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的小学生在思想与行为上都展现出了新时代的新特点。随着学生接触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要尽可能早地在学生心中种下道德与法治的观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正确的观念的引导,做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基于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引言:
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养。通过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正确的标准来判断和认知。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对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作为当前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学校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法律素质,让他们能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规范他们的思想,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2.为思政教育奠定基础
思政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搭建更好的平台的同时,也能够让思政教育有内容上的补充。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和教师及家长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该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欠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落实缓慢、网络信息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融合性不够、忽视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该课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落后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引发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1.受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视为不重要的副课,只关注该课程的正常教学,不考虑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多为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的课程教学培训和指导,对该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自然不高;大多家长重视孩子该课程的分数,不关注孩子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忽视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
2.网络信息发达,小学生处于理性思维能力和反思判断能力以及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初步培养时期,该课程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引发网络信息和现实案例对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冲击,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1.实施共享式教学模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其体验感和感知性。对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共享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个人特征以及学科的教学特性,在共享式教学模式之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将“我们一起做”作为活动的主题来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演示用纸折爱心的方式,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折叠爱心。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来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分享,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意识。例如:以“生活中的规则”这一课教学为例,为了让小学生明白遵守规则对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要求学生组成不同小组,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每条公约后方附有不遵守规则的惩罚措施。在教师提出这一教学任务后,组内每个学生都会根据实际学习生活大胆提出个人想法。若是出现过分天马行空的观点,组内学生会及时指出并要求调整,有效节约了教师后期审阅的时间。个人观点发表结束后,再由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成果。班级其他同学可针对该小组观点提出针对性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制定全新的班级公约。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主人公的地位,为学生创造了充足的自由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随意发散个人思维,有效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团结合作的优秀思想,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重要价值。
2.联系现实生活,加强理论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深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联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任何理论都不是空中楼阁,都需要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内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实践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理论,更深入地理解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比如在“干点家务活儿”单元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家中的长辈分担家务,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后主动的领取家务活儿,表达自己对长辈关爱的感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愿意感恩的心态。
(三)创设多元化教学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学,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生校园活動和跨学科整合等积极渗透性教学,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结束语:
培养核心素养已是当前教育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涉及内容众多,教师要根据教育背景的变化调整教学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雅芳.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华夏教师,2019(30):55.
[2]韩素霞.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景教学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19(30):120.
[3]刘玉瑜.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0):10.
关键词:基于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引言:
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养。通过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正确的标准来判断和认知。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对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作为当前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学校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法律素质,让他们能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规范他们的思想,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2.为思政教育奠定基础
思政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搭建更好的平台的同时,也能够让思政教育有内容上的补充。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当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和教师及家长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该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欠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落实缓慢、网络信息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融合性不够、忽视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该课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落后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引发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1.受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视为不重要的副课,只关注该课程的正常教学,不考虑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多为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的课程教学培训和指导,对该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自然不高;大多家长重视孩子该课程的分数,不关注孩子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忽视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
2.网络信息发达,小学生处于理性思维能力和反思判断能力以及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初步培养时期,该课程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引发网络信息和现实案例对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冲击,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1.实施共享式教学模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其体验感和感知性。对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共享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个人特征以及学科的教学特性,在共享式教学模式之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将“我们一起做”作为活动的主题来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演示用纸折爱心的方式,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折叠爱心。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来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分享,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意识。例如:以“生活中的规则”这一课教学为例,为了让小学生明白遵守规则对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要求学生组成不同小组,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每条公约后方附有不遵守规则的惩罚措施。在教师提出这一教学任务后,组内每个学生都会根据实际学习生活大胆提出个人想法。若是出现过分天马行空的观点,组内学生会及时指出并要求调整,有效节约了教师后期审阅的时间。个人观点发表结束后,再由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成果。班级其他同学可针对该小组观点提出针对性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制定全新的班级公约。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主人公的地位,为学生创造了充足的自由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随意发散个人思维,有效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团结合作的优秀思想,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重要价值。
2.联系现实生活,加强理论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深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联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任何理论都不是空中楼阁,都需要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内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实践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理论,更深入地理解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比如在“干点家务活儿”单元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家中的长辈分担家务,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后主动的领取家务活儿,表达自己对长辈关爱的感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愿意感恩的心态。
(三)创设多元化教学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学,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生校园活動和跨学科整合等积极渗透性教学,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结束语:
培养核心素养已是当前教育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涉及内容众多,教师要根据教育背景的变化调整教学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雅芳.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华夏教师,2019(30):55.
[2]韩素霞.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景教学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19(30):120.
[3]刘玉瑜.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