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做好是思想品德教育实践者应该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我认为通过带着问题教学、巧妙设置问题、体验式教学、师生互动等方式,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习乐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 德育 思想品德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63-01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对于个人和国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党选拔干部的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思想品德的重视。教育系统如何通过思想品德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认真研究,积极探索。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凝”的提法。古希腊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的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的问题,愈来愈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通过体验式学习和师生互动教学的方式,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1 带着问题授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发展模式已发生根本变化,市场经济的理念深入社会每一个领域,竞争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放眼社会,商场里的商品竞争,延伸到生产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以及人才的竞争,这些竞争背后是当前社会教育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教育培养出的创新人才水平决定着社会竞争的质量、社会发展的品质和效率。新课程要求重点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理应体现这一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可能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思想品德课要一改过去传统的说教式模式,要创造“问题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主动提出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这才能培养出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意识。
2 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越来越多的实例已经证明当前灌输式的教学,效率底、质量差,让学生对教学产生了厌恶和抵触,学习成为一种被迫的事情。没有兴趣何来创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本身就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管束,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更容易使学生厌烦和抵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通过探索,我们结合教育内容设置“问题情境”,提出贴近学生生活又环环相扣的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能够突破老师设置的问题,主动提出更深入的问题,甚至有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怀疑,主动提出更合理的问题设置。通过设置问题教学,使学生对每一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都产生了好奇和期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体验发现的乐趣、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继而对继续研究问题产生极大兴趣。
3 让学生体验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提高德育实效
思想品德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培养目的不一样,思想品德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约束言行举止,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最终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准。如何达到让学生从思想品德课中认知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并进而约束自己形成自己一生行为的规范,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一直以来都是德育教学的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从“知”到“情”到“意”再到“行”的过程,如果教学过程仅仅注重“知”,那么只能让学生将思想品德停留在一个概念的层面,并不能将这些概念形成良好品质和行为,这就歪曲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目的,降低了德育实效。
思想品德教育的“知”和“行”,需要“情”和“意”的过渡支撑,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实例,或者自身根据学习内容主动体验,融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中去,通过体验“情”、领悟“意”,才能深刻把握思想品德要求,提高思想品德标准,最终践于“行”。
4 师生互动,营造平等、乐学的课堂环境
初中正是学生处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形成判断力的重要阶段,也是青春期的开始,因此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叛逆心理较强,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也需要更多的情感交流。做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把握这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真正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念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如何才能营造这种平等、乐学的教学氛围?通过实践,我认为要合理认识师生教学中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设置问题情境,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合作、探究,并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式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肯定学生的质询勇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产生师生互动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体验式学习,并营造课堂互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振多.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新课程 德育 思想品德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63-01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对于个人和国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党选拔干部的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思想品德的重视。教育系统如何通过思想品德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认真研究,积极探索。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凝”的提法。古希腊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的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的问题,愈来愈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通过体验式学习和师生互动教学的方式,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1 带着问题授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发展模式已发生根本变化,市场经济的理念深入社会每一个领域,竞争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放眼社会,商场里的商品竞争,延伸到生产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以及人才的竞争,这些竞争背后是当前社会教育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教育培养出的创新人才水平决定着社会竞争的质量、社会发展的品质和效率。新课程要求重点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理应体现这一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可能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思想品德课要一改过去传统的说教式模式,要创造“问题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主动提出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这才能培养出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意识。
2 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越来越多的实例已经证明当前灌输式的教学,效率底、质量差,让学生对教学产生了厌恶和抵触,学习成为一种被迫的事情。没有兴趣何来创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本身就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管束,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更容易使学生厌烦和抵触。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通过探索,我们结合教育内容设置“问题情境”,提出贴近学生生活又环环相扣的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能够突破老师设置的问题,主动提出更深入的问题,甚至有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怀疑,主动提出更合理的问题设置。通过设置问题教学,使学生对每一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都产生了好奇和期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体验发现的乐趣、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继而对继续研究问题产生极大兴趣。
3 让学生体验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提高德育实效
思想品德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培养目的不一样,思想品德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约束言行举止,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最终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准。如何达到让学生从思想品德课中认知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并进而约束自己形成自己一生行为的规范,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一直以来都是德育教学的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从“知”到“情”到“意”再到“行”的过程,如果教学过程仅仅注重“知”,那么只能让学生将思想品德停留在一个概念的层面,并不能将这些概念形成良好品质和行为,这就歪曲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目的,降低了德育实效。
思想品德教育的“知”和“行”,需要“情”和“意”的过渡支撑,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实例,或者自身根据学习内容主动体验,融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中去,通过体验“情”、领悟“意”,才能深刻把握思想品德要求,提高思想品德标准,最终践于“行”。
4 师生互动,营造平等、乐学的课堂环境
初中正是学生处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形成判断力的重要阶段,也是青春期的开始,因此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叛逆心理较强,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也需要更多的情感交流。做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把握这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真正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念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如何才能营造这种平等、乐学的教学氛围?通过实践,我认为要合理认识师生教学中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设置问题情境,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合作、探究,并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式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肯定学生的质询勇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产生师生互动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体验式学习,并营造课堂互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振多.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