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对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苏区精神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苏区精神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对社会而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意义上起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对高校本身而言,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动力。如何建设高等院校校园文化,让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更加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长远战略问题。
一、当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日新月异,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同时,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及时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落后思潮的影响,校园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经济全球化所衍生的全球政治理念和思想观念的交流碰撞,由于大众传媒的开放性特别是互联网上多元价值理念的传播,由于社会转型期国内利益阶层分化、政府行为失当、腐败现象频发、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所带来的认识干扰,部分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政治信仰方面产生了一些动摇和震荡。
(二)部分大学生创造性能力不强。当前的大学生历经十多年应试教育,往往拥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却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比如,在思维方面,求同性多,求异性少;在实践方面,在已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实验论证、实验分析多,但在全新的领域进行开创性的试验却极少。
(三)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正确。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多元价值观交织并存、择取无序;价值评判标准存在偏差、趋于世俗;价值观实践虎头蛇尾、左右摇摆。
(四)部分大学生贪图享乐意识严重。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些人将西方的生活方式奉为教条,并认为是一种趋势。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处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不少学生长期实行盲目消费、超前消费、虚荣攀比消费,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比奉献比索取、不比节约比阔气、不比知识比外表、不比人格比堕落。
(五)部分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强烈。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学校,他们历经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形成了强烈的竞争观念;在社会,他们深受市场经济中效益观念、等价交换观念以及西方思潮中自由主义的影响,于是在一定程度上重索取轻奉献、重个人轻集体。
二、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苏区精神的重大意义
苏区精神,指的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阔的赣南、闽西大地,在创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以及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探索的同时,所催生形成的以“星火燎原,信念坚定;反对‘本本’,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争创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为主要内容的伟大革命精神。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共同构筑了我们党伟大的精神宝库,并在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今天,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弘扬“星火燎原,信念坚定”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党性意识。苏区精神的形成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环境最艰难、斗争形势最险恶、挫折和曲折最频繁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精神的形成背后,可以说是洒满了全国各苏区干部群众的鲜血。通过宣传苏区精神,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比如,革命先烈江善忠面对敌人的包围、敌人的诱降,他没有屈服、没有动摇,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跳崖牺牲之前,他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二)弘扬“反对‘本本’,开拓进取”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关键就在于有“本本主義”思想,迷信经验和教条。早在苏区时期,毛主席就写下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在寻乌调查的基础上,毛主席又挥笔写下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反对本本主义》。毛主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些光辉灿烂思想,对于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指导意义重大而现实。
(三)弘扬“执政为民,争创第一”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苏区时期,当时的赣南兴国干部群众,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推销公债、粮食动员、合作社运动、节约运动、生产运动和教育工作等十个方面,都作出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应该说,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苏区干部群众取得任何一点成绩都是异常艰难的,何况十个方面的成绩。阐述这样的观点,大学生将深刻领会到,在条件更好、环境更优越的今天,作为一名肩负明天发展的栋梁之材,没有任何理由不踏实进取,没有任何理由不拼搏奋斗。
(四)弘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吃苦精神。谈起苏区革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苦”。苏区群众苦,“着的衫袄补千重,三餐食的猪狗饭,住的屋子尽窟窿”;苏区干部苦,苦的是敌人的围剿封锁,苦的是千百次的浴血奋战,苦的是草根果腹、皮带充食的饥寒交迫,苦的是看着亲爱的战友壮烈牺牲,更苦的是党内教条主义桎梏、分裂主义挑衅。但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苏区干部与苏区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积极乐观地生活着、革命着。因此,我们要号召今天的大学生,在生活上要吃苦,生活上不能吃苦,精神上必然脆弱;在学业上要吃苦,以学为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心理上要吃苦,乐观面对就业、发展、婚恋等各种压力,勇敢面对人生。
(五)弘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在中央苏区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中,广大军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为了苏维埃,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红军。比如,为了支援红军出征架桥,年逾七旬的曾大爷连自已的寿板都捐献出来了。应该说,苏区干部群众的这种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新中国的伟大奉献精神,是举世罕见、震憾人心的。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正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所必备的。
参考文献:
[1]曾耀荣 主编,《永恒的光辉:苏区精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09月.
[2] 余伯流、凌步机 主编,《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09月.
[3]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西省赣州地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主编,《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06月.
[4] 蒋伯英, 郭若平 主编,《中央苏区政权建设史/中央苏区历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09月.
注:
本文系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苏区精神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苏区精神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对社会而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意义上起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对高校本身而言,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动力。如何建设高等院校校园文化,让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更加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长远战略问题。
一、当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日新月异,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同时,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及时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落后思潮的影响,校园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经济全球化所衍生的全球政治理念和思想观念的交流碰撞,由于大众传媒的开放性特别是互联网上多元价值理念的传播,由于社会转型期国内利益阶层分化、政府行为失当、腐败现象频发、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所带来的认识干扰,部分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政治信仰方面产生了一些动摇和震荡。
(二)部分大学生创造性能力不强。当前的大学生历经十多年应试教育,往往拥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却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比如,在思维方面,求同性多,求异性少;在实践方面,在已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实验论证、实验分析多,但在全新的领域进行开创性的试验却极少。
(三)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正确。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多元价值观交织并存、择取无序;价值评判标准存在偏差、趋于世俗;价值观实践虎头蛇尾、左右摇摆。
(四)部分大学生贪图享乐意识严重。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些人将西方的生活方式奉为教条,并认为是一种趋势。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处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不少学生长期实行盲目消费、超前消费、虚荣攀比消费,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比奉献比索取、不比节约比阔气、不比知识比外表、不比人格比堕落。
(五)部分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强烈。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学校,他们历经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形成了强烈的竞争观念;在社会,他们深受市场经济中效益观念、等价交换观念以及西方思潮中自由主义的影响,于是在一定程度上重索取轻奉献、重个人轻集体。
二、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苏区精神的重大意义
苏区精神,指的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阔的赣南、闽西大地,在创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以及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探索的同时,所催生形成的以“星火燎原,信念坚定;反对‘本本’,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争创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为主要内容的伟大革命精神。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共同构筑了我们党伟大的精神宝库,并在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今天,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弘扬“星火燎原,信念坚定”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党性意识。苏区精神的形成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环境最艰难、斗争形势最险恶、挫折和曲折最频繁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精神的形成背后,可以说是洒满了全国各苏区干部群众的鲜血。通过宣传苏区精神,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比如,革命先烈江善忠面对敌人的包围、敌人的诱降,他没有屈服、没有动摇,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跳崖牺牲之前,他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
(二)弘扬“反对‘本本’,开拓进取”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关键就在于有“本本主義”思想,迷信经验和教条。早在苏区时期,毛主席就写下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在寻乌调查的基础上,毛主席又挥笔写下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反对本本主义》。毛主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些光辉灿烂思想,对于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指导意义重大而现实。
(三)弘扬“执政为民,争创第一”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苏区时期,当时的赣南兴国干部群众,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推销公债、粮食动员、合作社运动、节约运动、生产运动和教育工作等十个方面,都作出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应该说,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苏区干部群众取得任何一点成绩都是异常艰难的,何况十个方面的成绩。阐述这样的观点,大学生将深刻领会到,在条件更好、环境更优越的今天,作为一名肩负明天发展的栋梁之材,没有任何理由不踏实进取,没有任何理由不拼搏奋斗。
(四)弘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吃苦精神。谈起苏区革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苦”。苏区群众苦,“着的衫袄补千重,三餐食的猪狗饭,住的屋子尽窟窿”;苏区干部苦,苦的是敌人的围剿封锁,苦的是千百次的浴血奋战,苦的是草根果腹、皮带充食的饥寒交迫,苦的是看着亲爱的战友壮烈牺牲,更苦的是党内教条主义桎梏、分裂主义挑衅。但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苏区干部与苏区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积极乐观地生活着、革命着。因此,我们要号召今天的大学生,在生活上要吃苦,生活上不能吃苦,精神上必然脆弱;在学业上要吃苦,以学为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心理上要吃苦,乐观面对就业、发展、婚恋等各种压力,勇敢面对人生。
(五)弘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在中央苏区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中,广大军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为了苏维埃,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红军。比如,为了支援红军出征架桥,年逾七旬的曾大爷连自已的寿板都捐献出来了。应该说,苏区干部群众的这种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新中国的伟大奉献精神,是举世罕见、震憾人心的。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正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所必备的。
参考文献:
[1]曾耀荣 主编,《永恒的光辉:苏区精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09月.
[2] 余伯流、凌步机 主编,《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09月.
[3]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西省赣州地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主编,《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06月.
[4] 蒋伯英, 郭若平 主编,《中央苏区政权建设史/中央苏区历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09月.
注:
本文系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苏区精神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