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收藏家群体正在更新换代,尤其是擅长吸引新晋藏家的当代艺术领域。过去在收藏圈里,70后的收藏者都算是非常年轻的,而现在是一批批80后的收藏者,甚至还有90后的藏家。在画廊和拍场上,越来越多新鲜的面孔出现了,他们有海外经历,有家传出身,有自己的资本和藏品,这些新兴的80后藏家正成为不容忽视的新晋群体。
中国最早的本土当代艺术收藏家大多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地产商或其他领域的成功者,在这些新崭露头角的年轻藏家中,有很多是这类人群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富二代。在逐渐兴起的青年藏家群体中,家传出身是“藏二代”身上最鲜明的特征,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有扎实的功底,继承了父辈的收藏人脉,并且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比较快,种种因素使得他们在收藏群体中脱颖而出,收藏的门槛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问题,只能说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作为第二代受益人,他们通常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往往是在国外,有些甚至在主修商业、金融或其他学科的同时,还学习了艺术史——比如正在北京798艺术区筹建自己的私人美术馆的林瀚、南京四方美术馆的少东家陆寻,以及在上海投资画廊和创立ART021博览会的周大为等等,这使他们以藏家身份进入中国的艺术领域时,摆脱了早年那些藏家“不懂艺术”的“土豪”角色,很快就能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产生“艺术性”的判断。
到今年10月才满27岁的林瀚,刚做一年的收藏。不过,他已经拥有200多件藏品,包括国际艺术明星的作品,比如特蕾西·埃明、卡德·阿蒂亚和小谷元彦,以及中国最赚钱的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曾梵志和陈飞。他父母是投资家,他在新加坡上中学,在英国诺桑比亚大学获得动画设计学位。林瀚从父母那获得第一桶金,然后通过自己的公司让财富增值。现在他经营着一家成功的公关公司,客户包括宝马、迷你库珀和豪雅表等奢侈品牌。
2013年11月,他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以500万美元买下曾梵志的一幅画。曾梵志是在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作品最昂贵的一位。这个策略奏效了。很快,伦敦的白立方、上海的香格纳和东京的浴室等画廊开始热情款待他。他目前正全心投入艺术领域以助力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成长。
陆寻自称是被父亲逼上梁山的,陆寻的本专业是纳米技术,是非常尖端的化学和物理生物学科,但是他的父亲对于艺术的感觉非常好,主要收藏一些国画、民国文人和政治家的手稿。陆寻真正进入到艺术品收藏领域,还是在2005年,当时也是要创办南京四方私人美术馆,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在国外留学的经历让陆寻对艺术首先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开始接触一些当代艺术,参加各种艺术双年展。他第一次买的作品是草间弥生的南瓜和一张杜马斯的小纸本作品,收藏起点是从海外艺术品开始的。
现在的陆寻经常国内外飞来飞去,目的就是去世界各地参观美术馆,看艺术展览,和艺术家深入交流,并认为这些比拥有一件艺术品更重要。他认为自己已经变得更敬重艺术、更热爱艺术了。对艺术家也有了更多了解。时常能“惊异于艺术家的作品居然能够将一个事物或现实表达得那样深刻,而且还那么富有美感”。而这本身,就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洗礼和升华”。
“藏二代”们虽然出生在有收藏传统的家族中,但是也离不开后天的兴趣培养,甚至接受学院艺术相关专业教育,当然收藏道路上父辈带来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另外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多数没有沿袭父辈的兴趣爱好,而是不断地摸索,去寻找自己收藏的新趣味,并且能够在自己的收藏体系中坚持,他们不是收藏历史,而是更加关注当下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不过,也有更多的年轻藏家,他们的家庭背景也许不像林瀚、陆寻那样显赫,但是已经自发地进入到艺术品的投资领域。在展览开幕式和私人聚会里,他们和其他刚从学校毕业的人一样,有自己的国内国际艺术家偶像,他们管正值事业高峰期或更老一辈的艺术家叫老师,和同龄艺术家建立起轻松而又舒适的关系。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报道,无论是学术体系还是商业体系,艺术世界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和期待总是怎么热烈也不为过。不过,艺术世界并不只是艺术家的世界,就在最近两三年内,与年轻艺术家形成对称关系,正有一群新兴的年轻藏家以集体之姿出现在大众面前。
他们几乎都能说一口英语,这意味着他们对西方的当代艺术有很好的接受度,这也使他们成为西方画廊和艺博会青睐的人,还意味着在国际艺术圈的社交活动中,他们既会看又能说,由此不难预见,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他们也将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起自己的地位。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西方受过教育,非常熟悉国际艺术潮流,为了形成重要收藏,他们愿意做功课,勤在外面跑。他们习惯于经常出国出差,走进世界上任何一个重要艺术中心都不会感到畏惧。中国的这一代年轻收藏家更了解世界上在发生什么,思想更开放,他们不只关注中国艺术家,他们看待艺术的角度更全球化。
他们发现中国的画廊和拍卖行达到西方职业水平的不多,纽约和伦敦的艺术商对他们艺术家的事业进行长期投资,投机者的拙劣之作也可能会出现,但一般会遭到鄙视。中国这些年轻的收藏家们对他们投资的艺术作品非常挑剔,因此鼓励中国的艺术体系通过美术馆展览和国际舞台为他们收藏的艺术家提供更多服务和支持。他们更青睐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而不只是在国内有名气的艺术家。
虽然这些新兴藏家还不是艺术市场里花钱最多的人,可他们所选择和喜欢的艺术,已经显示出了独有的特点,因此也在影响着艺术市场的走向。他们更加感性,也更加善于接受新的美学或媒介。从内容角度来说,这些年轻的藏家对个人叙事和日常生活细节而非历史宏大题材更感兴趣。他在他们的生活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青年潮流文化,包括限量版本的潮流单品,所以,同龄艺术家有时无法被自己老师理解的创作,对他们来说却毫无问题,对待“多版本”艺术品也一视同仁。
而中国国内最近这一轮创建民营美术馆和艺博会的热潮,对于新兴藏家也构成了不小的影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当然也是着眼于盈利的投资者,可他们比老一辈更加懂得如何在公共视野中扮演收藏家的角色,并更愿意以积极的方式投身建立商业或非营利机构。已经有很多年轻的藏家正在中国建私人美术馆,把自己的知识带回国,让国内艺术界受益。
艺术家和藏家是艺术生态环境中的两个重要的端点—如今这两者都已经有新的力量崭露头角,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气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中国最早的本土当代艺术收藏家大多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地产商或其他领域的成功者,在这些新崭露头角的年轻藏家中,有很多是这类人群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富二代。在逐渐兴起的青年藏家群体中,家传出身是“藏二代”身上最鲜明的特征,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有扎实的功底,继承了父辈的收藏人脉,并且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比较快,种种因素使得他们在收藏群体中脱颖而出,收藏的门槛对他们而言并不是问题,只能说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作为第二代受益人,他们通常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往往是在国外,有些甚至在主修商业、金融或其他学科的同时,还学习了艺术史——比如正在北京798艺术区筹建自己的私人美术馆的林瀚、南京四方美术馆的少东家陆寻,以及在上海投资画廊和创立ART021博览会的周大为等等,这使他们以藏家身份进入中国的艺术领域时,摆脱了早年那些藏家“不懂艺术”的“土豪”角色,很快就能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产生“艺术性”的判断。
到今年10月才满27岁的林瀚,刚做一年的收藏。不过,他已经拥有200多件藏品,包括国际艺术明星的作品,比如特蕾西·埃明、卡德·阿蒂亚和小谷元彦,以及中国最赚钱的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曾梵志和陈飞。他父母是投资家,他在新加坡上中学,在英国诺桑比亚大学获得动画设计学位。林瀚从父母那获得第一桶金,然后通过自己的公司让财富增值。现在他经营着一家成功的公关公司,客户包括宝马、迷你库珀和豪雅表等奢侈品牌。
2013年11月,他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以500万美元买下曾梵志的一幅画。曾梵志是在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作品最昂贵的一位。这个策略奏效了。很快,伦敦的白立方、上海的香格纳和东京的浴室等画廊开始热情款待他。他目前正全心投入艺术领域以助力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成长。
陆寻自称是被父亲逼上梁山的,陆寻的本专业是纳米技术,是非常尖端的化学和物理生物学科,但是他的父亲对于艺术的感觉非常好,主要收藏一些国画、民国文人和政治家的手稿。陆寻真正进入到艺术品收藏领域,还是在2005年,当时也是要创办南京四方私人美术馆,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在国外留学的经历让陆寻对艺术首先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开始接触一些当代艺术,参加各种艺术双年展。他第一次买的作品是草间弥生的南瓜和一张杜马斯的小纸本作品,收藏起点是从海外艺术品开始的。
现在的陆寻经常国内外飞来飞去,目的就是去世界各地参观美术馆,看艺术展览,和艺术家深入交流,并认为这些比拥有一件艺术品更重要。他认为自己已经变得更敬重艺术、更热爱艺术了。对艺术家也有了更多了解。时常能“惊异于艺术家的作品居然能够将一个事物或现实表达得那样深刻,而且还那么富有美感”。而这本身,就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洗礼和升华”。
“藏二代”们虽然出生在有收藏传统的家族中,但是也离不开后天的兴趣培养,甚至接受学院艺术相关专业教育,当然收藏道路上父辈带来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另外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多数没有沿袭父辈的兴趣爱好,而是不断地摸索,去寻找自己收藏的新趣味,并且能够在自己的收藏体系中坚持,他们不是收藏历史,而是更加关注当下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不过,也有更多的年轻藏家,他们的家庭背景也许不像林瀚、陆寻那样显赫,但是已经自发地进入到艺术品的投资领域。在展览开幕式和私人聚会里,他们和其他刚从学校毕业的人一样,有自己的国内国际艺术家偶像,他们管正值事业高峰期或更老一辈的艺术家叫老师,和同龄艺术家建立起轻松而又舒适的关系。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报道,无论是学术体系还是商业体系,艺术世界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和期待总是怎么热烈也不为过。不过,艺术世界并不只是艺术家的世界,就在最近两三年内,与年轻艺术家形成对称关系,正有一群新兴的年轻藏家以集体之姿出现在大众面前。
他们几乎都能说一口英语,这意味着他们对西方的当代艺术有很好的接受度,这也使他们成为西方画廊和艺博会青睐的人,还意味着在国际艺术圈的社交活动中,他们既会看又能说,由此不难预见,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他们也将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起自己的地位。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西方受过教育,非常熟悉国际艺术潮流,为了形成重要收藏,他们愿意做功课,勤在外面跑。他们习惯于经常出国出差,走进世界上任何一个重要艺术中心都不会感到畏惧。中国的这一代年轻收藏家更了解世界上在发生什么,思想更开放,他们不只关注中国艺术家,他们看待艺术的角度更全球化。
他们发现中国的画廊和拍卖行达到西方职业水平的不多,纽约和伦敦的艺术商对他们艺术家的事业进行长期投资,投机者的拙劣之作也可能会出现,但一般会遭到鄙视。中国这些年轻的收藏家们对他们投资的艺术作品非常挑剔,因此鼓励中国的艺术体系通过美术馆展览和国际舞台为他们收藏的艺术家提供更多服务和支持。他们更青睐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而不只是在国内有名气的艺术家。
虽然这些新兴藏家还不是艺术市场里花钱最多的人,可他们所选择和喜欢的艺术,已经显示出了独有的特点,因此也在影响着艺术市场的走向。他们更加感性,也更加善于接受新的美学或媒介。从内容角度来说,这些年轻的藏家对个人叙事和日常生活细节而非历史宏大题材更感兴趣。他在他们的生活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青年潮流文化,包括限量版本的潮流单品,所以,同龄艺术家有时无法被自己老师理解的创作,对他们来说却毫无问题,对待“多版本”艺术品也一视同仁。
而中国国内最近这一轮创建民营美术馆和艺博会的热潮,对于新兴藏家也构成了不小的影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当然也是着眼于盈利的投资者,可他们比老一辈更加懂得如何在公共视野中扮演收藏家的角色,并更愿意以积极的方式投身建立商业或非营利机构。已经有很多年轻的藏家正在中国建私人美术馆,把自己的知识带回国,让国内艺术界受益。
艺术家和藏家是艺术生态环境中的两个重要的端点—如今这两者都已经有新的力量崭露头角,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气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