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是一切价值的内质、精神、灵魂及根据。在职业教育中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模式,将道德价值植入职业院校学生做人与做事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仰及道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职业院校 道德价值 培育模式
[作者简介]包莲(1971- ),女,内蒙古库伦旗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吉林松原138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区子课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人:王晓辉。(课题编号:FBB06024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059-02
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是一切价值的内质、精神、灵魂及根据。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一类教育,必须以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技能、有修养的人才为宗旨,把道德的种子播洒在职业教育土壤之中,并将其作为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动力。
道德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人终其一生不断地学习、内化、反思、修养及外化的结果。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修养与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培育模式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提升道德修养为目标,将道德价值培育目标融于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修养之中,将职业教育与道德价值培育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模式。
一、职业教育以道德价值为发展的内在动力,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提升道德修养
道德价值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相伴随,并与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一个认知、情感、体悟、意志、觉醒、践履等前后接续的过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道德价值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是道德价值形成的关键期。学校教育是道德价值形成的自觉性阶段,是道德价值的成长期。学校教育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渗透、熏陶和磨炼健康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对学生的道德价值选择、吸收、内化及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在校期间是学生道德价值的增长期,这一时期是学生将学校教育所施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需要、利益、志向及人生奋斗、价值实现的把握期;是学生对学校教育与自身的发展、前途、未来关系开始有所意识,并渴望得到实现的过渡期;也是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叛逆心理的变化期,是学生思想波动、行为反差的动荡期。若在这一时期,我们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职业教育作为小学、中学教育的继续,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塑学生健康心理、端正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矫正失误的纠偏期。事实上,学生在以前形成的认知水平、态度、情感、意志品质及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职业院校的学习、生活、交往、能力、技能、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发展。而学生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有的学生即便意识到了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尽量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在职业教育中,我们要确立合理的教育模式,通过专业教育与德育在内容、载体及传播途径上的有效沟通,将道德教育贯穿于职业院校学生做人与做事、行动和过程性教育之中,将道德教育根植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增长中,有目的地对学生渗透职业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意识到将来的发展方向,使之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由不自觉变为自觉,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追求。这就需要道德价值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突出“学校教育,育人为先;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做到“高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不断取得新的突破”。①
二、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突出道德价值培养的过程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同时主张“教育是一个过程”,认为在教育过程之外没有其他目的,认为“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生长的能力”。②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依据在于,在一个民主社会里,人们的目的不应该建立在外来命令基础上,而应该随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所以不应该是强加的。由于外在的、强加的教育目的的存在,教师只能按照上级的命令,将固定的教育内容强加于学生,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智慧,而学生只能被迫接受这些目的,导致学生自身经验和目的与外在强制的目的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将社会道德价值根植到学生观念中,使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个体需要、利益及成长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目标有效对接,减少二者的摩擦和冲突,实现双赢,是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中,我们要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个人自身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打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阻隔,贯通社会政治信仰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实现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学校要通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整合及利用,通过过程性和行动性教育,将道德教育根植于职业理念、核心素质、核心竞争力之中,使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体验道德的意义与价值,体验道德的精神动力和灵魂驱动作用,自觉地将道德作为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及信仰确立的重要依据。
三、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将政治信仰寓于道德教育之中
一个人的成长是外在自发的环境、自觉的教育环境与个人自觉地学习、内省和外化及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體客体化的双向统一过程。在道德价值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政治信仰的培养与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是因为“一是政治信仰的确立对德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完整的精神人格的塑造这两个方面的存在与统一是不可或缺的”。③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个人只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才会脱离低级趣味,人格才会高尚纯洁。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精神的力量和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对我们的意识形态那种神圣的东西有信仰的人,定会有巨大的爱和恨的才华。学生只有在拥有追求的时候,才会成为公民,没有志向,就没有公民的觉悟,一个人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爱是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支撑的。
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将思想灌输与积极引导相互配合、有机结合,将正确政治信仰的确立寓于道德认知与德性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传播、民族精神传承、社会礼仪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渗透过程之中,使彼此接续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成为内在的机制,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积极开发各种道德教育资源,丰富道德教育的形式,将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有机结
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德育的长效机制。
四、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点滴积累
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价值体系中的精髓,由社会核心价值观统摄和引领,同时又贯通于各种价值形式中,发挥着积极引导的作用。道德价值对社会精神风貌、人际交往心理、交往行为方式、为人处世态度、思维方式、做事作风乃至人生信念、终极信仰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道德价值观念的培育中,应该从学生成长的细节着眼,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人对事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及日常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着眼,使学生从关心亲人、朋友、他人到关心集体、社会,做到推己及人。要以生活化的细节、过程、礼仪、经验及习惯为基础,通过培养做人做事的态度、情感、责任及礼节等,逐步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人生志向及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品格、终极的信仰。因此,笔者主张:必须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序列性、系统性德育体系。最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必须是生活经验的点滴积累。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的进行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一个人将良好的生活态度、学习方式、为人处世时的善良诚实的品质、处理问题时的科学技巧带到社会中去影响周围身边的人,放大到社会后,就会将这些道德价值转化为人生的信念和动力,最终转化为崇高的信仰。“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不是从书本里诞生的,而是从活生生的活动中和心灵的激奋之中产生。”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应当运用六种教育力量进行教育行动,这六种力量是:教师、家庭、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及街头结交。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引导和
纠正,注重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以养成教育为重点,注重行为习惯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生活经验点滴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外力强硬灌输的结果,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环境、教育经历、生活习惯相互影响下,个体自身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它以最基本的德性生活习惯为基础,一定情境为条件、一定的习俗为社会文化信号,一定的信仰为根本动力,是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特质性,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也是道德价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道德价值培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习惯、认知特点、成长经历、人生经验、行为特点,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合理的道德认知情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道德认同感、精神归属感,从而使其良心发现,主动寻找不足和缺憾。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就其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方式而言,它只有内化为主体的情感、意志从而支配主体的行动,才能称之为现实的、有效的道德;道德之有善的价值主要在于行动主體的内心自愿。因此,我们主张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结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以实施生活化德育为重点,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过程性德育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讲懂文明礼貌,遵守道德规范,形成科学的道德认知,端正道德态度,掌握科学的道德评价标准,确立科学的道德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品行,成为新时期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道德价值观作为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以日常生活化的道德为基础,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中得到提升的一种价值观。它作为观念意识形态,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积极地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价值观。其特殊性在于,不仅由核心价值观统摄,并积极地贯穿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并且成为其他价值形式的实质、精髓,赋予诸种价值形式以生命力与活力,从而成为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尺度和衡量标准,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构意义世界的内在尺度。因此,道德生活来源于人类的世俗世界,是一个在世俗世界中观照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
在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中,我们应该遵循适应—超越原则,将道德教育植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培育学生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职业理念、人格魅力、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主流的、社会倡导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张耀灿.改革开放30周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30.
②③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6,132.
④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17.
[关键词]职业院校 道德价值 培育模式
[作者简介]包莲(1971- ),女,内蒙古库伦旗人,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吉林松原138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区子课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人:王晓辉。(课题编号:FBB06024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059-02
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是一切价值的内质、精神、灵魂及根据。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一类教育,必须以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技能、有修养的人才为宗旨,把道德的种子播洒在职业教育土壤之中,并将其作为发展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动力。
道德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人终其一生不断地学习、内化、反思、修养及外化的结果。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修养与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培育模式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与做事,提升道德修养为目标,将道德价值培育目标融于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修养之中,将职业教育与道德价值培育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模式。
一、职业教育以道德价值为发展的内在动力,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提升道德修养
道德价值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相伴随,并与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一个认知、情感、体悟、意志、觉醒、践履等前后接续的过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道德价值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是道德价值形成的关键期。学校教育是道德价值形成的自觉性阶段,是道德价值的成长期。学校教育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渗透、熏陶和磨炼健康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对学生的道德价值选择、吸收、内化及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在校期间是学生道德价值的增长期,这一时期是学生将学校教育所施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需要、利益、志向及人生奋斗、价值实现的把握期;是学生对学校教育与自身的发展、前途、未来关系开始有所意识,并渴望得到实现的过渡期;也是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叛逆心理的变化期,是学生思想波动、行为反差的动荡期。若在这一时期,我们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职业教育作为小学、中学教育的继续,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塑学生健康心理、端正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矫正失误的纠偏期。事实上,学生在以前形成的认知水平、态度、情感、意志品质及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职业院校的学习、生活、交往、能力、技能、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发展。而学生自己却没有意识到,有的学生即便意识到了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尽量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在职业教育中,我们要确立合理的教育模式,通过专业教育与德育在内容、载体及传播途径上的有效沟通,将道德教育贯穿于职业院校学生做人与做事、行动和过程性教育之中,将道德教育根植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增长中,有目的地对学生渗透职业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意识到将来的发展方向,使之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由不自觉变为自觉,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追求。这就需要道德价值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突出“学校教育,育人为先;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做到“高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不断取得新的突破”。①
二、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突出道德价值培养的过程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同时主张“教育是一个过程”,认为在教育过程之外没有其他目的,认为“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生长的能力”。②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依据在于,在一个民主社会里,人们的目的不应该建立在外来命令基础上,而应该随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所以不应该是强加的。由于外在的、强加的教育目的的存在,教师只能按照上级的命令,将固定的教育内容强加于学生,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智慧,而学生只能被迫接受这些目的,导致学生自身经验和目的与外在强制的目的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将社会道德价值根植到学生观念中,使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个体需要、利益及成长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目标有效对接,减少二者的摩擦和冲突,实现双赢,是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中,我们要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个人自身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打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阻隔,贯通社会政治信仰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实现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学校要通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整合及利用,通过过程性和行动性教育,将道德教育根植于职业理念、核心素质、核心竞争力之中,使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体验道德的意义与价值,体验道德的精神动力和灵魂驱动作用,自觉地将道德作为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及信仰确立的重要依据。
三、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将政治信仰寓于道德教育之中
一个人的成长是外在自发的环境、自觉的教育环境与个人自觉地学习、内省和外化及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體客体化的双向统一过程。在道德价值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政治信仰的培养与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是因为“一是政治信仰的确立对德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完整的精神人格的塑造这两个方面的存在与统一是不可或缺的”。③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个人只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才会脱离低级趣味,人格才会高尚纯洁。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精神的力量和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对我们的意识形态那种神圣的东西有信仰的人,定会有巨大的爱和恨的才华。学生只有在拥有追求的时候,才会成为公民,没有志向,就没有公民的觉悟,一个人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爱是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支撑的。
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将思想灌输与积极引导相互配合、有机结合,将正确政治信仰的确立寓于道德认知与德性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传播、民族精神传承、社会礼仪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渗透过程之中,使彼此接续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成为内在的机制,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积极开发各种道德教育资源,丰富道德教育的形式,将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有机结
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德育的长效机制。
四、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点滴积累
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价值体系中的精髓,由社会核心价值观统摄和引领,同时又贯通于各种价值形式中,发挥着积极引导的作用。道德价值对社会精神风貌、人际交往心理、交往行为方式、为人处世态度、思维方式、做事作风乃至人生信念、终极信仰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道德价值观念的培育中,应该从学生成长的细节着眼,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人对事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及日常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着眼,使学生从关心亲人、朋友、他人到关心集体、社会,做到推己及人。要以生活化的细节、过程、礼仪、经验及习惯为基础,通过培养做人做事的态度、情感、责任及礼节等,逐步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人生志向及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品格、终极的信仰。因此,笔者主张:必须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序列性、系统性德育体系。最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信仰,必须是生活经验的点滴积累。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的进行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一个人将良好的生活态度、学习方式、为人处世时的善良诚实的品质、处理问题时的科学技巧带到社会中去影响周围身边的人,放大到社会后,就会将这些道德价值转化为人生的信念和动力,最终转化为崇高的信仰。“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不是从书本里诞生的,而是从活生生的活动中和心灵的激奋之中产生。”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应当运用六种教育力量进行教育行动,这六种力量是:教师、家庭、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及街头结交。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引导和
纠正,注重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以养成教育为重点,注重行为习惯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生活经验点滴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外力强硬灌输的结果,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环境、教育经历、生活习惯相互影响下,个体自身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它以最基本的德性生活习惯为基础,一定情境为条件、一定的习俗为社会文化信号,一定的信仰为根本动力,是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特质性,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也是道德价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道德价值培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习惯、认知特点、成长经历、人生经验、行为特点,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合理的道德认知情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道德认同感、精神归属感,从而使其良心发现,主动寻找不足和缺憾。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就其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方式而言,它只有内化为主体的情感、意志从而支配主体的行动,才能称之为现实的、有效的道德;道德之有善的价值主要在于行动主體的内心自愿。因此,我们主张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结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以实施生活化德育为重点,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过程性德育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讲懂文明礼貌,遵守道德规范,形成科学的道德认知,端正道德态度,掌握科学的道德评价标准,确立科学的道德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品行,成为新时期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道德价值观作为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以日常生活化的道德为基础,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中得到提升的一种价值观。它作为观念意识形态,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积极地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价值观。其特殊性在于,不仅由核心价值观统摄,并积极地贯穿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并且成为其他价值形式的实质、精髓,赋予诸种价值形式以生命力与活力,从而成为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尺度和衡量标准,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构意义世界的内在尺度。因此,道德生活来源于人类的世俗世界,是一个在世俗世界中观照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
在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中,我们应该遵循适应—超越原则,将道德教育植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培育学生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职业理念、人格魅力、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主流的、社会倡导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张耀灿.改革开放30周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30.
②③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6,132.
④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