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纪录片可以反映客观现实,体现人文精神和民族理念,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在此过程中,解说词的作用更应引起重視。解说词不仅突出了主题,而且弥补了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不足。它在向听众传递信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功能文体学视角下,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人文类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风格和作用,以及在不同语境下体现出的情感和特点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人文类纪录片;解说词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00-01
随着影视业的发展,以展现客观现实为目的的纪录片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尊重。纪录片作为“人类存在的一面镜子”,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形象表达,体现人文精神和民族理念,因此,纪录片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纪录片可以反映人的生产、生活,人的情感、意志,也可以表达一个民族的人文价值以及实现民族意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解说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在一部纪录片的视听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说词弥补了视觉图像的缺陷,整合信息,并揭示情感,反映现实。在与视觉图像的比较中,解说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主题。此外,通过解说词,观众可以客观准确的感知视觉图像所未能呈现的信息。
一、纪录片解说词国内外研究现状
任颐(1997:34)研究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和语言特点,他强调解说词要简洁明了,做到口语化和通俗化。他认为,纪录片展现在屏幕上的文字被称为解说词。解说词在一部纪录片占主导地位,可以深化其内涵,表达作者的倾向和意图。同时,它也可以弥补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不足。另外,解说词有时也会要求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即减少解说词的呈现,甚至在一部纪录片中完全没有解说词。
根据钟大年和雷建军的定义(2002:54),解说词是一种语言上的图像,由旁白播出,这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体现,是用来介绍、解释、讨论或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
Sflvio(2011:24)指出在人文纪录片方面,是否有解说词或有多少解说词不是关键部分,关键在于解说词的质量。解说词是基于图像。没有图像解说词是没有意义的。解说词不仅说明图像,而且还连接了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同时,解说词不是简单的重复图像,而是补充、渲染和深化图像,特别是背景、情节、主题和意境。
二、功能文体学理论在解说词中的应用
功能文体学(FS)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已证明对文体分析有科学有效的理论作支撑。它为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到目前为止,对功能文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和文学方面。对纪录片解说词也可以从功能文体学的两大主要理论进行研究:元功能理论(metafunctions)、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
元功能理论由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组成。语域理论也与元功能理论密切相 关, 语域中语场(field)体现了概念功能, 语旨(tenor)体现了人际功能, 语式(mode)体现了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主要从及物性的六个过程对解说词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如果陈述事实,则物质过程和存在过程较多;如果表示的是“情感”、“认知”和“感觉”这类非动作过程,表明人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就是心理过程;揭示两者关系的关系过程;交流信息的言语过程;生理活动的行为过程都可以用来对解说词进行语篇分析。人际功能主要是分析运用哪种语气来更好的传情达意。最后,就语篇功能来说,一般是分析语言的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
从语域理论进行分析,语场包括解说词的主题和内容。语旨分为两个模式,即媒介模式和叙事视角。语式则侧重在特定情境下,解说词是如何融合各项要素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人文纪录片解说词语言风格
从概念功能分析,一般来说,人文类纪录片贴近人类生活,其解说词语言风格也更偏向口语化、生活化,所以物质过程相对较多,这是因为在人文类纪录片中描写人类生活交流的动作行为篇幅很大。同时,关系过程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它们详尽地描述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不同民族的意识形态。两者的结合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生动而完整的人类社会。就人际功能来看,一般陈述语气使用的最为频繁。因为在人文类纪录片中,解说词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观众传递信息。在此基础上,如果要使解说词的基调与呈现内容保持一致,在解说词创作中有时也可加入个人的主观情感来陈述。语篇功能方面,在人文类纪录片中,无标记主位的语句出现频率较高,说明在人文纪录片中,解说词通过这种方式,使观众更清晰而直接的接收信息,相反,标记主位结构则会引起误解,更不利于直观感受。在衔接手段上,人文纪录片解说词通常会利用语法衔接中的照应,词汇的重复,同义词、反义词的对比应用,以及搭配的手法丰富解说词的语言。根据纪录片的画面独特呈现手法,这些衔接手段对联结跳跃的画面,突出主题,引发观众共鸣有积极的作用。
在人文纪录片中,解说词围绕人类日常生活与人民的风俗习惯,用口语化的语言对关于人的相关内容进行评说。因此,人文纪录片的语场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叙述和描写。人文纪录片解说词的媒介模式主要是指“叙事者与观众”的结构,也就是解说者和纪录片观众。在一部纪录片中,旁白提供信息,观众接受信息,解说员和观众位处不同的地域空间,解说员在屏幕后,观众在屏幕前,解说员通过语言向观众传达画面的隐含信息或弥补画面不足。就语式而言,它关注的是场景、声音和字幕。场景是指画面背景,是解说词所描述补充的场景。声音主要是指解说词本身,也就是解说员在整个解说过程中的音色和用词。字幕指的是解说词的文本形式,一般出现在屏幕底部。一般说来,字幕都是创作为文本模式,再由口头形式进行传播解说。
四、结语
对解说词的语言风格及作用的分析可以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实现。通过研究表明,在特定语境下,参考元功能理论和语域理论创作解说词更符合观众的感知,引发观众同感。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在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词的帮助下,会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
作者简介:张艺欣,女,1991.2,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人文类纪录片;解说词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00-01
随着影视业的发展,以展现客观现实为目的的纪录片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尊重。纪录片作为“人类存在的一面镜子”,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形象表达,体现人文精神和民族理念,因此,纪录片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文纪录片可以反映人的生产、生活,人的情感、意志,也可以表达一个民族的人文价值以及实现民族意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解说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在一部纪录片的视听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说词弥补了视觉图像的缺陷,整合信息,并揭示情感,反映现实。在与视觉图像的比较中,解说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主题。此外,通过解说词,观众可以客观准确的感知视觉图像所未能呈现的信息。
一、纪录片解说词国内外研究现状
任颐(1997:34)研究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和语言特点,他强调解说词要简洁明了,做到口语化和通俗化。他认为,纪录片展现在屏幕上的文字被称为解说词。解说词在一部纪录片占主导地位,可以深化其内涵,表达作者的倾向和意图。同时,它也可以弥补时间和空间所造成的不足。另外,解说词有时也会要求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即减少解说词的呈现,甚至在一部纪录片中完全没有解说词。
根据钟大年和雷建军的定义(2002:54),解说词是一种语言上的图像,由旁白播出,这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体现,是用来介绍、解释、讨论或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
Sflvio(2011:24)指出在人文纪录片方面,是否有解说词或有多少解说词不是关键部分,关键在于解说词的质量。解说词是基于图像。没有图像解说词是没有意义的。解说词不仅说明图像,而且还连接了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同时,解说词不是简单的重复图像,而是补充、渲染和深化图像,特别是背景、情节、主题和意境。
二、功能文体学理论在解说词中的应用
功能文体学(FS)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已证明对文体分析有科学有效的理论作支撑。它为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到目前为止,对功能文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和文学方面。对纪录片解说词也可以从功能文体学的两大主要理论进行研究:元功能理论(metafunctions)、语域理论(register theory)。
元功能理论由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组成。语域理论也与元功能理论密切相 关, 语域中语场(field)体现了概念功能, 语旨(tenor)体现了人际功能, 语式(mode)体现了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主要从及物性的六个过程对解说词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如果陈述事实,则物质过程和存在过程较多;如果表示的是“情感”、“认知”和“感觉”这类非动作过程,表明人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就是心理过程;揭示两者关系的关系过程;交流信息的言语过程;生理活动的行为过程都可以用来对解说词进行语篇分析。人际功能主要是分析运用哪种语气来更好的传情达意。最后,就语篇功能来说,一般是分析语言的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
从语域理论进行分析,语场包括解说词的主题和内容。语旨分为两个模式,即媒介模式和叙事视角。语式则侧重在特定情境下,解说词是如何融合各项要素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人文纪录片解说词语言风格
从概念功能分析,一般来说,人文类纪录片贴近人类生活,其解说词语言风格也更偏向口语化、生活化,所以物质过程相对较多,这是因为在人文类纪录片中描写人类生活交流的动作行为篇幅很大。同时,关系过程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它们详尽地描述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不同民族的意识形态。两者的结合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生动而完整的人类社会。就人际功能来看,一般陈述语气使用的最为频繁。因为在人文类纪录片中,解说词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观众传递信息。在此基础上,如果要使解说词的基调与呈现内容保持一致,在解说词创作中有时也可加入个人的主观情感来陈述。语篇功能方面,在人文类纪录片中,无标记主位的语句出现频率较高,说明在人文纪录片中,解说词通过这种方式,使观众更清晰而直接的接收信息,相反,标记主位结构则会引起误解,更不利于直观感受。在衔接手段上,人文纪录片解说词通常会利用语法衔接中的照应,词汇的重复,同义词、反义词的对比应用,以及搭配的手法丰富解说词的语言。根据纪录片的画面独特呈现手法,这些衔接手段对联结跳跃的画面,突出主题,引发观众共鸣有积极的作用。
在人文纪录片中,解说词围绕人类日常生活与人民的风俗习惯,用口语化的语言对关于人的相关内容进行评说。因此,人文纪录片的语场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叙述和描写。人文纪录片解说词的媒介模式主要是指“叙事者与观众”的结构,也就是解说者和纪录片观众。在一部纪录片中,旁白提供信息,观众接受信息,解说员和观众位处不同的地域空间,解说员在屏幕后,观众在屏幕前,解说员通过语言向观众传达画面的隐含信息或弥补画面不足。就语式而言,它关注的是场景、声音和字幕。场景是指画面背景,是解说词所描述补充的场景。声音主要是指解说词本身,也就是解说员在整个解说过程中的音色和用词。字幕指的是解说词的文本形式,一般出现在屏幕底部。一般说来,字幕都是创作为文本模式,再由口头形式进行传播解说。
四、结语
对解说词的语言风格及作用的分析可以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实现。通过研究表明,在特定语境下,参考元功能理论和语域理论创作解说词更符合观众的感知,引发观众同感。优秀的人文类纪录片,在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词的帮助下,会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
作者简介:张艺欣,女,1991.2,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