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泉村位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属于典型边远落后农村。2007年以来,龙泉村抓住作为长沙市农村建设扶贫布点村的重大机遇,在培育新型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到了良好成效。
一、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提质强村的实践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龙泉村最为迫切的任务。根据龙泉村的村情,工作组从开展经常化教育、建立合作组织入手,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以期为新农村建设“强身造血”。
1.以“新农学堂”为平台,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解决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型农民短缺的现实难题,龙泉村首创“新农学堂”,对农民进行法律政策、农业科技、文明卫生、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的经常性教育培训。新农学堂组织机构健全,制度严格规范。由村第一书记担任顾问,村总支书记任学习组长。规定两委成员和村级后备干部、全体党员、村民组长、合作社负责人、团员骨干必须参加学习,欢迎其他村民随时参加学习。新农学堂实行“一月一课”,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系,每月邀请2—4名专家、学者集中授课,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现场解决生产经营难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利用“新农学堂”这一学习平台,村委还积极争取到了湖南九三学社、团省委、省图书馆等单位对龙泉村的关注和项目支持,与邻县光明村、清溪村达成了以互派干部见习、互销农副产品、互推旅游项目、互享工作经验為主要内容的“友好互助共建新农村”协议,为偏僻山村打开了一扇对外开放的交流窗口。
2.以发扬民主为基础,提升“两委”科学决策能力。龙泉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支村两委的正确领导。龙泉村被确定为市农村建设扶贫布点村后,首先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在黄材镇党委指导下,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并成立了农业和商贸两个党支部,健全了全村党的组织系统。通过公推直选,把思想品行好、管理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双带”能力的党员选进两委和支部班子。同时,把提高班子科学决策能力作为全村提质的核心内容和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于发扬民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此,村党总支先后建立了村民定期走访制度、访贤问计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民主评议制度、项目建设反馈制度等,从而保证决策更加符合全村的客观实际和村民的心愿要求。
3.以合作组织为纽带,提升农民市场竞争能力。根据龙泉村土质、气候、地理环境适宜种植猕猴桃的特征,在邀请专家充分论证后,工作组决定在龙泉村引入猕猴桃种植,大力开发猕猴桃产业。在开发种植过程中,为了加强集体协作,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2007年11月,在村委会的引导下,龙泉村成立了“宁乡县楚源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制定了农户可以以田地入股或以现金入股的方案,又成立了“龙泉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为土地有效流转、土地资源整合、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村民田地增效打开了新的思路。两大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原子化”、高度松散的农民终于吹响了通过共同愿望、共同利益相联合的组织化的集结号,也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实地训练机会。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组织专业户外出参观学习,开展技术交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市场供求变化。通过“产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及时向农户传递市场信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民增收、土地增效、农业增产的问题,而且能够培育农民的合作互助精神,强化集体行动能力,进而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激发了龙泉村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4.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提升农民公共行为能力。作为“国宝之乡”的龙泉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这些珍贵资源的有效开发。要致富,先修路。但全村留在家中的人,多为老弱妇孺,根本无法组织起相应的财力与人力。为破解公共事业如何开展这一难题,龙泉村农民创造性地成立了中国首个农民义工组织——龙泉农民义工合作社,以此整合力量,为支助本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产业项目服务。农民义工合作社将共同的社会利益目标升华为村级公共事业奉献的道德精神,举起了新形势下的集体主义旗帜,成为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修建、扩建村级道路建设中,农民义工社的社员不仅自己义务出工出力,带头捐让扩建道路中所需的自家山林和田地,还主动做邻里乡亲的思想工作,为扩建道路扫除障碍。在农民义工合作社的感召下,龙泉村在外工作人员也纷纷捐资相助。义工合作社的建立,大大激发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了农民的精神素质和道德风尚,创新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5.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提升农民“自我造血”能力。龙泉村是一个相对封闭与落后的村庄,争取项目投资无疑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即通过外部的“输血”来提升村庄的自我“造血”能力。为此,龙泉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来开发优势产业、带动村庄发展。一是多渠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突破山村发展的瓶颈。针对龙泉村山地辽阔,旱地多、水田少,坡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工作组与龙泉村“两委”在认真做好村级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争取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1800多万元,争取财政及各级投入用于美化村庄环境的“帮扶资金”500多万元,使水、路、电、网等制约龙泉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环境得到美化,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龙泉村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精心策划和推进特色产业项目,提升农民参与现代产业经营的能力。通过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和湖南师大旅游学院的专家科学论证,出台了《四羊方尊战儿垄妫氏部落建设概念规划》,设计了三福门古战场、农耕文明体验、帝王祭天祭祀台等历史文化景点;开通了“龙泉宝地网”,利用各类媒体积极宣传龙泉村的资源与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努力,龙泉村共争取各项建设资金3700万元,开发培育产业项目10多个,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7年的1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12万元。更为关键的是,村民通过全过程参与项目开发与建设,逐渐熟悉了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与协调各个环节和操作程序,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村民“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为龙泉村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6.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提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能力。龙泉村共有72名党员,其中有6名是村干部,这是全体村民中最为先进的一部分,他们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是龙泉提质强村创业富民的一个重要举措。为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村党总支狠抓党建工作。一是注重健全和改进民主生活会,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村党总支坚持每季至少召开一次班子党内民主生活会,要求党员尤其是村干部,必须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党员民主评议。二是注重培养发展新党员,完善基层组织的后备结构。三是注重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实干精神。从健全干部组长问责机制入手,建立起“村干部联片、组长计生指导员联组、党员联户”的工作制度。制订了全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把工作任务指标进行分解,设计了相应的权值,通过量化计分考核制,增强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注重开展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经常化活动,构筑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树立了党员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发挥了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二、构建现代农村、实现创业富民的成效初显
从2007年市建设扶贫工作组入驻后,通过培育新型农民等系列措施的推进,龙泉村两委班子活力大大增强,村民集体协作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村庄各项事业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1.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具体表现为农民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增强、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引入。从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来说,通过“十星级”文明村组、文明户创建活动,激发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制定卫生公约、护林公约等村规民约和大力开展卫生整治、文化进门、法律入户、科学普及、政策宣传等活动,积极试点改水改厕、修建垃圾池,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改善了村居环境。通过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农民崇尚科学与抵制迷信、移风易俗与破除陋习的良性循环。通过成立农民义工社,提供价值导向,淳化村风民风,提升了农民思想道德境界,推动了文明村庄建设。
2.基础设施日新月异。随着龙泉村民素质的提升,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集体协作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在交通方面,共修建村级水泥硬化路面28公里;在水利方面,争取项目资金120万元,基本解决了全体村民的“饮水安全”难题;在土地整治方面,争取项目资金540万元,平整格田1600亩,改建、新建机耕道路16公里;全村农网得到了升级改造,有线电视实现了“户户通”;投入资金25万元,完成了350户“改厕建设”,建成垃圾池26个。龙泉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公共供给持续增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龙泉村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使龙泉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全村全部人口参加了合作医疗,建立了村医务室,解决了村民基本医疗问题;成立村文化信息图书中心,建设50平方米村图书馆,纳入了“文化共享工程”;配备了村广播室和播音员,全村8个村民小组架设了播音设备,实现村级广播全覆盖;成立了由12名村民组成、拥有3万元乐器器材的“农民歌乐队”,服务地方礼仪庆典活动,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投资3万元新建了“农民健身工程”,村民拥有了自己的健身设备与休闲场所;等等。
4.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发展支柱产业无疑是带动村庄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改变村庄落后面貌的最佳路径。龙泉村根据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资源,探索出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以猕猴桃、茶叶为主的种植业渐成规模;以养殖虫子鸡、土花猪为主的传统养殖业正在升级;通过积极规划、稳步开发旅游资源,以四羊方尊、三福门等景点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业凸显亮点;龙泉漂流、户外运动公园等项目稳步推进。
5.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前,龙泉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000元左右徘徊,远低于长沙市、宁乡县平均水平。2007年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一些惠农项目的成功实施,既为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村民多渠道增加收入提供了大好机遇。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达到3311元,比2006年人均净增2000多元。龙泉村以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农业,使新农村建设有了强有力的主体,龙泉村必将具备无穷的發展潜力和强大的发展后劲,农民增收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步入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闵之杰
一、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提质强村的实践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龙泉村最为迫切的任务。根据龙泉村的村情,工作组从开展经常化教育、建立合作组织入手,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以期为新农村建设“强身造血”。
1.以“新农学堂”为平台,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解决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型农民短缺的现实难题,龙泉村首创“新农学堂”,对农民进行法律政策、农业科技、文明卫生、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的经常性教育培训。新农学堂组织机构健全,制度严格规范。由村第一书记担任顾问,村总支书记任学习组长。规定两委成员和村级后备干部、全体党员、村民组长、合作社负责人、团员骨干必须参加学习,欢迎其他村民随时参加学习。新农学堂实行“一月一课”,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系,每月邀请2—4名专家、学者集中授课,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现场解决生产经营难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利用“新农学堂”这一学习平台,村委还积极争取到了湖南九三学社、团省委、省图书馆等单位对龙泉村的关注和项目支持,与邻县光明村、清溪村达成了以互派干部见习、互销农副产品、互推旅游项目、互享工作经验為主要内容的“友好互助共建新农村”协议,为偏僻山村打开了一扇对外开放的交流窗口。
2.以发扬民主为基础,提升“两委”科学决策能力。龙泉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支村两委的正确领导。龙泉村被确定为市农村建设扶贫布点村后,首先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在黄材镇党委指导下,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并成立了农业和商贸两个党支部,健全了全村党的组织系统。通过公推直选,把思想品行好、管理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具有“双带”能力的党员选进两委和支部班子。同时,把提高班子科学决策能力作为全村提质的核心内容和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于发扬民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此,村党总支先后建立了村民定期走访制度、访贤问计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民主评议制度、项目建设反馈制度等,从而保证决策更加符合全村的客观实际和村民的心愿要求。
3.以合作组织为纽带,提升农民市场竞争能力。根据龙泉村土质、气候、地理环境适宜种植猕猴桃的特征,在邀请专家充分论证后,工作组决定在龙泉村引入猕猴桃种植,大力开发猕猴桃产业。在开发种植过程中,为了加强集体协作,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2007年11月,在村委会的引导下,龙泉村成立了“宁乡县楚源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制定了农户可以以田地入股或以现金入股的方案,又成立了“龙泉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为土地有效流转、土地资源整合、猕猴桃种植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村民田地增效打开了新的思路。两大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原子化”、高度松散的农民终于吹响了通过共同愿望、共同利益相联合的组织化的集结号,也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实地训练机会。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组织专业户外出参观学习,开展技术交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市场供求变化。通过“产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及时向农户传递市场信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民增收、土地增效、农业增产的问题,而且能够培育农民的合作互助精神,强化集体行动能力,进而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激发了龙泉村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4.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提升农民公共行为能力。作为“国宝之乡”的龙泉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这些珍贵资源的有效开发。要致富,先修路。但全村留在家中的人,多为老弱妇孺,根本无法组织起相应的财力与人力。为破解公共事业如何开展这一难题,龙泉村农民创造性地成立了中国首个农民义工组织——龙泉农民义工合作社,以此整合力量,为支助本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产业项目服务。农民义工合作社将共同的社会利益目标升华为村级公共事业奉献的道德精神,举起了新形势下的集体主义旗帜,成为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修建、扩建村级道路建设中,农民义工社的社员不仅自己义务出工出力,带头捐让扩建道路中所需的自家山林和田地,还主动做邻里乡亲的思想工作,为扩建道路扫除障碍。在农民义工合作社的感召下,龙泉村在外工作人员也纷纷捐资相助。义工合作社的建立,大大激发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了农民的精神素质和道德风尚,创新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5.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提升农民“自我造血”能力。龙泉村是一个相对封闭与落后的村庄,争取项目投资无疑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即通过外部的“输血”来提升村庄的自我“造血”能力。为此,龙泉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来开发优势产业、带动村庄发展。一是多渠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突破山村发展的瓶颈。针对龙泉村山地辽阔,旱地多、水田少,坡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工作组与龙泉村“两委”在认真做好村级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争取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1800多万元,争取财政及各级投入用于美化村庄环境的“帮扶资金”500多万元,使水、路、电、网等制约龙泉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环境得到美化,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龙泉村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精心策划和推进特色产业项目,提升农民参与现代产业经营的能力。通过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和湖南师大旅游学院的专家科学论证,出台了《四羊方尊战儿垄妫氏部落建设概念规划》,设计了三福门古战场、农耕文明体验、帝王祭天祭祀台等历史文化景点;开通了“龙泉宝地网”,利用各类媒体积极宣传龙泉村的资源与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努力,龙泉村共争取各项建设资金3700万元,开发培育产业项目10多个,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07年的1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12万元。更为关键的是,村民通过全过程参与项目开发与建设,逐渐熟悉了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与协调各个环节和操作程序,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村民“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为龙泉村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6.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提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能力。龙泉村共有72名党员,其中有6名是村干部,这是全体村民中最为先进的一部分,他们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是龙泉提质强村创业富民的一个重要举措。为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村党总支狠抓党建工作。一是注重健全和改进民主生活会,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村党总支坚持每季至少召开一次班子党内民主生活会,要求党员尤其是村干部,必须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党员民主评议。二是注重培养发展新党员,完善基层组织的后备结构。三是注重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实干精神。从健全干部组长问责机制入手,建立起“村干部联片、组长计生指导员联组、党员联户”的工作制度。制订了全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把工作任务指标进行分解,设计了相应的权值,通过量化计分考核制,增强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注重开展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经常化活动,构筑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树立了党员干部在农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发挥了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二、构建现代农村、实现创业富民的成效初显
从2007年市建设扶贫工作组入驻后,通过培育新型农民等系列措施的推进,龙泉村两委班子活力大大增强,村民集体协作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村庄各项事业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1.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具体表现为农民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增强、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引入。从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来说,通过“十星级”文明村组、文明户创建活动,激发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制定卫生公约、护林公约等村规民约和大力开展卫生整治、文化进门、法律入户、科学普及、政策宣传等活动,积极试点改水改厕、修建垃圾池,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改善了村居环境。通过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农民崇尚科学与抵制迷信、移风易俗与破除陋习的良性循环。通过成立农民义工社,提供价值导向,淳化村风民风,提升了农民思想道德境界,推动了文明村庄建设。
2.基础设施日新月异。随着龙泉村民素质的提升,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集体协作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在交通方面,共修建村级水泥硬化路面28公里;在水利方面,争取项目资金120万元,基本解决了全体村民的“饮水安全”难题;在土地整治方面,争取项目资金540万元,平整格田1600亩,改建、新建机耕道路16公里;全村农网得到了升级改造,有线电视实现了“户户通”;投入资金25万元,完成了350户“改厕建设”,建成垃圾池26个。龙泉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公共供给持续增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龙泉村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使龙泉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全村全部人口参加了合作医疗,建立了村医务室,解决了村民基本医疗问题;成立村文化信息图书中心,建设50平方米村图书馆,纳入了“文化共享工程”;配备了村广播室和播音员,全村8个村民小组架设了播音设备,实现村级广播全覆盖;成立了由12名村民组成、拥有3万元乐器器材的“农民歌乐队”,服务地方礼仪庆典活动,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投资3万元新建了“农民健身工程”,村民拥有了自己的健身设备与休闲场所;等等。
4.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发展支柱产业无疑是带动村庄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改变村庄落后面貌的最佳路径。龙泉村根据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资源,探索出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以猕猴桃、茶叶为主的种植业渐成规模;以养殖虫子鸡、土花猪为主的传统养殖业正在升级;通过积极规划、稳步开发旅游资源,以四羊方尊、三福门等景点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业凸显亮点;龙泉漂流、户外运动公园等项目稳步推进。
5.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前,龙泉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000元左右徘徊,远低于长沙市、宁乡县平均水平。2007年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一些惠农项目的成功实施,既为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村民多渠道增加收入提供了大好机遇。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达到3311元,比2006年人均净增2000多元。龙泉村以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代农业,使新农村建设有了强有力的主体,龙泉村必将具备无穷的發展潜力和强大的发展后劲,农民增收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步入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闵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