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需要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调查显示,“师云亦云”的现象在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审慎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它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和品格。由此可见,思维力是学生素养的一部分,它对儿童的未来成长有重要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走出片面追求课堂氛围活跃的误区。部分教师为防止课堂冷场,会把有难度的问题进行化解,直白告知给学生。殊不知,往往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如下思考:课堂中,是否让学生间思维碰撞真正发生,是否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否培养了他们的辨析力?
(一)基于教师层面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从自身寻找原因,做出转变:一是认知思维的转变。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面对教师的言论时,他们的行为是自发的,是建立在理性判断基础之上的。二是训练思维的转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是师生思维对接的过程。教师要把关注点落实到提升学生的思维力上来。课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并根据这一实际,努力创设一个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场”,在引导学生辨析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逐步达到预设教学目标。
(二)基于学生层面的思维方式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以促使学生达成“心炼”为目标的。因此,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自觉、自主的状态下进行,学生可以直面场景。活动中,学生不能盲从教师,要敢于表达自身观点,针对不同现象作出分析判断,进而改变自身行为,达成心智的成长。
(一)基于思维内驱力的提升
1.关注思维生长点。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探寻不同年龄层次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并为他们铺设与之相适应的成长跳板,以达到突破该思维关键点的目标。
例如,在《上课了》这一课中,教材要求一年级学生明确课前准备的重要性。教师可调整教学策略,将“重要性”这一抽象词汇化身为具体的语言情境,展示一学生因忘带学习用品而给自己、家长以及教师带来麻烦的三个场景,这会让低年级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此外,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2.关注思维的活跃点。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思维的起点,还应关注思维的活跃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保持饱满的热情。例如,《校园里的号令》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实际的校园生活,教师不妨将课堂让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上演绎上课铃声响起后学生自主进入教室的场面。由于缺乏组织引导,教室门口定会出现一片混乱、争先恐后的场面,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随后询问学生进入教室时的感受,接着可告诉学生只有有序进入教室才不会出现混乱的场面,并当场组织学生二次演绎,再谈感想。
这样前后对比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有序排队的重要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也会更加深刻。
3.探求思维真实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挑战自我,说出自己的不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努力克服从众心理,敢于说不。
學生经常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其主动思考的意识就会增强,理性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将获得发展。
(二)基于思维辨析力的提升
思维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从小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种种现象,组织他们自主评判、交流讨论,提升他们的思维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把判断和评估事实的能力、基于理性和证据改变自己的观点从中获得自我成长的能力作为评价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
1.探寻思维灵动点。如《花儿草儿真美丽》的教材中,第六页图二展示的是野外一女孩在采摘花朵,野牛在一旁的山坡上吃草的场景,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图片要表达的意思。这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述不同的观点,只要他们表达清楚、理由充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在这样的思辨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价值判断方式。
2.捕捉思维矛盾点。受习惯性思维驱使,即时在课堂上学习了正确的观念,部分学生在课后还是会重复之前的不当行为。如《校园的号令》一课后,教师发现每节课上课前还是有几位学生无视铃声存在,铃声响起后仍在教室外面逗留或嬉闹。面对这样的场景,教师可以采用候课制度,提前到达教室,一旦有学生出现与课堂教育相左的行为,就及时提醒。这样的强制训练可以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规则意识。
3.拓展思维延伸点。教材的影响往往不能面面俱到,教师的“补白”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与课外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关注每个学生行为背后的思维,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课外行为。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中,教学的评价是多元的,教师的语言要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这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讲错是没有关系的,错了我们可以再次讨论。”有了这样的语言铺垫,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呈现各自观点,进行思维碰撞,拓展自己的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真正转变观念,把视点充分落到学生身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才会得到长足的进步。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思维碰撞的平台,让他们发出真实的声音。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一、思维力的内涵解读
思维力是审慎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它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和品格。由此可见,思维力是学生素养的一部分,它对儿童的未来成长有重要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走出片面追求课堂氛围活跃的误区。部分教师为防止课堂冷场,会把有难度的问题进行化解,直白告知给学生。殊不知,往往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如下思考:课堂中,是否让学生间思维碰撞真正发生,是否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否培养了他们的辨析力?
二、思维力之理念转换
(一)基于教师层面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从自身寻找原因,做出转变:一是认知思维的转变。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面对教师的言论时,他们的行为是自发的,是建立在理性判断基础之上的。二是训练思维的转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是师生思维对接的过程。教师要把关注点落实到提升学生的思维力上来。课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并根据这一实际,努力创设一个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场”,在引导学生辨析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逐步达到预设教学目标。
(二)基于学生层面的思维方式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以促使学生达成“心炼”为目标的。因此,教师不应高高在上,而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自觉、自主的状态下进行,学生可以直面场景。活动中,学生不能盲从教师,要敢于表达自身观点,针对不同现象作出分析判断,进而改变自身行为,达成心智的成长。
三、思维力的策略建构
(一)基于思维内驱力的提升
1.关注思维生长点。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探寻不同年龄层次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并为他们铺设与之相适应的成长跳板,以达到突破该思维关键点的目标。
例如,在《上课了》这一课中,教材要求一年级学生明确课前准备的重要性。教师可调整教学策略,将“重要性”这一抽象词汇化身为具体的语言情境,展示一学生因忘带学习用品而给自己、家长以及教师带来麻烦的三个场景,这会让低年级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此外,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2.关注思维的活跃点。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思维的起点,还应关注思维的活跃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保持饱满的热情。例如,《校园里的号令》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实际的校园生活,教师不妨将课堂让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上演绎上课铃声响起后学生自主进入教室的场面。由于缺乏组织引导,教室门口定会出现一片混乱、争先恐后的场面,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随后询问学生进入教室时的感受,接着可告诉学生只有有序进入教室才不会出现混乱的场面,并当场组织学生二次演绎,再谈感想。
这样前后对比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有序排队的重要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也会更加深刻。
3.探求思维真实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真实想法,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挑战自我,说出自己的不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努力克服从众心理,敢于说不。
學生经常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其主动思考的意识就会增强,理性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将获得发展。
(二)基于思维辨析力的提升
思维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从小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种种现象,组织他们自主评判、交流讨论,提升他们的思维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把判断和评估事实的能力、基于理性和证据改变自己的观点从中获得自我成长的能力作为评价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
1.探寻思维灵动点。如《花儿草儿真美丽》的教材中,第六页图二展示的是野外一女孩在采摘花朵,野牛在一旁的山坡上吃草的场景,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图片要表达的意思。这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述不同的观点,只要他们表达清楚、理由充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在这样的思辨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价值判断方式。
2.捕捉思维矛盾点。受习惯性思维驱使,即时在课堂上学习了正确的观念,部分学生在课后还是会重复之前的不当行为。如《校园的号令》一课后,教师发现每节课上课前还是有几位学生无视铃声存在,铃声响起后仍在教室外面逗留或嬉闹。面对这样的场景,教师可以采用候课制度,提前到达教室,一旦有学生出现与课堂教育相左的行为,就及时提醒。这样的强制训练可以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规则意识。
3.拓展思维延伸点。教材的影响往往不能面面俱到,教师的“补白”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与课外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关注每个学生行为背后的思维,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课外行为。
四、思维力的评价方式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中,教学的评价是多元的,教师的语言要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这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讲错是没有关系的,错了我们可以再次讨论。”有了这样的语言铺垫,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呈现各自观点,进行思维碰撞,拓展自己的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真正转变观念,把视点充分落到学生身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才会得到长足的进步。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思维碰撞的平台,让他们发出真实的声音。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