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养猪场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相互咬尾的现象不断增加。出现猪咬尾病时,不仅使猪的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受阻,影响猪肉的品质,而且在猪群中会迅速蔓延开来,难以控制。使治疗成本增加,严重影响猪的健康,严重时还会引起猪的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养猪场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控制猪咬尾病的发生显得十分必要。
猪咬尾病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任何不适的因素均可引起猪咬尾现象的发生,轻者尾巴被咬掉半截,重者可全部被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猪咬尾病多发生于20~60 kg体重的生长猪群,在猪只采食和猪群活动期间表现明显。猪的咬尾现象,最初表现为猪吃粪便、啃咬异物、食欲下降、猪群动乱不安,继而出现相互咬斗,耳、尾部最易受到攻击,被咬猪的耳朵和尾尖出血、肿大、疼痛,甚至坏死,严重时可引起脓肿、跛行、瘫痪甚至败血症。
1、病因
1. 1 环境因素
猪有探究习性,当生活环境单调时,猪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物体如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在饲养环境较为密闭的情况下,猪易产生厌倦情绪,有时可能会引起咬尾现象,此时可通过在栏舍内悬挂旧轮胎和铁链等玩耍物转移猪的注意力。此外,猪群在活动兴奋期的相互碰撞和玩耍会导致猪群兴奋,也可以发生咬尾现象,此时有必要及时隔离个别凶残的猪及被咬伤的猪。
1. 2 环境不适
环境长期不适宜或突然变化会影响猪群采食和休息,使得猪群烦躁不安,往往诱发咬尾。畜牧场周围较大的噪音、猪舍内较强的光线会影响猪群的休息,圈舍中NH3、H2 S、CO2 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会引起猪群烦躁,也会刺激咬尾的发生。猪舍内温度变化剧烈而不能保持恒定时,会使猪产生咬尾现象。天气闷热时,如果猪不能通过打滚或其它方式来保持凉爽,猪群会出现明显的热应激,情绪烦燥不安,咬斗频繁,稍不注意还可咬死猪。同样,天气寒冷尤其是气温低于5℃,也会使猪群出现冷应激而发生咬尾现象。
1. 3 地面类型
一般来讲,采用漏粪地板比用普通水泥地面时咬尾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粪沟中的污浊气体容易上升到地面上,从而使畜舍环境恶化。已经证明,随着猪舍内漏缝地板的比例增加,咬尾行为也会增加。同时,在部分是漏缝地板的猪舍内,漏缝板条的位置也很重要,板条置于饲槽后面与只在排粪区域设置板条相比,猪只更易发生咬尾现象,这可能与社群中位置较低的猪不能在漏缝地板上成功地竞争饲槽有关。此外,在全是条缝的地板上,层次较低的猪明显地更富有攻击性,特别是在饲喂时还见到它们从后面进行攻击。
1. 4 营养因素
在舍饲条件下,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全部依靠饲料的供应。当饲料营养不平衡时,会出现异嗜癖,猪群出现应激反应而咬尾咬耳。如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饲料配合不科学;育肥前期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缺乏,铁、铜、碘、锰、锌、钙、镁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即可导致咬尾咬耳症的发生。
1. 5 管理因素
1)饥渴 饥饿猪群活动频繁,采食激烈,会造成应激而出现咬尾现象。当喂料量不足,饲喂间隔时间过长,猪会因饥饿而互咬。另外,如果料槽长度不够,喂料时群居位次低的猪竞争不到料槽位置,就会因饥饿和急躁而寻找东西来满足食欲,这时,其他猪只的尾巴往往也就成了牺牲品。在夏季,猪的饮水量会显著增加,如发生缺水,则会出现食欲减退和情绪烦躁不安的现象,往往会导致相互咬斗。因此,在夏季保证足够新鲜清洁的饮水,将有助于降低咬尾现象的发生。
2)转群 在每一次转群后,猪群都要熟悉料槽、水槽以及圈内的各种设施,并建立群居次序。这时猪群通常表现十分活跃,常常发生打斗。转群(体重悬殊过大) 、并栏过于频繁或方法不当会加剧猪的打斗,而且会引起咬尾。研究人员将76 kg左右的大约克×长白猪并栏,发现猪打斗、互咬现象十分严重,即使使用镇静剂也难以制止。此外,转群后,栏内猪只体重大小悬殊,体弱的猪常常是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伤,还会引起群咬。
2、诊断及预防措施
2. 1 满足猪的营养需要
当发现有咬尾时,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复方维生素及矿物质,喂料要定时定量,严禁饲喂霉败饲料。可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按营养需要喂给全价配合饲料,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均应足量。另外,在饲料中增加0. 1%食盐,可有效防止咬尾病的发生。
2. 2 仔猪断尾,定期驱虫
仔猪生下后应当天断尾,断尾是防止咬尾行为的有效办法,用钢丝钳子在尾下三分之一处连续钳两钳,一般在初生仔猪离尾根1. 5㎝处用钝口剪将尾巴剪掉,将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并用碘酊消毒。钳后约10 d,尾下三分之一即可脱掉。此法不出血不发炎,效果确实。据资料报导,断尾后发生咬的仅占0. 25%,而未断尾的发生率为6. 86%,相差27倍。此外,在6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驱虫,以后每隔2个月驱虫1次。
2. 3 注意饲养密度,合理组群
要将品种、体重、体质和采食量等相近似的猪同圈饲养。合理利用圈舍面积,让猪有适宜的个体生活空间,一般3~4月龄占0. 5~0. 6 m2 /头, 4~6月龄占0. 6~0. 8 m2 /头, 7~8月龄占1. 0~1. 2 m2 /头。组群按猪的来源、体重、体质和采食习惯等进行,体重相差不超过4~5 kg,架子猪不超过7~9 kg。
2. 4 保持猪舍环境卫生
环境要求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防潮、及适当的光照设施,以保证舍内环境卫生、干燥、通风。在夏季应防暑降温,保证有充足清洁的饮水,注意避免强烈光照时间过长;在冬季应防寒保暖。
2. 5 被咬的猪要及时处理
受伤部位用0. 1%高锰酸钾冲洗消毒,并涂上碘酒或氯化亚铁,防止感染化脓。对咬伤严重的猪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治疗
3. 1 对于有食粪癖的猪
可用小茴香15 g、姜粉25 g、磷酸氢钙25 g、小苏打10 g加水一次喂服,同时补充维生素B12。
3. 2 对于由于寄生虫病引发的猪
党参6 g、白术6 g、泽泻6 g、陈皮9 g、茯苓9 g、甘草9 g、焦三仙9 g、青皮9 g、白芍6 g,用水煎服。
3. 3 对于啃、咬行为较为严重的猪
可用“止啃止咬灵”和强力乳酸钙混合饲喂。
3. 4 受伤严重的猪
用青霉素80万IU ×4支、安痛定10 mL ×2支、地塞米松5 mL ×1支,混合肌肉注射。
只要我们了解猪咬尾病的病因,就可以进行诊断和防治、并加以治疗,切实保证猪的健康成长。
猪咬尾病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任何不适的因素均可引起猪咬尾现象的发生,轻者尾巴被咬掉半截,重者可全部被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猪咬尾病多发生于20~60 kg体重的生长猪群,在猪只采食和猪群活动期间表现明显。猪的咬尾现象,最初表现为猪吃粪便、啃咬异物、食欲下降、猪群动乱不安,继而出现相互咬斗,耳、尾部最易受到攻击,被咬猪的耳朵和尾尖出血、肿大、疼痛,甚至坏死,严重时可引起脓肿、跛行、瘫痪甚至败血症。
1、病因
1. 1 环境因素
猪有探究习性,当生活环境单调时,猪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物体如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在饲养环境较为密闭的情况下,猪易产生厌倦情绪,有时可能会引起咬尾现象,此时可通过在栏舍内悬挂旧轮胎和铁链等玩耍物转移猪的注意力。此外,猪群在活动兴奋期的相互碰撞和玩耍会导致猪群兴奋,也可以发生咬尾现象,此时有必要及时隔离个别凶残的猪及被咬伤的猪。
1. 2 环境不适
环境长期不适宜或突然变化会影响猪群采食和休息,使得猪群烦躁不安,往往诱发咬尾。畜牧场周围较大的噪音、猪舍内较强的光线会影响猪群的休息,圈舍中NH3、H2 S、CO2 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会引起猪群烦躁,也会刺激咬尾的发生。猪舍内温度变化剧烈而不能保持恒定时,会使猪产生咬尾现象。天气闷热时,如果猪不能通过打滚或其它方式来保持凉爽,猪群会出现明显的热应激,情绪烦燥不安,咬斗频繁,稍不注意还可咬死猪。同样,天气寒冷尤其是气温低于5℃,也会使猪群出现冷应激而发生咬尾现象。
1. 3 地面类型
一般来讲,采用漏粪地板比用普通水泥地面时咬尾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粪沟中的污浊气体容易上升到地面上,从而使畜舍环境恶化。已经证明,随着猪舍内漏缝地板的比例增加,咬尾行为也会增加。同时,在部分是漏缝地板的猪舍内,漏缝板条的位置也很重要,板条置于饲槽后面与只在排粪区域设置板条相比,猪只更易发生咬尾现象,这可能与社群中位置较低的猪不能在漏缝地板上成功地竞争饲槽有关。此外,在全是条缝的地板上,层次较低的猪明显地更富有攻击性,特别是在饲喂时还见到它们从后面进行攻击。
1. 4 营养因素
在舍饲条件下,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全部依靠饲料的供应。当饲料营养不平衡时,会出现异嗜癖,猪群出现应激反应而咬尾咬耳。如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饲料配合不科学;育肥前期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缺乏,铁、铜、碘、锰、锌、钙、镁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即可导致咬尾咬耳症的发生。
1. 5 管理因素
1)饥渴 饥饿猪群活动频繁,采食激烈,会造成应激而出现咬尾现象。当喂料量不足,饲喂间隔时间过长,猪会因饥饿而互咬。另外,如果料槽长度不够,喂料时群居位次低的猪竞争不到料槽位置,就会因饥饿和急躁而寻找东西来满足食欲,这时,其他猪只的尾巴往往也就成了牺牲品。在夏季,猪的饮水量会显著增加,如发生缺水,则会出现食欲减退和情绪烦躁不安的现象,往往会导致相互咬斗。因此,在夏季保证足够新鲜清洁的饮水,将有助于降低咬尾现象的发生。
2)转群 在每一次转群后,猪群都要熟悉料槽、水槽以及圈内的各种设施,并建立群居次序。这时猪群通常表现十分活跃,常常发生打斗。转群(体重悬殊过大) 、并栏过于频繁或方法不当会加剧猪的打斗,而且会引起咬尾。研究人员将76 kg左右的大约克×长白猪并栏,发现猪打斗、互咬现象十分严重,即使使用镇静剂也难以制止。此外,转群后,栏内猪只体重大小悬殊,体弱的猪常常是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伤,还会引起群咬。
2、诊断及预防措施
2. 1 满足猪的营养需要
当发现有咬尾时,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复方维生素及矿物质,喂料要定时定量,严禁饲喂霉败饲料。可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按营养需要喂给全价配合饲料,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均应足量。另外,在饲料中增加0. 1%食盐,可有效防止咬尾病的发生。
2. 2 仔猪断尾,定期驱虫
仔猪生下后应当天断尾,断尾是防止咬尾行为的有效办法,用钢丝钳子在尾下三分之一处连续钳两钳,一般在初生仔猪离尾根1. 5㎝处用钝口剪将尾巴剪掉,将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并用碘酊消毒。钳后约10 d,尾下三分之一即可脱掉。此法不出血不发炎,效果确实。据资料报导,断尾后发生咬的仅占0. 25%,而未断尾的发生率为6. 86%,相差27倍。此外,在6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驱虫,以后每隔2个月驱虫1次。
2. 3 注意饲养密度,合理组群
要将品种、体重、体质和采食量等相近似的猪同圈饲养。合理利用圈舍面积,让猪有适宜的个体生活空间,一般3~4月龄占0. 5~0. 6 m2 /头, 4~6月龄占0. 6~0. 8 m2 /头, 7~8月龄占1. 0~1. 2 m2 /头。组群按猪的来源、体重、体质和采食习惯等进行,体重相差不超过4~5 kg,架子猪不超过7~9 kg。
2. 4 保持猪舍环境卫生
环境要求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防潮、及适当的光照设施,以保证舍内环境卫生、干燥、通风。在夏季应防暑降温,保证有充足清洁的饮水,注意避免强烈光照时间过长;在冬季应防寒保暖。
2. 5 被咬的猪要及时处理
受伤部位用0. 1%高锰酸钾冲洗消毒,并涂上碘酒或氯化亚铁,防止感染化脓。对咬伤严重的猪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治疗
3. 1 对于有食粪癖的猪
可用小茴香15 g、姜粉25 g、磷酸氢钙25 g、小苏打10 g加水一次喂服,同时补充维生素B12。
3. 2 对于由于寄生虫病引发的猪
党参6 g、白术6 g、泽泻6 g、陈皮9 g、茯苓9 g、甘草9 g、焦三仙9 g、青皮9 g、白芍6 g,用水煎服。
3. 3 对于啃、咬行为较为严重的猪
可用“止啃止咬灵”和强力乳酸钙混合饲喂。
3. 4 受伤严重的猪
用青霉素80万IU ×4支、安痛定10 mL ×2支、地塞米松5 mL ×1支,混合肌肉注射。
只要我们了解猪咬尾病的病因,就可以进行诊断和防治、并加以治疗,切实保证猪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