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李校长走上领导岗位后,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大部分改革方案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可是当大家讨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方案”时,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争论激烈,相持不下。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把教师科研成果列为考核内容。
争论
归纳起来,反对把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内容的理由是:第一,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但中学与大学有所不同,大学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中学的双重任务是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所以中学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一些学者把以教学为中心作为中小学学校工作的规律,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从学校现有情况看,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历年高考在全市排名都是中间偏后。作为校长,当务之急应该抓教学,把教学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起到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全体教师一心一意“奔”教学目标。如果把科研与教学并列,势必分散教师精力,结果教学、科研都上不去。第三,无论是上级对学校的考核,还是学校之间的竞赛,均未规定科研内容和指标,所以学校没有必要考核教师的科研成果。对于愿意开展科研的教师,学校可以支持,对有成果的可给予必要的奖励,但不应列入考核内容。第四,从教师的工作量看,要求教师承担科研任务是不现实的。所有的教师都在超负荷工作,且不说8小时之内,8小时之外都搭进去了,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如果再加上科研任务,教师身体非被拖垮不可。第五,科研与教学毕竟不是一回事,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何况现有师资水平并不高,从事教学尚且勉强,要求搞科研无异于“拉跛驴当赛马”。科研目标达不到,教学积极性还会受影响。所以,科研成果不宜列为教学工作绩效的考核内容。
支持者则有他们的理由:第一,科研并不神秘,也绝非只有科研人员才能搞科研。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研究,总结经验,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一大批老教师可以把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教学秘诀总结出来,推广开去,如果让别人来研究,未免有隔靴搔痒之感。第二,科研能促进教学改革,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把科研和教学、管理密切结合,是学校摆脱困境,求生存、求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之举。我们常说学校改革要不等不靠,但如果不抓科研,就会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走不该走的弯路。第三,可以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规定科研任务的确会给教师带来压力,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可以促使教师看书学习,研究理论,留心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又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所以科研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第四,许多教师的确是超负荷工作,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超负荷劳动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水平低,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能用“拼时间”这种笨方法。如果向课内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也会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科研上去了,又可以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第五,大批教师不是没有科研能力,而是没有条件发挥出来。适当规定科研任务,并创造一定的条件,不少教师就会成为学校科研骨干。只要管理得当,这对学校、教师都有利无弊。不可否认,有的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但不能因此而取消科研成果的考核,这与不因少数教师教学能力差而取消教学成绩考核是同样的道理。
讨论
因为双方观点对立,李校长组织教师进行了几次大讨论都无法使意见统一起来。有人向李校长建议,既然有近半数人反对这一方案,就应暂缓施行,强制推行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有人则认为近半数人支持这一方案,说明它是有群众基础的,要改革就不能迁就落后。也有人说,现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有决策权,一份考核方案如此一再讨论,已经很民主的了,究竟是暂缓施行、立即执行,还是重新修订,由校长说了算。
认识
从案例中的两种观点看,赞成意见更符合当今的需要。因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新时期教育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要求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正如赞成意见所说的:科研能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把科研和教学、管理密切结合,是学校摆脱困境,求生存、求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之举。况且,科研的确并不神秘,作为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就是很好的科研方式。特别是一大批老教师可以把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教育教学秘诀总结出来,推广开去,也非常必要。
目前,许多教师的确是超负荷工作。虽然造成工作超负荷的原因很多,但是,教师水平低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有些教师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好采用“拼时间”这种笨方法,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如何向课内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高效,也正是当今教育改革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大批教师不是没有科研能力,而是没有合适的科研环境与条件,没有掌握科研的方法。如果适当规定科研任务,并创造一定的条件,培养一些科研骨干起带头作用,再引导大家从最简单的经验陈述做起,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探讨科研问题。一旦上手,教学和科研不仅能紧紧结合在一起,而且出成果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对学校对教师都有利无弊。
不可否认,有的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但是规定适当的科研任务可以给教师带来压力,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克服惰性。这样可以促使教师读书学习,研究理论,留心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又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改革要有群众基础,要有步骤地逐步推开。既然赞成和反对的人各占一半,考核时更多的应先使用奖励性措施而非惩罚性措施,对于愿意开展科研的教师,学校应给予较大的支持,对有成果的可给予必要的奖励。同时,加大支持和奖励的宣传力度,由此吸引并带动更多的人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当更多的人看到搞教研的甜头后,再增加一些硬性的、惩罚性的考核指标也许效果会更好。也就是说,考核方案可以实行,只是具体的条款还应作仔细推敲。
李校长走上领导岗位后,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大部分改革方案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可是当大家讨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方案”时,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争论激烈,相持不下。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把教师科研成果列为考核内容。
争论
归纳起来,反对把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内容的理由是:第一,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但中学与大学有所不同,大学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中学的双重任务是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所以中学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一些学者把以教学为中心作为中小学学校工作的规律,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从学校现有情况看,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历年高考在全市排名都是中间偏后。作为校长,当务之急应该抓教学,把教学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起到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全体教师一心一意“奔”教学目标。如果把科研与教学并列,势必分散教师精力,结果教学、科研都上不去。第三,无论是上级对学校的考核,还是学校之间的竞赛,均未规定科研内容和指标,所以学校没有必要考核教师的科研成果。对于愿意开展科研的教师,学校可以支持,对有成果的可给予必要的奖励,但不应列入考核内容。第四,从教师的工作量看,要求教师承担科研任务是不现实的。所有的教师都在超负荷工作,且不说8小时之内,8小时之外都搭进去了,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如果再加上科研任务,教师身体非被拖垮不可。第五,科研与教学毕竟不是一回事,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何况现有师资水平并不高,从事教学尚且勉强,要求搞科研无异于“拉跛驴当赛马”。科研目标达不到,教学积极性还会受影响。所以,科研成果不宜列为教学工作绩效的考核内容。
支持者则有他们的理由:第一,科研并不神秘,也绝非只有科研人员才能搞科研。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开展研究,总结经验,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一大批老教师可以把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教学秘诀总结出来,推广开去,如果让别人来研究,未免有隔靴搔痒之感。第二,科研能促进教学改革,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把科研和教学、管理密切结合,是学校摆脱困境,求生存、求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之举。我们常说学校改革要不等不靠,但如果不抓科研,就会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走不该走的弯路。第三,可以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规定科研任务的确会给教师带来压力,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可以促使教师看书学习,研究理论,留心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又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所以科研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第四,许多教师的确是超负荷工作,但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造成超负荷劳动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水平低,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能用“拼时间”这种笨方法。如果向课内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也会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科研上去了,又可以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第五,大批教师不是没有科研能力,而是没有条件发挥出来。适当规定科研任务,并创造一定的条件,不少教师就会成为学校科研骨干。只要管理得当,这对学校、教师都有利无弊。不可否认,有的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但不能因此而取消科研成果的考核,这与不因少数教师教学能力差而取消教学成绩考核是同样的道理。
讨论
因为双方观点对立,李校长组织教师进行了几次大讨论都无法使意见统一起来。有人向李校长建议,既然有近半数人反对这一方案,就应暂缓施行,强制推行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有人则认为近半数人支持这一方案,说明它是有群众基础的,要改革就不能迁就落后。也有人说,现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有决策权,一份考核方案如此一再讨论,已经很民主的了,究竟是暂缓施行、立即执行,还是重新修订,由校长说了算。
认识
从案例中的两种观点看,赞成意见更符合当今的需要。因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新时期教育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要求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正如赞成意见所说的:科研能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把科研和教学、管理密切结合,是学校摆脱困境,求生存、求发展、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之举。况且,科研的确并不神秘,作为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研究,总结经验,就是很好的科研方式。特别是一大批老教师可以把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教育教学秘诀总结出来,推广开去,也非常必要。
目前,许多教师的确是超负荷工作。虽然造成工作超负荷的原因很多,但是,教师水平低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有些教师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只好采用“拼时间”这种笨方法,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如何向课内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高效,也正是当今教育改革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大批教师不是没有科研能力,而是没有合适的科研环境与条件,没有掌握科研的方法。如果适当规定科研任务,并创造一定的条件,培养一些科研骨干起带头作用,再引导大家从最简单的经验陈述做起,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探讨科研问题。一旦上手,教学和科研不仅能紧紧结合在一起,而且出成果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对学校对教师都有利无弊。
不可否认,有的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但是规定适当的科研任务可以给教师带来压力,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克服惰性。这样可以促使教师读书学习,研究理论,留心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主动进行探索。研究成果又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改革要有群众基础,要有步骤地逐步推开。既然赞成和反对的人各占一半,考核时更多的应先使用奖励性措施而非惩罚性措施,对于愿意开展科研的教师,学校应给予较大的支持,对有成果的可给予必要的奖励。同时,加大支持和奖励的宣传力度,由此吸引并带动更多的人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当更多的人看到搞教研的甜头后,再增加一些硬性的、惩罚性的考核指标也许效果会更好。也就是说,考核方案可以实行,只是具体的条款还应作仔细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