过积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提高对社会的反应速度,以便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加强自我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学习,通过引进国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真正做到“教育先行”,做到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制造业提供更为切实需要的技能人才、技术性人才。
例如制造业发达的德国高度重视国家教育资格证书体系的构建,德国联邦政府联合州政府、联邦就业局、工业商业协会共同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强调进一步完善国家终身学习资格框架(DQR),这种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利于学生从自身加强对经济发展所需技术的探究能力,同时利于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断挑战,而不是因为进入职业院校定终身,同时这也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具有开放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的衔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进一步提升打通通道,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毕业之后就只能从事技术操作工作,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进一步深造利于促进高等技能人才到高等技术人才的不断提升和转变,利于加强高等技术人才培养的技术研发和探究能力,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实现职业教育领域内不同人才的分流。
参考文献:
[1]谢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4):1-5.
[2]杜静,王晓芳.论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教师合作[J].教育研究,2016(11):114.
[3]张德高.分层分类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76.
[4]乔为.技术技能:技术的技能还是技术与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4):14-20.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8-0212-02
国家教育的发展必然需要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加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自我反思和回顾有利于我国对教育重新定位,并重新认识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利于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之下,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都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需的高质量、高技术技能要求。
一、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性
(一)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放眼全球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都较为成功,例如:德国的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高,这不仅是德国良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培养相关人才的直接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家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我国的制造业相比发达国家来说依然处于产业链低端,而且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优势来看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原材料两大方面。面对国家经济转型,我国的制造业迫切需要从依靠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向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方向改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结构更优、人才培养质量更高。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顺应全球化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强国发展战略中就明确提出:“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造就一支结构协调、规模合理、富有朝气、素质优良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我国的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制造业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我国职业教育人才质量有待继续提高
我国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问题,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领域相比普通教育发展较为落后,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技术人才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受到重视,最终出现技术性人才断档,企业出现了技术性人才缺口的现状,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给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技术性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国技术性人才长期缺乏至今已经阻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依靠职业教育学院或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来培养人才,但是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实践需要。大多数的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反馈在校内学习的内容与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实际需要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校内培养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现状的存在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难以快速“上手”和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人才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也有待提高,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虽然在表面是承担了技术性人才培养的任务,但是实际教学任务中却不重视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学校老师依照普通高等教育进行文化知识培养但是又缺乏专业实践性,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技术不过硬、文化教育不过硬的局面,形成了职业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次等教育”,多方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方面人才质量难以提高。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域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过少,其中最主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方面存在着人才培养结构失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失调的情况,这两大主要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我国在制造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调
结合我国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在2017年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局受教育年限是10.5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6.8%,其中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占比为1.7%。通过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受教育程度结构分析,我国的技术人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更低,这就说明我国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从整体人才培养结构上就存在着学历结构性失调情况,致使人才结构培养的失调不能适应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优等生进入普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学困生进入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培训,这种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社会企业优先选择重点本科院校、其次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偏见都在强化职业教育人才结构失调,这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失调势必导致人才培养后续乏力。
(二)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程设置失调
从高等职业院校内部人才培养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出现与社会发展相脱节、课程设置失调的情况。一是我国在制造业发展领域所急需的人才,例如:农机装备制造、新型能源汽车制造、节能领域等制造企业来看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变化较慢,没有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调整;另外一些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丧失自身优势学科,为了扩大学校规模不断追求“大而全”,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自身特色,盲目追求课程的全品类,学校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导致课程设置出现问题,这也就导致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过剩,但是社会发展所需的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及时、不到位。 (三)人才培养与实践环节不协调
目前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上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存在与社会的发展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更为严重,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较为模糊,这种定位模糊不利于凸显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只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最低标准即可。例如我国北方某职业院校在汽车制造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为汽车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定位没有突出地域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放在哪个专业都可以,但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贴切,这种模糊的目标定位导致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课程多、全,但是没能明确最主要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科优势和技能优势是什么;另外,学校在设定好目标之后出现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更新的情况,学生学习的知识有的还是21世纪初或者20世纪的陈旧内容,这种落后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的技术和知识势必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对技能的掌握。
三、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及途径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对改进方法和对策更好地促进我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和人才质量的提高。
(一)积极优化人才结构
从国家层面来讲,要积极引导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提升自我办学层次、积极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加强对发展较快、发展质量较好的职业院校给予更多的专项资金、专项政策支持,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质量水平。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自身来看要积极加强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制造业所需人才的分析,通过加强对当地企业或者优秀企业合作为人才实践提供更多机会,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衔接为专业技能人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条件,促进从技能人才到技术人才的顺利转型,通过积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提高对社会的反应速度,以便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加强自我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学习,通过引进国外发达国家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真正做到“教育先行”,做到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制造业提供更为切实需要的技能人才、技术性人才。
例如制造业发达的德国高度重视国家教育资格证书体系的构建,德国联邦政府联合州政府、联邦就业局、工业商业协会共同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强调进一步完善国家终身学习资格框架(DQR),这种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利于学生从自身加强对经济发展所需技术的探究能力,同时利于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断挑战,而不是因为进入职业院校定终身,同时这也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具有开放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的衔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进一步提升打通通道,而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毕业之后就只能从事技术操作工作,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进一步深造利于促进高等技能人才到高等技术人才的不断提升和转变,利于加强高等技术人才培养的技术研发和探究能力,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实现职业教育领域内不同人才的分流。
参考文献:
[1]谢俐.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4):1-5.
[2]杜静,王晓芳.论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教师合作[J].教育研究,2016(11):114.
[3]张德高.分层分类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76.
[4]乔为.技术技能:技术的技能还是技术与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4):14-2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