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夸大了评价的鉴定功能,忽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襄州四中依据生态教育理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了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生态课堂评价体系。
一、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生态课堂评价体系中,学校实施“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系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还有家长、调研人员等。在生态课堂各学科的评价中,学校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和对象,灵活选择评价主体,运用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师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1.课前师生准备评价
课前的准备评价分为四部分:一评学生意愿,主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具备进一步学习的意愿;二评教师意愿,主要看教师是否了解学情,能否进行精准的教学设计;三评环境创设,主要看师生关系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教学资源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四评课堂组织,看教师是否注重学生的合理分组和互助学习。
2.课中教学保证评价
在课堂环境评价上,首先,要看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是否得到保证,学生是否具备了合作、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其次,要评价教师能力,看教师是否开发与整合了学习资源,是否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指导;最后,评价课堂组织的保障,看教师是否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完备的教学小组合作机制。
课堂评价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教师是否具有生态思维,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运用整体思维对待教学设计,是否对教学进行了启、导、讲、评一体化的考虑;其次,要看教师是否运用“共生”思维看待师生关系(师生不是彼此割裂或对立的存在,而是在课堂的场域中共生共长);再次,要看教师是否运用开放思维营造学习环境(师生心灵要向彼此敞开);最后,要看教师是否运用和谐的思维促进学生成长。
3.过程监控评价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评价的目的之一,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师的,也可以是学生的。生态化评价体系集中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和反馈信息,促进生态化课堂教学和谐发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过程监控评价是在课中实施的,所以,生态课堂主要围绕激学、探学、悟学、用学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全程评價,既评教师,也评学生。其中“激学”重在评价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力;“探学”主要评价学生合作、探究的质量,评价教师是否进行个性化教学;“悟学”主要评价师生双方的思考质量;“用学”主要看学生能否顺利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二、立体化的评价内容
教师在生态课堂理念下的课堂评价中,应正视学生的潜能,建立“全程分层多维”的立体化评价标准,推动学生的生命成长。“全程”是关注成长过程,“分层”是指纵向的程度;“多维”是指横向的指标。“全程分层多维”是评价标准多元化的具体表现。
1.根据学科特点,多维评价课堂
在生态课堂中,学科界限是明显的,因此,课堂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科实际。比如:语文阅读教学既要体现知识性,又要体现人文性,还要体现情感性,课堂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主,通过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文知识,进而提升人文素养。数学学科侧重于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应以概念、定理的论证、探究和训练为主,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
各学科课堂评价需师生共同参与。有的项目以教师为主,有的以学生为主。教师要重视个体差异,做出相应的多元评估,允许学生以各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展示所长,还要强调学习、成长过程,关注个体成长历程。
2.师生成长的多维评价
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学效果是师生成长评价的三个维度。具体来说,学生成长评价主要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发展评价主要看教师是否体验到职业幸福,是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准确找到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既评价改进建议是否有效,又要看教学策略、方法是否值得推广。
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学校也非常关注教师的成长过程,如采取动态评价和实时反馈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把评价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控制教学过程,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成长。
三、“PDCA”过程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优化阶段,即“PDCA”。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
1.课前的计划与预设(P)
课前,教师要分析学情,确立目标,制订方案,优选策略,同时将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前置,让学生先行自习,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反馈评价。课中,教师要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教师能“教什么”转变为学生能“学到什么”。教师应在课堂上检测目标的达成度,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方案,这样可以避免评价缺失或评价的随意性。
2.课中的执行与检查(D和C)
授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应始终聚焦“目标”,用积分卡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态课堂重点发挥提问作用,提问主要有两个功能:探究和评价。探究主要是为了引起思考;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可以嵌入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思维水平、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判定。
此外,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内容自主小结。学生通过自主小结实现自我评价。教师通过自主小结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对知识进行适度拓展、延伸和迁移。
3.课后的诊断与改进(A)
课后的诊断与改进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不足进行纠偏,增强教学自信,形成教学智慧,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转入下一个“PDCA”环节。
学校要求每节课后,授课教师要全面分析学习目标达成状况。有了课前、课中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反思就有据可依了。教师可对照各环节中实际状态与预期状态的相符程度,总结目标达成的情况:如果符合预期,说明教师对学情把握准确,教学设计合理,教师可以总结、固化成功的做法;如果目标达成存在问题,则需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在后续教学中加以改进,持续优化。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第四中学)
一、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在生态课堂评价体系中,学校实施“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系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还有家长、调研人员等。在生态课堂各学科的评价中,学校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和对象,灵活选择评价主体,运用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师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1.课前师生准备评价
课前的准备评价分为四部分:一评学生意愿,主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具备进一步学习的意愿;二评教师意愿,主要看教师是否了解学情,能否进行精准的教学设计;三评环境创设,主要看师生关系是否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教学资源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四评课堂组织,看教师是否注重学生的合理分组和互助学习。
2.课中教学保证评价
在课堂环境评价上,首先,要看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是否得到保证,学生是否具备了合作、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其次,要评价教师能力,看教师是否开发与整合了学习资源,是否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指导;最后,评价课堂组织的保障,看教师是否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完备的教学小组合作机制。
课堂评价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教师是否具有生态思维,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运用整体思维对待教学设计,是否对教学进行了启、导、讲、评一体化的考虑;其次,要看教师是否运用“共生”思维看待师生关系(师生不是彼此割裂或对立的存在,而是在课堂的场域中共生共长);再次,要看教师是否运用开放思维营造学习环境(师生心灵要向彼此敞开);最后,要看教师是否运用和谐的思维促进学生成长。
3.过程监控评价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评价的目的之一,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师的,也可以是学生的。生态化评价体系集中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和反馈信息,促进生态化课堂教学和谐发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过程监控评价是在课中实施的,所以,生态课堂主要围绕激学、探学、悟学、用学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全程评價,既评教师,也评学生。其中“激学”重在评价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力;“探学”主要评价学生合作、探究的质量,评价教师是否进行个性化教学;“悟学”主要评价师生双方的思考质量;“用学”主要看学生能否顺利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二、立体化的评价内容
教师在生态课堂理念下的课堂评价中,应正视学生的潜能,建立“全程分层多维”的立体化评价标准,推动学生的生命成长。“全程”是关注成长过程,“分层”是指纵向的程度;“多维”是指横向的指标。“全程分层多维”是评价标准多元化的具体表现。
1.根据学科特点,多维评价课堂
在生态课堂中,学科界限是明显的,因此,课堂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科实际。比如:语文阅读教学既要体现知识性,又要体现人文性,还要体现情感性,课堂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主,通过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文知识,进而提升人文素养。数学学科侧重于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应以概念、定理的论证、探究和训练为主,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
各学科课堂评价需师生共同参与。有的项目以教师为主,有的以学生为主。教师要重视个体差异,做出相应的多元评估,允许学生以各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展示所长,还要强调学习、成长过程,关注个体成长历程。
2.师生成长的多维评价
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学效果是师生成长评价的三个维度。具体来说,学生成长评价主要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发展评价主要看教师是否体验到职业幸福,是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准确找到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既评价改进建议是否有效,又要看教学策略、方法是否值得推广。
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学校也非常关注教师的成长过程,如采取动态评价和实时反馈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把评价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控制教学过程,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成长。
三、“PDCA”过程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调整阶段、优化阶段,即“PDCA”。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
1.课前的计划与预设(P)
课前,教师要分析学情,确立目标,制订方案,优选策略,同时将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前置,让学生先行自习,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反馈评价。课中,教师要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教师能“教什么”转变为学生能“学到什么”。教师应在课堂上检测目标的达成度,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方案,这样可以避免评价缺失或评价的随意性。
2.课中的执行与检查(D和C)
授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应始终聚焦“目标”,用积分卡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态课堂重点发挥提问作用,提问主要有两个功能:探究和评价。探究主要是为了引起思考;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可以嵌入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思维水平、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判定。
此外,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内容自主小结。学生通过自主小结实现自我评价。教师通过自主小结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对知识进行适度拓展、延伸和迁移。
3.课后的诊断与改进(A)
课后的诊断与改进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要总结教学经验,对教学不足进行纠偏,增强教学自信,形成教学智慧,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转入下一个“PDCA”环节。
学校要求每节课后,授课教师要全面分析学习目标达成状况。有了课前、课中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反思就有据可依了。教师可对照各环节中实际状态与预期状态的相符程度,总结目标达成的情况:如果符合预期,说明教师对学情把握准确,教学设计合理,教师可以总结、固化成功的做法;如果目标达成存在问题,则需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在后续教学中加以改进,持续优化。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