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分析、讲解民俗知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深厚内蕴。本文以归有光《项脊轩志》为例,略论了解民俗文化知识对体会作者情感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 建筑 饮食 章服
随着人们寻找精神故园热情的升温,民俗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承。
上海语文高中一年级教材收录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被林纾称为“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的文字,短短不过几百字,虽“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本文语调而情真的语言特点外,如能将本文的此处民俗文化知识加以点拨,学生或可在细微处感受更多。
一、阁子、庭、厅——《项脊轩志》中的建筑文化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开篇首句提及“阁子”,这阁子不仅小,还又破又暗,非常不适宜读书。“家有老妪,尝居于此”“此”即项脊轩,从此句可考,这间阁子初为仆人住,并无书房功能。又说“室西连于中闺”,“轩东故尝为厨”“室”“轩”都指项脊轩,“中闺”课本注为“内室”,《古文鉴赏大辞典》注为归有光母亲住的地方。原来南阁子西面是内室,东面是厨房,乳母住这儿,既便于看管孩子,又便于操持家务。这样一间狭小、破旧、阴暗、窗前人来人往,靠近厨房四次遭受火灾的阁子,被用作归有光的书房,用作他重振家族希望的起点,可见归家此时已破败到何种境地!
而当年在阁子里读书的归有光,因有寄托,却如此满足怡然!因而,再不适宜读书的阁子他也将其打点一新。回忆那段还未被现实碰撞得鲜血淋漓的读书时光,归有光亲切地感慨“多可喜”。
但当他看到过去“南北为一”的庭被改成很多小门,“墙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景象时,他不由生发出“多可悲”之叹息!
“庭”指“门庭”。中国传统建筑中,院在内而房在外。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庭院被围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团结和稳定的愿望,这种民族精神在建筑上所表现的规整有序、和谐安定和博大壮观,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显著特色。
然而,象征着家族和谐完整的“庭”被人为的切割成无数小门,并由篱变墙,可见家族内分崩离析的程度一日强于一日,家庭成员的心理隔膜的也不断加深!
“厅”在古代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等。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本文中的“厅”指一般说的客厅,指后院的正房中的中间房间,用来接待亲人的。
在这类具有会客功能的建筑结构中,鸡栖息于此,可见这个家族的无序、杂乱,人心涣散!归有光目睹着这种种衰败的过程,怎能不心生“多可悲”的哀叹呢!
二、异爨——《项脊轩志》中的饮食文化
归有光是极有家族观念的人,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远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归有光对此颇为神往。
“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同族之人聚居于一处,讲信修睦,相互体恤扶助。《白虎通义宗族》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儒家的家庭伦理核心是孝悌。孝者,敬顺父母;悌者,友爱兄弟。儒家将“孝悌”演化为圣人治天下之要道。“其为人也孝悌,其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父父、子子、兄兄、弟弟的家庭伦理,被推而广之于天下,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本位的政治理念。自汉以来,儒家思想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理念。“孝者天下大本,法其末也。”从而,在士人中树立了兄弟友爱雍睦为荣的风尚。
“累世同居”最基本的特点是同居、共财、合爨。由此可知,“合爨”不仅仅是日常饮食的一种方式,它还是家族和睦、社会安定的象征。
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因遗训的存在而延续下来,归有光在《家谱记》中这样记录道:“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
伴随着归有光的成长,家族离析日益加剧,待到创作此文时,作者已目睹了十余年来的家族变化。“迨诸父异爨”,归有光痛心地写道。“异爨”,指各自生火做饭,打破了“累世同居”的平衡,标志着各自分家,颓败之势可想而知!
三、象笏——《项脊轩志》的章服文化
自小丧母的归有光,对亡母需借由老妪帮助回忆,回忆到伤心处,“余泣,妪亦泣”。充当母亲角色的是祖母,时时陪伴左右,对他抱有极大期望。归有光曾记得,祖母在赞赏他用功读书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象笏”,象牙做的手板。古代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礼记 ·玉藻》:“史进象笏,书思对命。”郑玄注:“书之於笏,为失忘也。”《新唐书·车服志》:“象笏,上圆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指五品官以上用象牙制作的笏,六品以下用竹木笏;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归有光远祖执象笏,位高五品之上。祖母将这块代表着家族至高荣耀的象笏示于归有光,并信誓旦旦地相信“他日汝当用之”,其言其行,包含着多少期待与骄傲!可是,当归有光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祖母已经不在人间,他勤奋读书却终不能改写归家衰败的命运,此时再“瞻顾遗迹”,愧对祖母的信任,叫他怎能不由“泣”而“长号不自禁”!
那个旧阁子,那个“墙往往而是”的庭,那个鸡群杂栖的厅,那些异爨的诸叔伯兄弟,那块祖母亲自交托的象笏!归有光淡淡交代,藏起深深痛心,但这件事物中,分明又透出一些些悲凉,一道道遗憾!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凝结着民俗文化的象征物件中,这些陪伴归有光长大的事物里,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枝枝叶叶也可以枝蔓成亭亭如盖的大树,遮蔽了归有光那些充满悲伤的时光。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2]陈立.白虎通疏证[M].中华书局.1994.
(作者单位:1 华东师范大学 2 上海复旦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民俗文化 建筑 饮食 章服
随着人们寻找精神故园热情的升温,民俗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文学作品得以传承。
上海语文高中一年级教材收录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被林纾称为“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的文字,短短不过几百字,虽“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本文语调而情真的语言特点外,如能将本文的此处民俗文化知识加以点拨,学生或可在细微处感受更多。
一、阁子、庭、厅——《项脊轩志》中的建筑文化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开篇首句提及“阁子”,这阁子不仅小,还又破又暗,非常不适宜读书。“家有老妪,尝居于此”“此”即项脊轩,从此句可考,这间阁子初为仆人住,并无书房功能。又说“室西连于中闺”,“轩东故尝为厨”“室”“轩”都指项脊轩,“中闺”课本注为“内室”,《古文鉴赏大辞典》注为归有光母亲住的地方。原来南阁子西面是内室,东面是厨房,乳母住这儿,既便于看管孩子,又便于操持家务。这样一间狭小、破旧、阴暗、窗前人来人往,靠近厨房四次遭受火灾的阁子,被用作归有光的书房,用作他重振家族希望的起点,可见归家此时已破败到何种境地!
而当年在阁子里读书的归有光,因有寄托,却如此满足怡然!因而,再不适宜读书的阁子他也将其打点一新。回忆那段还未被现实碰撞得鲜血淋漓的读书时光,归有光亲切地感慨“多可喜”。
但当他看到过去“南北为一”的庭被改成很多小门,“墙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景象时,他不由生发出“多可悲”之叹息!
“庭”指“门庭”。中国传统建筑中,院在内而房在外。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庭院被围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团结和稳定的愿望,这种民族精神在建筑上所表现的规整有序、和谐安定和博大壮观,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显著特色。
然而,象征着家族和谐完整的“庭”被人为的切割成无数小门,并由篱变墙,可见家族内分崩离析的程度一日强于一日,家庭成员的心理隔膜的也不断加深!
“厅”在古代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等。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本文中的“厅”指一般说的客厅,指后院的正房中的中间房间,用来接待亲人的。
在这类具有会客功能的建筑结构中,鸡栖息于此,可见这个家族的无序、杂乱,人心涣散!归有光目睹着这种种衰败的过程,怎能不心生“多可悲”的哀叹呢!
二、异爨——《项脊轩志》中的饮食文化
归有光是极有家族观念的人,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远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归有光对此颇为神往。
“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同族之人聚居于一处,讲信修睦,相互体恤扶助。《白虎通义宗族》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儒家的家庭伦理核心是孝悌。孝者,敬顺父母;悌者,友爱兄弟。儒家将“孝悌”演化为圣人治天下之要道。“其为人也孝悌,其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父父、子子、兄兄、弟弟的家庭伦理,被推而广之于天下,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本位的政治理念。自汉以来,儒家思想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理念。“孝者天下大本,法其末也。”从而,在士人中树立了兄弟友爱雍睦为荣的风尚。
“累世同居”最基本的特点是同居、共财、合爨。由此可知,“合爨”不仅仅是日常饮食的一种方式,它还是家族和睦、社会安定的象征。
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因遗训的存在而延续下来,归有光在《家谱记》中这样记录道:“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
伴随着归有光的成长,家族离析日益加剧,待到创作此文时,作者已目睹了十余年来的家族变化。“迨诸父异爨”,归有光痛心地写道。“异爨”,指各自生火做饭,打破了“累世同居”的平衡,标志着各自分家,颓败之势可想而知!
三、象笏——《项脊轩志》的章服文化
自小丧母的归有光,对亡母需借由老妪帮助回忆,回忆到伤心处,“余泣,妪亦泣”。充当母亲角色的是祖母,时时陪伴左右,对他抱有极大期望。归有光曾记得,祖母在赞赏他用功读书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象笏”,象牙做的手板。古代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礼记 ·玉藻》:“史进象笏,书思对命。”郑玄注:“书之於笏,为失忘也。”《新唐书·车服志》:“象笏,上圆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指五品官以上用象牙制作的笏,六品以下用竹木笏;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归有光远祖执象笏,位高五品之上。祖母将这块代表着家族至高荣耀的象笏示于归有光,并信誓旦旦地相信“他日汝当用之”,其言其行,包含着多少期待与骄傲!可是,当归有光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祖母已经不在人间,他勤奋读书却终不能改写归家衰败的命运,此时再“瞻顾遗迹”,愧对祖母的信任,叫他怎能不由“泣”而“长号不自禁”!
那个旧阁子,那个“墙往往而是”的庭,那个鸡群杂栖的厅,那些异爨的诸叔伯兄弟,那块祖母亲自交托的象笏!归有光淡淡交代,藏起深深痛心,但这件事物中,分明又透出一些些悲凉,一道道遗憾!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凝结着民俗文化的象征物件中,这些陪伴归有光长大的事物里,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枝枝叶叶也可以枝蔓成亭亭如盖的大树,遮蔽了归有光那些充满悲伤的时光。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2]陈立.白虎通疏证[M].中华书局.1994.
(作者单位:1 华东师范大学 2 上海复旦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