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特别强调了对“描述和阐释事物”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从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开始,地理填空题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题型——地理简答题。简答题从地理高考主观试题中异军突起,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能否答好简答题已成为取得文综好成绩的关键。如何答好简答题,避免不必要的失分,尽量得高分呢?笔者根据近年文综高考,总结了解答地理简答题的几个步骤和一些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了解结构
地理简答题一般由情境和设问两部分构成。情景即由文字或图表构成的材料,它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进行规定,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假设情境,二是真实情境。情境中包含了诸多信息,能够作为答题依据的信息即为试题给定的已知条件,离开已知条件作答就是离题。设问则规定了解答所依据的对象、要求和内容,是试题的具体呈现形式。
二、细心审题
简答题的审题,一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力求从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中找到突破口。审题对简答题来说,尤其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简答题的先决条件。
例如,在解答“以亚洲大陆为例,从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上说明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一题时,首先就要阅读全题,弄清题意,了解题目问什么或要求什么。此题的要求是“说明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进而考虑题目的条件“从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上”、“以亚洲大陆为例”,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着手解答此题。
三、筛选要点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地理原理。但是,有些简答题并不要求全部罗列地理现象。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指向,对地理现象作认真的筛选,确定好答题要点。
例如在回答“中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基本原因是什么”一题时,就要认识到题目所要求的是“基本原因”。本题中,单就各方面的条件来说,我国东南地区有许多地方比西北地区要好。但是在回答时不能简单地罗列这些条件,应该符合“基本原因”这一要求。我们知道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是粮食供应等经济社会因素。由此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农耕业为主的国家,东南地区在土地、降水、热量等方面比西北地区要优越许多,适应农耕业发展的需要,在相同生产条件之下东南部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大于西北部地区。在近现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也是从人口环境较好的东南部先发展的。而诸如其他像气候、地形、土壤、交通等因素都不符合题目要求,不必提及。
四、简列提纲
一般而言,高考考场上碰上已作过的陈题是极少见的。我们不可能从书本、从资料中照搬现成的答案。因此,编列好答题提纲,尤显重要。在明确解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详列。提纲只须基本概括答案要点,反映层次关系,为提高答题效率和组织好答案奠定基础即可。
五、解决难点
有些简答题的回答,就是要求将具体问题与地理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相应的地理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解答“说明‘横断山区森林垂直分布示意图’中植被分布的原因”一题时,就要分辨山区森林植被垂直分布这一知识的类别,它应属于垂直地带性的知識范畴,确定与其相应的理论为:“气温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明确了气温随海拔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后,再具体思考:如何用这一规律,说明横断山区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原因,解题的步骤为:说明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下降6℃—横断山区由低到高,气温相应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森林植被的类型受气温影响,亚热带为常绿阔叶林,暖温带为落叶阔叶林,寒温带为针叶林,所以横断山区森林植被才呈现图中所示的分布特点。
六、用地理专业术语答题
高考题目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审题时要以题意为中心,辐射出所对应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区域案例,题目审好了,然后要落实答题的实处,解题的知识点,要用准确的、科学的、严谨的地理专业术语解释、说明、分析、归纳,切不可用生活用语替代,否则表达的意思就不够力度、不能到位。例如在回答“南昆线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就应该运用“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南部沿海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等这些专业术语,凡出现问“什么什么的原因”、“什么什么的优势”、“什么什么问题的分析”等,回答问题的思路基本上很稳定,大多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去分析回答,自然方面有“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社会经济方面有“工业、农业、交通、劳动力”等,一个方面答一段,对答案的编写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就会给评卷老师一个好印象,从而提高得分率
一、了解结构
地理简答题一般由情境和设问两部分构成。情景即由文字或图表构成的材料,它对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和情景内涵进行规定,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假设情境,二是真实情境。情境中包含了诸多信息,能够作为答题依据的信息即为试题给定的已知条件,离开已知条件作答就是离题。设问则规定了解答所依据的对象、要求和内容,是试题的具体呈现形式。
二、细心审题
简答题的审题,一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力求从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中找到突破口。审题对简答题来说,尤其重要,能否审好题,是答好简答题的先决条件。
例如,在解答“以亚洲大陆为例,从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上说明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一题时,首先就要阅读全题,弄清题意,了解题目问什么或要求什么。此题的要求是“说明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进而考虑题目的条件“从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上”、“以亚洲大陆为例”,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着手解答此题。
三、筛选要点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地理原理。但是,有些简答题并不要求全部罗列地理现象。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指向,对地理现象作认真的筛选,确定好答题要点。
例如在回答“中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基本原因是什么”一题时,就要认识到题目所要求的是“基本原因”。本题中,单就各方面的条件来说,我国东南地区有许多地方比西北地区要好。但是在回答时不能简单地罗列这些条件,应该符合“基本原因”这一要求。我们知道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是粮食供应等经济社会因素。由此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农耕业为主的国家,东南地区在土地、降水、热量等方面比西北地区要优越许多,适应农耕业发展的需要,在相同生产条件之下东南部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大于西北部地区。在近现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也是从人口环境较好的东南部先发展的。而诸如其他像气候、地形、土壤、交通等因素都不符合题目要求,不必提及。
四、简列提纲
一般而言,高考考场上碰上已作过的陈题是极少见的。我们不可能从书本、从资料中照搬现成的答案。因此,编列好答题提纲,尤显重要。在明确解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迅速编列解答提纲。提纲力求简约,不必详列。提纲只须基本概括答案要点,反映层次关系,为提高答题效率和组织好答案奠定基础即可。
五、解决难点
有些简答题的回答,就是要求将具体问题与地理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相应的地理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解答“说明‘横断山区森林垂直分布示意图’中植被分布的原因”一题时,就要分辨山区森林植被垂直分布这一知识的类别,它应属于垂直地带性的知識范畴,确定与其相应的理论为:“气温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明确了气温随海拔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后,再具体思考:如何用这一规律,说明横断山区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原因,解题的步骤为:说明海拔每升高一千米气温下降6℃—横断山区由低到高,气温相应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森林植被的类型受气温影响,亚热带为常绿阔叶林,暖温带为落叶阔叶林,寒温带为针叶林,所以横断山区森林植被才呈现图中所示的分布特点。
六、用地理专业术语答题
高考题目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审题时要以题意为中心,辐射出所对应的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区域案例,题目审好了,然后要落实答题的实处,解题的知识点,要用准确的、科学的、严谨的地理专业术语解释、说明、分析、归纳,切不可用生活用语替代,否则表达的意思就不够力度、不能到位。例如在回答“南昆线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就应该运用“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南部沿海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等这些专业术语,凡出现问“什么什么的原因”、“什么什么的优势”、“什么什么问题的分析”等,回答问题的思路基本上很稳定,大多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去分析回答,自然方面有“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社会经济方面有“工业、农业、交通、劳动力”等,一个方面答一段,对答案的编写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就会给评卷老师一个好印象,从而提高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