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衡水市各大支柱产业最紧迫的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紧缺的是高层次人才。为此,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
衡水市特殊的工业发展条件使金属丝网、电机、金属容器、玻璃钢等产品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立了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独特地位。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衡水市各主导产业由大变强的外部环境与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的内部需求,行业正面临产业结构要素、产业功能、产业价值结构、产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其中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目前,我市各大支柱产业从业者水平偏低,绝大部分生产企业未能摆脱传统的机械加工和手工制作。为巩固和提高各支柱产业的优势地位,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开创发展的新局面,急需各层次人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市唯一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研究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衡水的发展注入活力。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下,《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模式、增强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引。
综观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下如何实施“就业式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不少。究其深层原因,学校专业与行业职业分裂、学校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不匹配、學校知识体系与行业人才诉求不协调,由此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地方高校必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才能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更好地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当前,在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加快生产模式转型和生产技术升级的背景下,高校的融入既是先进文化思想的融入,也是先进技术的融入。同样,高校的服务既是先进文化的服务,也是先进技术的服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智力、人力、技术、文化等优势,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基地作平台,要有产业作先导。
在当前情况下,校企合作教育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教师素质是关键。如何研究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也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为了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们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通过报纸、网络、电视、专家访谈等渠道分析我市各支柱产业人才供需情况。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方案的制订。认真研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职业性、科学性、先进性,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以及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四是专兼结合双师施教。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鼓励文化课教师学习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鼓励专业课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得到保证。在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为70%。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7人,他们都是本地的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中坚。五是学历能力双证齐备。对学生来说,在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多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学生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了钳工、电工、车工、数控车工、焊接、CAD等技能等级鉴定,学生通过率每年均在90%以上,有的学生还取得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具备了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的知识技能。教学环节企业化的渗透和实践环节的磨练,极大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得到提升。
项目基金:2012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校企合作培养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人才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
衡水市特殊的工业发展条件使金属丝网、电机、金属容器、玻璃钢等产品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立了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独特地位。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衡水市各主导产业由大变强的外部环境与转变自身发展方式的内部需求,行业正面临产业结构要素、产业功能、产业价值结构、产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其中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目前,我市各大支柱产业从业者水平偏低,绝大部分生产企业未能摆脱传统的机械加工和手工制作。为巩固和提高各支柱产业的优势地位,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开创发展的新局面,急需各层次人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市唯一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研究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衡水的发展注入活力。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下,《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模式、增强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指引。
综观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下如何实施“就业式教学”,所面临的困难不少。究其深层原因,学校专业与行业职业分裂、学校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不匹配、學校知识体系与行业人才诉求不协调,由此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地方高校必须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才能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更好地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当前,在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加快生产模式转型和生产技术升级的背景下,高校的融入既是先进文化思想的融入,也是先进技术的融入。同样,高校的服务既是先进文化的服务,也是先进技术的服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智力、人力、技术、文化等优势,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基地作平台,要有产业作先导。
在当前情况下,校企合作教育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教师素质是关键。如何研究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也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为了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们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通过报纸、网络、电视、专家访谈等渠道分析我市各支柱产业人才供需情况。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方案的制订。认真研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职业性、科学性、先进性,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以及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四是专兼结合双师施教。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鼓励文化课教师学习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鼓励专业课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得到保证。在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为70%。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7人,他们都是本地的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中坚。五是学历能力双证齐备。对学生来说,在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多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学生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了钳工、电工、车工、数控车工、焊接、CAD等技能等级鉴定,学生通过率每年均在90%以上,有的学生还取得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具备了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的知识技能。教学环节企业化的渗透和实践环节的磨练,极大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得到提升。
项目基金:2012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校企合作培养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人才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