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B842
1 引言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首先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外而完全消失了。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视觉注意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对这些注意资源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种作用能够达到直接对抗威胁、逃避惩罚亦或是得到回报的目的(Lang & Davis, 2006)。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注意资源偏向情绪刺激,特别是恐惧和威胁的刺激。
1994年,Lavie提出了著名的知觉负载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前任务知觉负载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如果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较低,其加工过程只消耗掉一部分注意资源,则多余的注意资源会自动溢出去加工干扰刺激,从而产生干扰效应;如果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较高,有限的注意资源被消耗尽,那么与任务无关的干扰刺激无法得到知觉加工,就不会产生告饶效应。Giesbrecht,Sy, and Lewis(2009)最近证明了当T1是高认知负载时,在T2呈现被试自己的名字并不会比呈现他人名字的AB低。因此,高度熟悉和个人特征(被试自己的名字)的优势依赖于当前可利用的注意资源。
在本实验中,我们想要探讨根据T1任务负载量不同,是否也能观察到T2在情绪唤醒上的优势。高认知负荷和T1的加工有关,应该使被试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T1上,因此给T2的侦测任务留下了很少的认知容量。
2实验方法
2.1被试
32名深圳大学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男11名,女21名)参与了本次实验,年龄范围在20-25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
2.2材料与仪器
RSVP序列刺激材料由T1、T2和18张分心物构成,实验程序使用E-prime2.0编写。T1刺激为12张中性人脸图片(六男六女),T1由三张面孔图片组成。低认知负荷条件下,T1为三张相同的面孔图片,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T1为随机从中性面孔中选取的三张面孔组成。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两侧的面孔图片信息提示了中间人脸的性别,而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两侧的面孔图片没有提示中间人脸的性别。T1通过美图秀秀被统一设置成绿色,已便与其他的分心物区别开来。18张分心物图片是由12张中性图片通过photoshop软件按照 4×6 的矩形结构打乱重新排列作为注意瞬脱中的干扰刺激。T2刺激图片由重新选定的16张面孔(八男八女)组成,共产生8张恐惧面孔和8张高兴面孔。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2被时间设计,分为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一中的T1为低知觉负载,实验二中的T1为高知觉负载。自变量为T2的情绪效价(恐惧、高兴)、T2-T1的时间延迟(Lag2\Lag7)。
2.4实验程序
被试仔细阅读实验指导语,在明白指导语后通过按Q键开始进入练习部分。练习部分总共包括8个试次,练习部分提供反馈,不计入统计结果。在每个试次开始前均在屏幕中央呈现红色的注视点“+”,持续500ms。第一个目标刺激(T1)为在RSVP中出现的唯一一张绿色图片,随机出现在刺激序列的第6-10张图片的位置,第二个目标刺激(T2)为出现在T1之后的清晰图片,恐惧或高兴面孔,两张面孔的图片随机出现。T2与T1间的时间延迟共有两种(Lag2、Lag7),即T2分别在T1之后的第二个、第八个位置上出现。T2与T1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68ms和588ms。在每个试次结束后,要求被试根据电脑屏幕上先后出现的问题通过按键做出反应。任务分别为判断绿色图片中间人脸的性别(男性按F,女性按J)及目标刺激T2的侦测即是否在绿色图片出现之后的图片里看到一张清晰的图片(看见按E,没有看到按I),要求被试尽量对T1做出正确的反应。被试不需要对T2面孔的效价做出反应,当第二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自动继续进入下一个实验试次。
3研究结果
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T1性别判断正确率为83%;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T1性别判断正确率为37.8%,t(30)=14.358,两者差异显著P<0.000,说明被试在低认知负载条件下识别性别的成绩要显著好于高认知负载条件下,本次实验对知觉负载高低的调节达到预期的效果。
T2面孔侦测的正确率仅当T1回答正确时,判断T2的侦测效果。 对实验一的数据进行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1,15)=182.79,P<0.000,说明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对T2面孔侦测任务有显著影响;T2与T1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F(1,15)=155.62,P<0.000,说明低知觉负载条件下,在200ms以内(本实验168ms)被试对T2目标刺激的侦测不敏感,随着T2与T1时间间隔的推移(本实验为588ms>500ms),被试对T2成绩的完成水平差异逐渐显著。
对实验二的数据进行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情绪效价的主效应不显著,F(1,15)=3.525,P=0.08>0.05;T2与T1时间间隔主效应不显著,F=0.089,P=0.769>0.05;情绪效价和T2-T1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4.231,P=0.058>0.05。
对实验一和实验二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T1负载主效应显著,F(1,31)=1.897,P<0.000,说明不同T1知觉负载条件对T2面孔侦测任务有显著影响,随着T1知觉负载水平上升,T2的平均正确率从0.83降低到0.37;T2面孔情绪效应不显著,F=2.053,P=0.162>0.05;T1知觉负载对T2恐惧面孔的侦测效应不显著,但在Lag2位置上的积极情绪面孔效应显著,F=10.905,P=0.002<0.05,在Lag2位置上的恐惧面孔效应不显著,F=1.07,P>0.05,其余效应不显著。 4分析与讨论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操纵T1知觉负载的高低及不同T2-T1时间间隔的注意瞬脱效应,分别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对恐惧面孔和高兴面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低负载条件下,T2恐惧面孔相较于高兴面孔来说更容易侦测,出现了减弱的AB效应;而在高认知负载条件下,情绪效价的主效应不显著,T2-T1时间间隔主效应也不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恐惧面孔优势明显减弱。但由知觉负载所引起高兴面孔的差异出现在注意瞬脱短期延迟时间内(Lag2),但是恐惧面孔在Lag2与Lag7位置上均没有差异,这与叶蓉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在高知觉负载中,在Lag2和Lag7两种延迟条件下,对T2的侦测正确率差异不显著,不同的情绪效价(积极面孔和消极面孔)的差异也不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De Martino,Kalisch, Rees, & Dolan, 2009; Fox, Russo, & Georgiou, 2005;Milders, Sahraie, Logan, & Donnellon, 2006),分析可能的原因为: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由于对T1的知觉加工消耗掉了有限的认知资源,使得被试不能够对其他的刺激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当然处于Lag2位置上刺激就得不到加工,Lag7位置上的刺激虽然处于注意瞬脱之外,但由于被试有限的认知资源已经消耗尽了,目标刺激T1之后的刺激将得不到有效的加工,所以被试不能正确侦测到刺激T2。 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同样的,由于加工T1消耗掉有限的认知资源,被试对T1之后的刺激将不能进行有效的加工,即使是像恐惧面孔这样具有高优先权的刺激也不到加工,说明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对T2面孔的侦测依赖于有效的认知资源。
对高低两种负载条件下的比较发现,在Lag2处对积极面孔的侦测正确率差异显著,而对消极面孔的侦测正确率差异不显著。已有研究证明,恐惧面孔比积极或中性面孔具有高优先加工权(Most, Chun, Widders, &Zald, 2005),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被试多余的认知资源可以用来对T2进行加工;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对T1的加工消耗掉有限的认知资源,所以就不能对T2进行有效的加工了,而Lag2处对消极面孔的加工不显著,说明恐惧有一定的优先加工优势。在Lag7处均没有出现差异,可能是由于T2处在产生注意瞬脱关键期(200ms以内)外,受前面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导致被试能对T2进行加工。
尽管以前的研究反复证明了含有情绪性的刺激加可以减弱注AB,但是值得注意的是,AB效应的产生和情绪性刺激的负载量有关。对负性情绪面孔的加工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
参考文献
[1]Lang, P. J., & Davis, M. (2006). Emotion, motivation, and the brain: reflex foundations in animal and human research.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156,3–29.
1 引言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首先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外而完全消失了。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视觉注意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对这些注意资源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种作用能够达到直接对抗威胁、逃避惩罚亦或是得到回报的目的(Lang & Davis, 2006)。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注意资源偏向情绪刺激,特别是恐惧和威胁的刺激。
1994年,Lavie提出了著名的知觉负载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前任务知觉负载的高低决定了选择性注意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如果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较低,其加工过程只消耗掉一部分注意资源,则多余的注意资源会自动溢出去加工干扰刺激,从而产生干扰效应;如果当前任务的知觉负载较高,有限的注意资源被消耗尽,那么与任务无关的干扰刺激无法得到知觉加工,就不会产生告饶效应。Giesbrecht,Sy, and Lewis(2009)最近证明了当T1是高认知负载时,在T2呈现被试自己的名字并不会比呈现他人名字的AB低。因此,高度熟悉和个人特征(被试自己的名字)的优势依赖于当前可利用的注意资源。
在本实验中,我们想要探讨根据T1任务负载量不同,是否也能观察到T2在情绪唤醒上的优势。高认知负荷和T1的加工有关,应该使被试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T1上,因此给T2的侦测任务留下了很少的认知容量。
2实验方法
2.1被试
32名深圳大学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男11名,女21名)参与了本次实验,年龄范围在20-25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
2.2材料与仪器
RSVP序列刺激材料由T1、T2和18张分心物构成,实验程序使用E-prime2.0编写。T1刺激为12张中性人脸图片(六男六女),T1由三张面孔图片组成。低认知负荷条件下,T1为三张相同的面孔图片,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T1为随机从中性面孔中选取的三张面孔组成。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两侧的面孔图片信息提示了中间人脸的性别,而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两侧的面孔图片没有提示中间人脸的性别。T1通过美图秀秀被统一设置成绿色,已便与其他的分心物区别开来。18张分心物图片是由12张中性图片通过photoshop软件按照 4×6 的矩形结构打乱重新排列作为注意瞬脱中的干扰刺激。T2刺激图片由重新选定的16张面孔(八男八女)组成,共产生8张恐惧面孔和8张高兴面孔。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2被时间设计,分为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一中的T1为低知觉负载,实验二中的T1为高知觉负载。自变量为T2的情绪效价(恐惧、高兴)、T2-T1的时间延迟(Lag2\Lag7)。
2.4实验程序
被试仔细阅读实验指导语,在明白指导语后通过按Q键开始进入练习部分。练习部分总共包括8个试次,练习部分提供反馈,不计入统计结果。在每个试次开始前均在屏幕中央呈现红色的注视点“+”,持续500ms。第一个目标刺激(T1)为在RSVP中出现的唯一一张绿色图片,随机出现在刺激序列的第6-10张图片的位置,第二个目标刺激(T2)为出现在T1之后的清晰图片,恐惧或高兴面孔,两张面孔的图片随机出现。T2与T1间的时间延迟共有两种(Lag2、Lag7),即T2分别在T1之后的第二个、第八个位置上出现。T2与T1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68ms和588ms。在每个试次结束后,要求被试根据电脑屏幕上先后出现的问题通过按键做出反应。任务分别为判断绿色图片中间人脸的性别(男性按F,女性按J)及目标刺激T2的侦测即是否在绿色图片出现之后的图片里看到一张清晰的图片(看见按E,没有看到按I),要求被试尽量对T1做出正确的反应。被试不需要对T2面孔的效价做出反应,当第二个问题回答完毕后自动继续进入下一个实验试次。
3研究结果
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T1性别判断正确率为83%;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T1性别判断正确率为37.8%,t(30)=14.358,两者差异显著P<0.000,说明被试在低认知负载条件下识别性别的成绩要显著好于高认知负载条件下,本次实验对知觉负载高低的调节达到预期的效果。
T2面孔侦测的正确率仅当T1回答正确时,判断T2的侦测效果。 对实验一的数据进行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1,15)=182.79,P<0.000,说明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对T2面孔侦测任务有显著影响;T2与T1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F(1,15)=155.62,P<0.000,说明低知觉负载条件下,在200ms以内(本实验168ms)被试对T2目标刺激的侦测不敏感,随着T2与T1时间间隔的推移(本实验为588ms>500ms),被试对T2成绩的完成水平差异逐渐显著。
对实验二的数据进行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情绪效价的主效应不显著,F(1,15)=3.525,P=0.08>0.05;T2与T1时间间隔主效应不显著,F=0.089,P=0.769>0.05;情绪效价和T2-T1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4.231,P=0.058>0.05。
对实验一和实验二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T1负载主效应显著,F(1,31)=1.897,P<0.000,说明不同T1知觉负载条件对T2面孔侦测任务有显著影响,随着T1知觉负载水平上升,T2的平均正确率从0.83降低到0.37;T2面孔情绪效应不显著,F=2.053,P=0.162>0.05;T1知觉负载对T2恐惧面孔的侦测效应不显著,但在Lag2位置上的积极情绪面孔效应显著,F=10.905,P=0.002<0.05,在Lag2位置上的恐惧面孔效应不显著,F=1.07,P>0.05,其余效应不显著。 4分析与讨论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操纵T1知觉负载的高低及不同T2-T1时间间隔的注意瞬脱效应,分别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对恐惧面孔和高兴面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低负载条件下,T2恐惧面孔相较于高兴面孔来说更容易侦测,出现了减弱的AB效应;而在高认知负载条件下,情绪效价的主效应不显著,T2-T1时间间隔主效应也不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恐惧面孔优势明显减弱。但由知觉负载所引起高兴面孔的差异出现在注意瞬脱短期延迟时间内(Lag2),但是恐惧面孔在Lag2与Lag7位置上均没有差异,这与叶蓉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在高知觉负载中,在Lag2和Lag7两种延迟条件下,对T2的侦测正确率差异不显著,不同的情绪效价(积极面孔和消极面孔)的差异也不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De Martino,Kalisch, Rees, & Dolan, 2009; Fox, Russo, & Georgiou, 2005;Milders, Sahraie, Logan, & Donnellon, 2006),分析可能的原因为: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由于对T1的知觉加工消耗掉了有限的认知资源,使得被试不能够对其他的刺激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当然处于Lag2位置上刺激就得不到加工,Lag7位置上的刺激虽然处于注意瞬脱之外,但由于被试有限的认知资源已经消耗尽了,目标刺激T1之后的刺激将得不到有效的加工,所以被试不能正确侦测到刺激T2。 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同样的,由于加工T1消耗掉有限的认知资源,被试对T1之后的刺激将不能进行有效的加工,即使是像恐惧面孔这样具有高优先权的刺激也不到加工,说明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对T2面孔的侦测依赖于有效的认知资源。
对高低两种负载条件下的比较发现,在Lag2处对积极面孔的侦测正确率差异显著,而对消极面孔的侦测正确率差异不显著。已有研究证明,恐惧面孔比积极或中性面孔具有高优先加工权(Most, Chun, Widders, &Zald, 2005),在低知觉负载条件下,被试多余的认知资源可以用来对T2进行加工;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对T1的加工消耗掉有限的认知资源,所以就不能对T2进行有效的加工了,而Lag2处对消极面孔的加工不显著,说明恐惧有一定的优先加工优势。在Lag7处均没有出现差异,可能是由于T2处在产生注意瞬脱关键期(200ms以内)外,受前面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导致被试能对T2进行加工。
尽管以前的研究反复证明了含有情绪性的刺激加可以减弱注AB,但是值得注意的是,AB效应的产生和情绪性刺激的负载量有关。对负性情绪面孔的加工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
参考文献
[1]Lang, P. J., & Davis, M. (2006). Emotion, motivation, and the brain: reflex foundations in animal and human research.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15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