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砺儒先生是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校长。钱老晚年曾经列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学校长,教育家林砺儒是其中之一。林砺儒在北师大附中做校长期间培养的人才五花八门,与钱学森前后同期学子,还有张岱年、于光远和十几位院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上中学时候,校长林砺儒把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看得非常重要。所以,钱老后来回忆,当时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几乎没有人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但这80分是真正学来的扎扎实实的知识。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这样的成绩。”
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样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友于光远也曾这样强调,我考试不要求高分,80分我就很满足了,考60分比较容易,在60分的基础上努力一把可以考到70分,再努力一把可以考80分,80分再努一把力也许只能考到八十一二分,越往上越难,所以,我就不要考高分,太浪费时间了。到了80分我就去学新的东西。
听了这两位名人的肺腑之音,金玉良言,我们有何感触呢?伴随着2009年终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对我国当今教育振聋发聩的质疑,引发了千百万人的深思。
在林砺儒先生的理论中,中小学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准备,而是建立“全人格”,为将来个性发展打基础。一个中小学生培养文学素养也不是为了当名作家或将来卖文讨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也不是为了只当科学家,艺术家也一样,都是基础性的,为了激发他的人格活力。只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才能让孩子不会成为有学历没学问,有教育没教养的人。可惜这些年来,一些学校背离了教育的本意。大学大搞科学至上主义,中小学则大搞分数第一。我们重视人才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人格的陶冶。我们常常为没有能培养出诺贝尔获奖得者而深感遗憾,但却从来未为青年一代价值取向的扭曲而感到恐慌和担忧。看一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吧,泱泱大国960多万平方公里,两亿多中小学生,在一个学制,一个课程,一种评价模式,一个高考制度下起步迈进。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我们实际采取的措施虽不能说是南辕北辙,但起码也是相去甚远。用一刀切的思维方式办学,以相同的育人模式管理学校,教育永远难以面对钱学森之问。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的根本任务,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要积极引导校长和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行“启发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造就一批树立终身办学志向的杰出的教育家。
一些学校为什么两眼仅仅盯着学生的分数?有一些地区为什么竟然以政府红头文件的方式,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们、学校可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可以暂时放弃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有些家长只盯着自己孩子的分数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却不能因为这个而忘记了自己更加崇高的使命,培养合格的公民,成就社会的栋梁是学校在塑造者一个民族的未来。教育承载着太多的使命。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题词:“不要考一百分”。当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家长更不理解。上学就是为了学习,不考一百分怎么能说明成绩优异?然而陈省身先生却认为:“考个七十分就可以了。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功课上,就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
很多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教育要讲科学,培养孩子也要讲科学。科学的分配时间,科学的使用体力,科学的储存能量,科学的开发智力。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得以生存的前提。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促进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要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形成健全的个性,提高基本素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个性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创新课堂教学,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声疾呼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多元化发展,让素质教育从理念走向行动!
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同样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友于光远也曾这样强调,我考试不要求高分,80分我就很满足了,考60分比较容易,在60分的基础上努力一把可以考到70分,再努力一把可以考80分,80分再努一把力也许只能考到八十一二分,越往上越难,所以,我就不要考高分,太浪费时间了。到了80分我就去学新的东西。
听了这两位名人的肺腑之音,金玉良言,我们有何感触呢?伴随着2009年终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对我国当今教育振聋发聩的质疑,引发了千百万人的深思。
在林砺儒先生的理论中,中小学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准备,而是建立“全人格”,为将来个性发展打基础。一个中小学生培养文学素养也不是为了当名作家或将来卖文讨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也不是为了只当科学家,艺术家也一样,都是基础性的,为了激发他的人格活力。只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才能让孩子不会成为有学历没学问,有教育没教养的人。可惜这些年来,一些学校背离了教育的本意。大学大搞科学至上主义,中小学则大搞分数第一。我们重视人才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人格的陶冶。我们常常为没有能培养出诺贝尔获奖得者而深感遗憾,但却从来未为青年一代价值取向的扭曲而感到恐慌和担忧。看一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吧,泱泱大国960多万平方公里,两亿多中小学生,在一个学制,一个课程,一种评价模式,一个高考制度下起步迈进。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我们实际采取的措施虽不能说是南辕北辙,但起码也是相去甚远。用一刀切的思维方式办学,以相同的育人模式管理学校,教育永远难以面对钱学森之问。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的根本任务,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要积极引导校长和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行“启发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造就一批树立终身办学志向的杰出的教育家。
一些学校为什么两眼仅仅盯着学生的分数?有一些地区为什么竟然以政府红头文件的方式,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们、学校可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可以暂时放弃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有些家长只盯着自己孩子的分数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做教育工作的却不能因为这个而忘记了自己更加崇高的使命,培养合格的公民,成就社会的栋梁是学校在塑造者一个民族的未来。教育承载着太多的使命。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题词:“不要考一百分”。当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家长更不理解。上学就是为了学习,不考一百分怎么能说明成绩优异?然而陈省身先生却认为:“考个七十分就可以了。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功课上,就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
很多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教育要讲科学,培养孩子也要讲科学。科学的分配时间,科学的使用体力,科学的储存能量,科学的开发智力。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教育得以生存的前提。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促进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要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形成健全的个性,提高基本素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个性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创新课堂教学,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声疾呼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多元化发展,让素质教育从理念走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