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中期,沿海一带的兵工厂及一些重型企业,陆续迁移到了深山里,藏身于崇山峻岭之中,开启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壮丽征程。
白虎山藏身于鄂西南武陵山余脉,20世纪60年代中期,沿海一带的兵工厂及一些重型企业,陆续迁移到了内地相对闭塞的深山里,开启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壮丽征程。在这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中,刘家场有幸成为“战略大后方”。据说当军用专机飞越刘家场上空时,林彪突然看见下面逶迤的群山之中有一只巨大的老虎昂首欲跃,不由得精神一振,当即用红铅笔在军用地图上将白虎山画了个一个大圆圈,将冯家窑、卸甲坪、曲尺河、桃树等公社一并圈入,刘家场因此成了个大区。
“好人好马上三线”
一声令下,群山沸腾。由解放军总后中南物资管理局抽调的领导干部,在县畜牧场杨家台设立“2358工程基建指挥部”,部分机关工作人员都散居在附近的老乡们家中。从全国各地工厂抽调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以及征集来的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工人有万余人,分布在刘家场、卸甲坪、曲尺河等地。第一座实验炼钢炉唯一的一次出炉就在卸甲坪。虽然出炉的“钢铁”让人啼笑皆非,但毕竟不失为一种象征性的成果,给山里人带来了梦幻般的希冀,而成为鄂西南一颗耀眼的明珠。
随着建设大军铺天盖地的进驻,山里人从未见过的军用重型车輛在新建碎石的公路上往来穿梭,扬起阵阵灰尘。深山坳里的厂房、烟筒、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为兵工厂服务的煤矿、发电厂、水泥厂、钢铁厂、铁路等相继而生。削山造坪(铲除刘家场与官渡坪之间的大坳山坡)、长江引水(枝城至刘家场铺设直径数米的输水管)、铁路扩建(松宜铁路延伸至湖南石门县)等配套工程开始勘测、论证、立项。“湖北省松宜市筹建工作组”在老街挂牌进驻,饱经沧桑的青石板上第一次出现了共和国和人民军队高官的身影。代号“2358”等几个兵工厂相继迁入白虎山麓,刘家场因此成为松滋县历史上的第一个工业重镇。
兵工厂建设之初,刘家场被命名为“长江工区”,只有“代号982”的矿机厂和“代号949”的农机厂,“代号2639”的工具厂是在数年之后才组建的。3家兵工厂都由湖北省国防工办管辖,隶属于五机部。
矿机厂的全称是湖北清江矿山机械厂,始建于1964年。以武汉动力机械厂为骨干,从全国各地兵工厂抽调大批干部工人,南下老干部胡家起、严行金等人剑指荒山,成建制迁移到刘家场。在那个雷厉风行的年代里,短短一年时间的基础建设,矿机厂就宣告正式投产,拥有正式职工近2000人。工厂按生产、检验等工序分为8个车间,其中,六车间为总装车间。“文革”期间全厂实行军事化管理,建制为团,车间称连,车间主任也称连长。唯有工具车间由于人员过多,被称为营。
矿机厂的主导产品,就是“五六式”7.62毫米的半自动步枪。该枪性能在当时还算先进,点射、连发均可,枪身带有三棱刺刀,轻巧便携,曾是我国援助越南、柬埔寨等“第三世界国家”开展“解放斗争”的常规兵器。
时光进入1972年,根据湖北军工企业发展的需要,省国防工办决定在矿机厂工具营的基础上升格组建国营江南工具厂,主要生产特种刀具、量具等军用工具。
农机厂的全称为荆江农业机械厂,主要配套生产军用子弹。厂址在刘家湾里的马家冲,与矿机厂、工具厂互呈犄角之势。时间不长,2358建设工程全面停工,建制撤销,人员一分为四:军队抽调的人员悉数回归老部队,知青和军转人员或分到湖南2348兵工厂,或分到湖北蒲圻纺织总厂,或分到湖北省冶金局下属企业和矿山。一夜之间,建设大军销声匿迹,工地变为废墟,刘家场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2358昙花一现,让小镇的狂欢和期盼一落干丈,却把延续的神秘留给了白虎山麓的“代号982”的兵工厂。
白虎山与相邻的山梁一直蜿蜒向南,于刘家场西边进入月峰山的拐弯处,另一代号2639的兵工厂就在此处的长岭岗。月峰山高耸云端,犹如龙首回望,与白虎山遥相呼应,并不像其他高山一样峻险陡峭,乍看上去只是由几个起伏的山峦组成的一个如虎俯卧的大山丘,在巍巍群山的掩护下尤为隐蔽,若不是空中鸟瞰很难发现。两山虽似龙吟虎啸,却无龙争虎斗之势,反倒显得祥和交融。谷坪名叫官渡坪,星罗棋布的一幢幢厂房就是国营982厂的主厂区。20多年间,数以千计军工人在此演绎了许多难忘的故事。
白虎山山名显威赫
白虎山山名威赫,却不妨碍它成为一座植被茂密的美丽山峦。传闻远古之时,这里山隐闭塞,荒无人烟,是因为洛河洪水肆虐,把一个好端端的谷坪变成一片荒凉的沼泽洼地。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从何处来,谷坪里出现一个老人,骑白鬃烈马,蓄白须过膝,身后还有一只白老虎和几只白山羊。老人飘然登山环顾,手捋银须,点头称奇,随即唤虎、马、羊于身前,说道:“此地灵气逼人,乃人间罕见宝地。虽无平原之阔,却有谷地之坪,山有虎威,脉有龙像,千年之后必有一番作为,尔等身化在此守护,见证未来。”
白虎为尊,于群山腹地自然化作一座虎形山峦,环顾镇守四方;白鬃烈马变身成一条山路,顺白虎山脚下向北蜿蜒深入,便有了现在的马匹湾;而那三只山羊则便成了三口碧水映山的大堰塘,分布在山湾里,以供后世之人衍生之用。三堰坪实为山羊坪的讹传,这当然是白虎山有了人间烟火之后的事情。3家兵工厂应运而生,恰是验证千年预言中的三兽领命。虎形山峦处就是982兵工厂的所在地。由于矿产资源、淡水资源都较丰富,兼得崇山峻岭等天然屏障,还有949、2639两个兵工厂分置于山坳的东、西两侧。
山坳里再次响起军号声是在1972年的某个早上。嘹亮而悠扬的军号声就是复工的指令,藏于山洞的校枪声震耳欲聋。出厂的枪支必须经过射击检验,每支枪点射、连发消耗的子弹多达数十发或上百发。厂区内常年枪声四起,有时还伴有气势磅礴的军乐演奏。
“一号哨所”有人站岗。这是一道神奇的风景线,更是一道威严的警戒线,任何进出的人都要经过哨兵们的冷眼扫描。特别是该厂在“文革”期间实行军管,驻军代表在粉碎了一起“造反派”入库抢枪事件后,变得更加铁面无情,哨所变成外人难以接近的壁垒。 军工企业本身就给人以诸多的神秘感,守备森严的岗哨和进出入的“特别通行证”更让一般人望而生畏。矿机厂建在白虎山的山坳里,只有一条独路进出,把守厂区的“一号哨所”就设在山谷隘口,哨兵们荷枪实弹。每当军号声响起,便有排列整齐的工人队伍穿着蓝色工装一队队从哨所旁出进,那气势足以让人怯而却步。
兵工厂所生产的枪支、弹药和刀具都是由原武汉军区用军车武装押运的,提运手续十分繁琐而严谨。无论你有多大的来头,军车到达“一号哨所”前也得按规矩停下,改由厂内专职司机和军方押运负责人开进去。在同样戒备森严的兵器库里履行严格手续后,清点装车,再由厂内司机开出“一号哨所”,然后交由军方押运离去。
山沟里的繁华都市
矿机厂建成以后,随着近2000名军工人到来的是随迁家属。他们拖家带口,比正式工人数量要多出好几倍。主要生活区修建在官渡坪,清一色的平房连成一片又一片,青砖灰瓦,粉浆勾缝,远远看去甚为壮观,有家庭的职工都居住在这片建筑群里。随着规模逐步扩大,子弟学校、机关招待所、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医院、饮食服务部也次第跟进,一切人居环境所应有的配套设施相继涌现。官渡坪逐步形成了街市,让远离故土的军工人找到了幸福家园的感觉。
军工家属们在这里相夫教子,把淳朴而传统的人伦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们还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厂党委统一领导下,以家属委员会为单位成立了“五七连”,办起了五七粮站、五七商店、五七服务站。有的家属还远赴矿机厂在江陵丫角、松滋万家开辟的五七农场,种田养猪,为军工人的生活改善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奋斗之余,那些来自上海、重庆、武汉等大城市的女同胞,也毫不吝啬地把前卫与时尚带到了刘家场。飘逸的连衣裙、紧腰的短套装、锃亮的高跟鞋、波浪式的烫发、还有那满口的普通话以及让人敬畏的汉腔,这些都冲击和影响着刘家场的文化氛围,让古老的小镇悄然发生著变化。
像那个时代所有大型厂矿一样,矿机厂也有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一批能歌善舞的演员。除了在本地排演的现代革命样板戏,他们还常常应邀到枝江、宜都、潜江等地演出《红灯记》《沙家浜》等,与正规的剧团相比毫不逊色。
每家兵工厂都有一支精悍勇猛的篮球队,清一色的年轻人,球技冠盖松宜地区。由于刘家场的工矿企业多,大多都有自己的职工篮球队,他们便在工余与河田坪电厂、荆州汽运五车队、松宜矿务局、刘家场镇财贸联队经常在一起举办篮球赛,这成为了当地人的娱乐大餐。
军工企业卧虎藏龙,工作中的佼佼者比比皆是,口惹悬河的辩论家、泼墨挥毫的书画家、棋艺高超的博弈者、塑造神奇的艺术家也是灿若繁星。但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纪律和特殊的本色,职工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厂花”难求,让年轻的小伙们望“月”兴叹,导致谈婚论嫁成了他们面临的不可回避的议题。小镇上的“灰姑娘”成了男人眼中的“金凤凰”,供销社、百货商店、副食商店、饮食店、粮管所的女职工是年轻军工人求偶的首选,眼高的姑娘毫不顾及本单位青年男同事的感受,都把“绣球”抛给了这批胜出的求爱者,导致数十年后,“军工大迁移”队伍中多了一些特有的松滋山里口音的“随军家属”。
二次创业出大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国防工业体制,对军工企业提出了军企转民、军民结合要求,白虎山麓的3家兵工厂便参照重庆“雅马哈”制作工艺,联手试制轻便摩托车,并获得成功。1981年省国防工办行文,3家试制单位联合组建湖北轻便摩托车总厂,总厂机关随之挂牌在矿机厂老招待所。
总厂先后生产了2000多辆轻便摩托车,远销全国各地。当时全国生产摩托车的厂家只有21家,湖北轻便摩托车总厂榜上有名。这些傲人的成绩让白虎山下的军工人感到振奋和自豪。然而,由于军工企业在转型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白虎山下的“一号哨所”也挡不住人心的流失,不久便陷入困境,只得将生产项目易主给潜江摩托车厂。
此时,军品生产任务甚少,民用品生产项目却非传统计划渠道所能给予,必须融入商品经济时代的产销链中去竞争。4000多名职工、家属需要生存,这不仅只是物资上的供给,从某种程度来说,更多的是精神的寄托和难以割舍的军工情结。新一代的厂领导绞尽脑汁,四处奔波,靠着替“066海军基地”、中国二汽等单位“打短工”,艰难地维护着国营兵工厂的形象。
好不容易盼到了1985年金秋,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明确矿机厂、农机厂和工具厂下放沙市市,山镇里的3家兵工厂便开始了长达4年的大转移。他们一路北上,跨过长江,浩浩荡荡地涌入“百年商埠”,踏上了建设“活力新城”的新征途。
枪挑冷月的军工人走了,四季常青的白虎山重新恢复了平静,他们留下的故事化作都市少女迷人的笑靥。弹指间20多年过去,一些红叶、黄花和不知名的灌木丛,把白虎山兵工厂的传奇装扮得更加色彩斑斓。
“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壮丽征程。
白虎山藏身于鄂西南武陵山余脉,20世纪60年代中期,沿海一带的兵工厂及一些重型企业,陆续迁移到了内地相对闭塞的深山里,开启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壮丽征程。在这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中,刘家场有幸成为“战略大后方”。据说当军用专机飞越刘家场上空时,林彪突然看见下面逶迤的群山之中有一只巨大的老虎昂首欲跃,不由得精神一振,当即用红铅笔在军用地图上将白虎山画了个一个大圆圈,将冯家窑、卸甲坪、曲尺河、桃树等公社一并圈入,刘家场因此成了个大区。
“好人好马上三线”
一声令下,群山沸腾。由解放军总后中南物资管理局抽调的领导干部,在县畜牧场杨家台设立“2358工程基建指挥部”,部分机关工作人员都散居在附近的老乡们家中。从全国各地工厂抽调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以及征集来的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工人有万余人,分布在刘家场、卸甲坪、曲尺河等地。第一座实验炼钢炉唯一的一次出炉就在卸甲坪。虽然出炉的“钢铁”让人啼笑皆非,但毕竟不失为一种象征性的成果,给山里人带来了梦幻般的希冀,而成为鄂西南一颗耀眼的明珠。
随着建设大军铺天盖地的进驻,山里人从未见过的军用重型车輛在新建碎石的公路上往来穿梭,扬起阵阵灰尘。深山坳里的厂房、烟筒、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为兵工厂服务的煤矿、发电厂、水泥厂、钢铁厂、铁路等相继而生。削山造坪(铲除刘家场与官渡坪之间的大坳山坡)、长江引水(枝城至刘家场铺设直径数米的输水管)、铁路扩建(松宜铁路延伸至湖南石门县)等配套工程开始勘测、论证、立项。“湖北省松宜市筹建工作组”在老街挂牌进驻,饱经沧桑的青石板上第一次出现了共和国和人民军队高官的身影。代号“2358”等几个兵工厂相继迁入白虎山麓,刘家场因此成为松滋县历史上的第一个工业重镇。
兵工厂建设之初,刘家场被命名为“长江工区”,只有“代号982”的矿机厂和“代号949”的农机厂,“代号2639”的工具厂是在数年之后才组建的。3家兵工厂都由湖北省国防工办管辖,隶属于五机部。
矿机厂的全称是湖北清江矿山机械厂,始建于1964年。以武汉动力机械厂为骨干,从全国各地兵工厂抽调大批干部工人,南下老干部胡家起、严行金等人剑指荒山,成建制迁移到刘家场。在那个雷厉风行的年代里,短短一年时间的基础建设,矿机厂就宣告正式投产,拥有正式职工近2000人。工厂按生产、检验等工序分为8个车间,其中,六车间为总装车间。“文革”期间全厂实行军事化管理,建制为团,车间称连,车间主任也称连长。唯有工具车间由于人员过多,被称为营。
矿机厂的主导产品,就是“五六式”7.62毫米的半自动步枪。该枪性能在当时还算先进,点射、连发均可,枪身带有三棱刺刀,轻巧便携,曾是我国援助越南、柬埔寨等“第三世界国家”开展“解放斗争”的常规兵器。
时光进入1972年,根据湖北军工企业发展的需要,省国防工办决定在矿机厂工具营的基础上升格组建国营江南工具厂,主要生产特种刀具、量具等军用工具。
农机厂的全称为荆江农业机械厂,主要配套生产军用子弹。厂址在刘家湾里的马家冲,与矿机厂、工具厂互呈犄角之势。时间不长,2358建设工程全面停工,建制撤销,人员一分为四:军队抽调的人员悉数回归老部队,知青和军转人员或分到湖南2348兵工厂,或分到湖北蒲圻纺织总厂,或分到湖北省冶金局下属企业和矿山。一夜之间,建设大军销声匿迹,工地变为废墟,刘家场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2358昙花一现,让小镇的狂欢和期盼一落干丈,却把延续的神秘留给了白虎山麓的“代号982”的兵工厂。
白虎山与相邻的山梁一直蜿蜒向南,于刘家场西边进入月峰山的拐弯处,另一代号2639的兵工厂就在此处的长岭岗。月峰山高耸云端,犹如龙首回望,与白虎山遥相呼应,并不像其他高山一样峻险陡峭,乍看上去只是由几个起伏的山峦组成的一个如虎俯卧的大山丘,在巍巍群山的掩护下尤为隐蔽,若不是空中鸟瞰很难发现。两山虽似龙吟虎啸,却无龙争虎斗之势,反倒显得祥和交融。谷坪名叫官渡坪,星罗棋布的一幢幢厂房就是国营982厂的主厂区。20多年间,数以千计军工人在此演绎了许多难忘的故事。
白虎山山名显威赫
白虎山山名威赫,却不妨碍它成为一座植被茂密的美丽山峦。传闻远古之时,这里山隐闭塞,荒无人烟,是因为洛河洪水肆虐,把一个好端端的谷坪变成一片荒凉的沼泽洼地。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从何处来,谷坪里出现一个老人,骑白鬃烈马,蓄白须过膝,身后还有一只白老虎和几只白山羊。老人飘然登山环顾,手捋银须,点头称奇,随即唤虎、马、羊于身前,说道:“此地灵气逼人,乃人间罕见宝地。虽无平原之阔,却有谷地之坪,山有虎威,脉有龙像,千年之后必有一番作为,尔等身化在此守护,见证未来。”
白虎为尊,于群山腹地自然化作一座虎形山峦,环顾镇守四方;白鬃烈马变身成一条山路,顺白虎山脚下向北蜿蜒深入,便有了现在的马匹湾;而那三只山羊则便成了三口碧水映山的大堰塘,分布在山湾里,以供后世之人衍生之用。三堰坪实为山羊坪的讹传,这当然是白虎山有了人间烟火之后的事情。3家兵工厂应运而生,恰是验证千年预言中的三兽领命。虎形山峦处就是982兵工厂的所在地。由于矿产资源、淡水资源都较丰富,兼得崇山峻岭等天然屏障,还有949、2639两个兵工厂分置于山坳的东、西两侧。
山坳里再次响起军号声是在1972年的某个早上。嘹亮而悠扬的军号声就是复工的指令,藏于山洞的校枪声震耳欲聋。出厂的枪支必须经过射击检验,每支枪点射、连发消耗的子弹多达数十发或上百发。厂区内常年枪声四起,有时还伴有气势磅礴的军乐演奏。
“一号哨所”有人站岗。这是一道神奇的风景线,更是一道威严的警戒线,任何进出的人都要经过哨兵们的冷眼扫描。特别是该厂在“文革”期间实行军管,驻军代表在粉碎了一起“造反派”入库抢枪事件后,变得更加铁面无情,哨所变成外人难以接近的壁垒。 军工企业本身就给人以诸多的神秘感,守备森严的岗哨和进出入的“特别通行证”更让一般人望而生畏。矿机厂建在白虎山的山坳里,只有一条独路进出,把守厂区的“一号哨所”就设在山谷隘口,哨兵们荷枪实弹。每当军号声响起,便有排列整齐的工人队伍穿着蓝色工装一队队从哨所旁出进,那气势足以让人怯而却步。
兵工厂所生产的枪支、弹药和刀具都是由原武汉军区用军车武装押运的,提运手续十分繁琐而严谨。无论你有多大的来头,军车到达“一号哨所”前也得按规矩停下,改由厂内专职司机和军方押运负责人开进去。在同样戒备森严的兵器库里履行严格手续后,清点装车,再由厂内司机开出“一号哨所”,然后交由军方押运离去。
山沟里的繁华都市
矿机厂建成以后,随着近2000名军工人到来的是随迁家属。他们拖家带口,比正式工人数量要多出好几倍。主要生活区修建在官渡坪,清一色的平房连成一片又一片,青砖灰瓦,粉浆勾缝,远远看去甚为壮观,有家庭的职工都居住在这片建筑群里。随着规模逐步扩大,子弟学校、机关招待所、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医院、饮食服务部也次第跟进,一切人居环境所应有的配套设施相继涌现。官渡坪逐步形成了街市,让远离故土的军工人找到了幸福家园的感觉。
军工家属们在这里相夫教子,把淳朴而传统的人伦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们还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厂党委统一领导下,以家属委员会为单位成立了“五七连”,办起了五七粮站、五七商店、五七服务站。有的家属还远赴矿机厂在江陵丫角、松滋万家开辟的五七农场,种田养猪,为军工人的生活改善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奋斗之余,那些来自上海、重庆、武汉等大城市的女同胞,也毫不吝啬地把前卫与时尚带到了刘家场。飘逸的连衣裙、紧腰的短套装、锃亮的高跟鞋、波浪式的烫发、还有那满口的普通话以及让人敬畏的汉腔,这些都冲击和影响着刘家场的文化氛围,让古老的小镇悄然发生著变化。
像那个时代所有大型厂矿一样,矿机厂也有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一批能歌善舞的演员。除了在本地排演的现代革命样板戏,他们还常常应邀到枝江、宜都、潜江等地演出《红灯记》《沙家浜》等,与正规的剧团相比毫不逊色。
每家兵工厂都有一支精悍勇猛的篮球队,清一色的年轻人,球技冠盖松宜地区。由于刘家场的工矿企业多,大多都有自己的职工篮球队,他们便在工余与河田坪电厂、荆州汽运五车队、松宜矿务局、刘家场镇财贸联队经常在一起举办篮球赛,这成为了当地人的娱乐大餐。
军工企业卧虎藏龙,工作中的佼佼者比比皆是,口惹悬河的辩论家、泼墨挥毫的书画家、棋艺高超的博弈者、塑造神奇的艺术家也是灿若繁星。但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纪律和特殊的本色,职工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厂花”难求,让年轻的小伙们望“月”兴叹,导致谈婚论嫁成了他们面临的不可回避的议题。小镇上的“灰姑娘”成了男人眼中的“金凤凰”,供销社、百货商店、副食商店、饮食店、粮管所的女职工是年轻军工人求偶的首选,眼高的姑娘毫不顾及本单位青年男同事的感受,都把“绣球”抛给了这批胜出的求爱者,导致数十年后,“军工大迁移”队伍中多了一些特有的松滋山里口音的“随军家属”。
二次创业出大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国防工业体制,对军工企业提出了军企转民、军民结合要求,白虎山麓的3家兵工厂便参照重庆“雅马哈”制作工艺,联手试制轻便摩托车,并获得成功。1981年省国防工办行文,3家试制单位联合组建湖北轻便摩托车总厂,总厂机关随之挂牌在矿机厂老招待所。
总厂先后生产了2000多辆轻便摩托车,远销全国各地。当时全国生产摩托车的厂家只有21家,湖北轻便摩托车总厂榜上有名。这些傲人的成绩让白虎山下的军工人感到振奋和自豪。然而,由于军工企业在转型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白虎山下的“一号哨所”也挡不住人心的流失,不久便陷入困境,只得将生产项目易主给潜江摩托车厂。
此时,军品生产任务甚少,民用品生产项目却非传统计划渠道所能给予,必须融入商品经济时代的产销链中去竞争。4000多名职工、家属需要生存,这不仅只是物资上的供给,从某种程度来说,更多的是精神的寄托和难以割舍的军工情结。新一代的厂领导绞尽脑汁,四处奔波,靠着替“066海军基地”、中国二汽等单位“打短工”,艰难地维护着国营兵工厂的形象。
好不容易盼到了1985年金秋,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明确矿机厂、农机厂和工具厂下放沙市市,山镇里的3家兵工厂便开始了长达4年的大转移。他们一路北上,跨过长江,浩浩荡荡地涌入“百年商埠”,踏上了建设“活力新城”的新征途。
枪挑冷月的军工人走了,四季常青的白虎山重新恢复了平静,他们留下的故事化作都市少女迷人的笑靥。弹指间20多年过去,一些红叶、黄花和不知名的灌木丛,把白虎山兵工厂的传奇装扮得更加色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