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真的能管用嗎?我们已经吃了巨量的牛蛙和小龙虾,但它们仍然作为入侵物种危害中国水体。
3月上旬,青岛胶州湾海域突然出现大量海星,疯狂捕食养殖区内的蛤蜊、牡蛎等贝类。尽管养殖户们积极自救,租赁渔船、雇佣潜水员前往海底打捞海星,但依旧难以弥补损失。
据统计,此次受灾面积约10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胶州湾贝类养殖户欲哭无泪。
海星为啥有这么大破坏力?
此次泛滥的就是多棘海盘车这种海星,它分布在黄海渤海水域,青岛沿海正处于这个区域内。青岛人喜欢“喝啤酒吃蛤蜊”,多棘海盘车也很喜欢。
看起来人畜无害甚至还有点好看的海星,为啥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呢?
“粮”多。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习性,主要捕食双壳贝类、海胆、牡蛎和海葵等。胶州湾的贝类养殖规模逐年增大,已经达到了2万公顷。饲养贝类的渔民人为投放贝类种苗,相当于给刚刚沉到海底的小海星们“加了餐”,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养殖区内的海星往往很多,养殖区外就很少。
“敌”少。海星并不是天下无敌,鲈、真鲷、小黄鱼等肉食性鱼类都是它的天敌。伴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为破坏海洋环境,这些天敌的数量早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急剧减少。
“身”强。海星繁殖能力超强,个体产卵量很大,一次可达250万粒。另外它还有一个特异功能:再生能力。
天敌减少、食物减少、繁殖能力强,原本生活在深海的海星逐渐向浅海移动,处于浅海的贝类养殖区迅速暴发了灾难。
另一个主因,生态失衡
生态失衡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造成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和在海域养殖时忽视对生态体系的维护。
其实,我们与海星还有过一段蜜月期。
20世纪60年代,胶州湾里也有过海星。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渔民随着蛤蜊的踪迹捕食海星,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度过了食物匮乏的岁月。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渔民不再吃海星,而是把它们做成肥料,提升土壤品质。
那时,生态环境趋于平衡,一万亩左右的海域里,一年大约能捞上几万公斤海星,海星捕食蛤蜊未引起过人们的重视。不过,近20年,一切都开始变了,在与过去同样面积的海域里,一个月就能捞上来几万公斤海星。
2006年,青岛黄岛海域就遭受过一轮由多棘海盘车、海燕海星共同组成的联军入侵。海星疯狂地摄食鲍鱼、菲律宾蛤仔、扇贝等养殖经济贝类,一个海星一天能吃掉十几只扇贝,食量惊人。受灾最严重的黄岛街道后湾,10户鲍鱼养殖户的损失就超过了千万元。
早在2007年,胶州湾也出现过海星大规模泛滥情况,红岛养殖区的菲律宾蛤仔受害面积达到60%,部分养殖区蛤仔死亡率甚至达到80%,一条60马力的渔船一天能捞出一吨多棘海盘车,整个养殖季青岛产量损失10余万吨。不过随着海水的逐步升温,海星慢慢自行退去。
但今年,胶州湾海水温度偏低,为海星泛滥提供了温床。海星最适温度为15-20摄氏度,水温高于25摄氏度时,海星较少。
今年,胶州湾贝类养殖户很忙,出海5个小时就能“满载而归”,一条船一天能打捞4000-5000斤海星。收购商每天都来收购,因为海星太多,很多渔民直接用大吊车,将一网一网的海星吊上岸。
不只在中国,多棘海盘车曾随着船只的压舱水被带到欧洲、北美、塔斯马尼亚岛等地区的海域,并在当地成功入侵繁殖,给当地渔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被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吃货请战,有用吗?
看到这些新闻,不少网友纷纷请战,去胶州湾吃海星。吃,真的能管用吗?
我们已经吃了巨量的牛蛙和小龙虾,但它们仍然作为入侵物种危害中国水体。
而且,海星作为一种食材,吸引力并不大。一是海星身上坚硬的“棘皮”和“骨骼”占了很大部分,可食用部分并不多;二是人们平时吃的海星其实是它的生殖腺,含有轻微毒性,一般吃后嘴里会有酥麻的感觉,不建议大量食用,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
况且,卖海星的收入能弥补损失吗?
目前,捞上岸的海星还能卖得出去,大个的售价能达到4元/斤。然而人工、雇船、下笼这些流程所需成本已达3元/斤。加之,海星上市越来越多,受供需关系影响,收购价有可能进一步下滑。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泼石灰进行灭杀,此种方法虽然可以消灭海星,但是在海洋中不能轻易使用药物,否则会造成更大灾难。因此,在没有特殊手段防治之前,人们只能用潜水员捡拾海星的方式清理,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一般每艘捕捞船上配备1至4名潜水员,天一亮就出海,到达捕捞区域后,潜水员或背着氧气瓶,或利用气泵气管,潜入7米或者更深的海底,用手一个一个地捡海星。这种捡拾方法效率不高,收效甚微。
具体到我国,今年青岛近海海水温度偏低,目前无法预测海星何时会变少,只能采取多种措施加快速度将其打捞上岸,最大程度降低给水产养殖带来的损失。
所以青岛市发布通知,“必要时允许渔民在养殖区内围海底布设大网目地笼网进行诱捕。”地笼又叫“绝户笼”,只有一个入口,网目特别小,里面一层套一层,这主要是利用虾贝类水产品喜欢钻的特点,一旦沿着第一个入口进入,就会一直往里钻,最终被一网打尽。
山东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强海洋伏季休渔管理工作的通知》曾要求,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渔具和地笼。现在重新允许使用地笼,实属无奈之举。
从根本上说,这次的海星成灾是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的一个表现,是许多生态危机层层累加下的结果。因此,只有解决大环境的恶化,才能稳定海洋生态系统,从而解决问题。
3月上旬,青岛胶州湾海域突然出现大量海星,疯狂捕食养殖区内的蛤蜊、牡蛎等贝类。尽管养殖户们积极自救,租赁渔船、雇佣潜水员前往海底打捞海星,但依旧难以弥补损失。
据统计,此次受灾面积约10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胶州湾贝类养殖户欲哭无泪。
海星为啥有这么大破坏力?
此次泛滥的就是多棘海盘车这种海星,它分布在黄海渤海水域,青岛沿海正处于这个区域内。青岛人喜欢“喝啤酒吃蛤蜊”,多棘海盘车也很喜欢。
看起来人畜无害甚至还有点好看的海星,为啥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呢?
“粮”多。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习性,主要捕食双壳贝类、海胆、牡蛎和海葵等。胶州湾的贝类养殖规模逐年增大,已经达到了2万公顷。饲养贝类的渔民人为投放贝类种苗,相当于给刚刚沉到海底的小海星们“加了餐”,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养殖区内的海星往往很多,养殖区外就很少。
“敌”少。海星并不是天下无敌,鲈、真鲷、小黄鱼等肉食性鱼类都是它的天敌。伴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为破坏海洋环境,这些天敌的数量早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急剧减少。
“身”强。海星繁殖能力超强,个体产卵量很大,一次可达250万粒。另外它还有一个特异功能:再生能力。
天敌减少、食物减少、繁殖能力强,原本生活在深海的海星逐渐向浅海移动,处于浅海的贝类养殖区迅速暴发了灾难。
另一个主因,生态失衡
生态失衡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造成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和在海域养殖时忽视对生态体系的维护。
其实,我们与海星还有过一段蜜月期。
20世纪60年代,胶州湾里也有过海星。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渔民随着蛤蜊的踪迹捕食海星,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度过了食物匮乏的岁月。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渔民不再吃海星,而是把它们做成肥料,提升土壤品质。
那时,生态环境趋于平衡,一万亩左右的海域里,一年大约能捞上几万公斤海星,海星捕食蛤蜊未引起过人们的重视。不过,近20年,一切都开始变了,在与过去同样面积的海域里,一个月就能捞上来几万公斤海星。
2006年,青岛黄岛海域就遭受过一轮由多棘海盘车、海燕海星共同组成的联军入侵。海星疯狂地摄食鲍鱼、菲律宾蛤仔、扇贝等养殖经济贝类,一个海星一天能吃掉十几只扇贝,食量惊人。受灾最严重的黄岛街道后湾,10户鲍鱼养殖户的损失就超过了千万元。
早在2007年,胶州湾也出现过海星大规模泛滥情况,红岛养殖区的菲律宾蛤仔受害面积达到60%,部分养殖区蛤仔死亡率甚至达到80%,一条60马力的渔船一天能捞出一吨多棘海盘车,整个养殖季青岛产量损失10余万吨。不过随着海水的逐步升温,海星慢慢自行退去。
但今年,胶州湾海水温度偏低,为海星泛滥提供了温床。海星最适温度为15-20摄氏度,水温高于25摄氏度时,海星较少。
今年,胶州湾贝类养殖户很忙,出海5个小时就能“满载而归”,一条船一天能打捞4000-5000斤海星。收购商每天都来收购,因为海星太多,很多渔民直接用大吊车,将一网一网的海星吊上岸。
不只在中国,多棘海盘车曾随着船只的压舱水被带到欧洲、北美、塔斯马尼亚岛等地区的海域,并在当地成功入侵繁殖,给当地渔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被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吃货请战,有用吗?
看到这些新闻,不少网友纷纷请战,去胶州湾吃海星。吃,真的能管用吗?
我们已经吃了巨量的牛蛙和小龙虾,但它们仍然作为入侵物种危害中国水体。
而且,海星作为一种食材,吸引力并不大。一是海星身上坚硬的“棘皮”和“骨骼”占了很大部分,可食用部分并不多;二是人们平时吃的海星其实是它的生殖腺,含有轻微毒性,一般吃后嘴里会有酥麻的感觉,不建议大量食用,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
况且,卖海星的收入能弥补损失吗?
目前,捞上岸的海星还能卖得出去,大个的售价能达到4元/斤。然而人工、雇船、下笼这些流程所需成本已达3元/斤。加之,海星上市越来越多,受供需关系影响,收购价有可能进一步下滑。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泼石灰进行灭杀,此种方法虽然可以消灭海星,但是在海洋中不能轻易使用药物,否则会造成更大灾难。因此,在没有特殊手段防治之前,人们只能用潜水员捡拾海星的方式清理,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一般每艘捕捞船上配备1至4名潜水员,天一亮就出海,到达捕捞区域后,潜水员或背着氧气瓶,或利用气泵气管,潜入7米或者更深的海底,用手一个一个地捡海星。这种捡拾方法效率不高,收效甚微。
具体到我国,今年青岛近海海水温度偏低,目前无法预测海星何时会变少,只能采取多种措施加快速度将其打捞上岸,最大程度降低给水产养殖带来的损失。
所以青岛市发布通知,“必要时允许渔民在养殖区内围海底布设大网目地笼网进行诱捕。”地笼又叫“绝户笼”,只有一个入口,网目特别小,里面一层套一层,这主要是利用虾贝类水产品喜欢钻的特点,一旦沿着第一个入口进入,就会一直往里钻,最终被一网打尽。
山东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强海洋伏季休渔管理工作的通知》曾要求,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渔具和地笼。现在重新允许使用地笼,实属无奈之举。
从根本上说,这次的海星成灾是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的一个表现,是许多生态危机层层累加下的结果。因此,只有解决大环境的恶化,才能稳定海洋生态系统,从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