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按照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本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结合“2017年版课标”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要求,如何带领高二学生跨越时代,重回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机 构】
:
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山东 威海 2645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统编版教材的编排,本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结合“2017年版课标”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要求,如何带领高二学生跨越时代,重回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其他文献
真实情境写作是革除当前中考作文和写作教学积弊的一条有效路径.近几年中考真实情境命题的实践给我们有益启示:成功有效的命题应有利于交流、引起思考,关注现实更要指向未来,给学生提供写作支架和指导.可从如下三方面改进和完善:要更加开放和合理;设计好真实写作任务;重构评分标准,促进真实情境写作.
清代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家的不幸、爱人的离去、生活的漂泊,让李清照的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声声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选择“酒”“花”“窗”三个意象作为切入口,阐其幽怀.词人在现实中似乎“一无所有”,却在回忆里确然“拥有一切”.李清照的幸与不幸,也许就在这“不确定的确定”之中.
重新回顾20世纪60年代的表达,可能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就是著名作家杨朔的散文.最近一段时间,大家用旧文新发、论坛跟帖等方式议论猜测:杨朔散文是否有重新进入中学教材的可能?rn之所以对重提杨朔散文格外关注,除了时代特征的记忆之外,另外一个背景是2017版高中新课标和新教材高调增加“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任务,2021年1月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秦牧和魏巍的作品最终又回到中学教材,这两位的作品和杨朔一样曾长时间被选入中学教材.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特殊的现象,今天的中学生基本没有读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互联网+”课程打破了教学资源滞后问题,解决了教学形式单一难题,打破了互动时空频次局限……这些优势为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针对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此,笔者尝试推进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以研学为中心的“互联网+”写作研学新形态,形成基于个性发展的“精至与共”写作研学新模式.
“五四”之后,我国学校语文教学几经变革,围绕语文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先后经历了西化、中国化、苏联化、政治化阶段,利与弊并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日益深入、明确,语文教学进入素质化、现代化教育时期.
孝,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规范的总要求.孝为人伦之本.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基础.在今天看来,对孝道作具体科学地分析,仍然有着积极的现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写的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在沙湖道遇雨这件小事.以往的教学和赏析,很多教师对本词精神内涵的理解过于肤浅,或简单地贴上坚强乐观的标签;或空洞含糊,对词人的人生志向和选择语焉不详.笔者认为,词人构思巧妙,通过选用特定的意象,实现了艺术上实与虚的互融,言简义丰.笔者试图通过对《定风波》关键语句中特定意象的深入分析,探究传统的儒道释文化对苏轼处世态度和人生选择的影响.
被金圣叹称为“天人者”的武松,其实就是一位久经磨难且成功克服重重磨难的典型.本文从家庭、情感、事业上的磨难,对武松的磨难史及其所表现出的品格进行了探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板块之间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即使是“综合性学习”,编者也注意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用好教材,议论文写作的集中教学也就不难实施.
文章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对《诗经》进行解读和教学,注重真实体验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亲身触摸到《诗经》中的草木世界并了解其意象,更重要的是三种不同场景的体验式教学,非常有助于建构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