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水泥稳定粒料的收缩性能为研究对象,为了更准确地验证水泥稳定粒料的收缩性能,首先阐述了水泥稳定粒料的特点,并结合温缩机理,通过收缩试验得出养生和使用龄期不同对温缩和干缩应变的主、次地位的影响规律。一般情况下水泥稳定粒料混合料的干缩应变更大,因此在冻土地区基层施工中,应注重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其路用性能。
关键词:水泥稳定粒料;质量控制;特点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903(2020)08-0000-00
1 温缩机理
在混合料内,对其温缩特性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有2个,其一,自由水,根据冰点温度划分,可以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重力水结冰温度为0℃,而毛细水则在0℃以下。其二,結合水,主要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大类,当受到的引力不断增加时,结合水的冰点将随之下降。一般在-0.5℃时,弱结合水的外层便可冻结,与土粒表面越接近,则其冰点越低。在-20~-30℃之间,弱结合水能够完全冻结。但相比之下,即便是在-78℃时强结合水依旧无法结冰。一般来讲,水泥稳定粒料的温缩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各个阶段收缩情况均存在一定差异,究其原因是在于混合料内水分的不同[1]。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温度在0℃以上。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该阶段水泥稳定粒料混合料的应变和温度呈线性关系,试件的冻缩系数基本与常数相近,在此温度区间,试件内的自由水、结合水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改变,由此表明,在此阶段对于试件的收缩性能水分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仅会出现固体物质热胀冷缩反应。
(2)第二阶段:温度在0~-20℃之间。一旦温度下降到0℃,首先冻结的是自由水,其从液态变为冰晶体,这种情况下,体积膨胀,将促使试件伸长。除此之外,伴随温度的不断降低,弱结合水最外层也将逐渐结冰,进一步扩大冰晶体,促使附近土颗粒的结合水膜厚度减小,加大颗粒之间的引力,此时试件发生收缩变化。在这一阶段,两方面的胀缩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因此,试件的收缩基本上和第一阶段保持一致。
伴随温度的持续下降,弱结合水冻结程度加重,内部逐步冻结,与此同时,附近土粒的结合水膜厚度仍然呈下降趋势,并有较大吸引力出现在颗粒之间。此时,自由水冻胀已完成,试件只受收缩力,并出现迅速收缩现象,随之收缩系数剧增。相比第一阶段,此环节收缩系数可达到1.5倍左右。
(3)第三阶段:温度在-20℃以下。进入第三阶段之后,结合水已经全部冻结,并逐步向更深层扩展,且难度越来越大,温缩变形速度开始变慢,温缩系数增长速度也大幅减小。但在结合水作用下,相比常温条件下,混合料的温宿系数仍远远高出很多。相比第一阶段,混合料在第二、第三阶段的应变和温度关系已产生变化。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造成混合料温宿系数急骤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结合水的作用。
2 收缩试验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水泥稳定粒料的收缩性能,本文选取多年冻土的高原地区,进行收缩试验研究。根据试验规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将试验场设置在完成铺筑的试验段基层上,在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情况下,连续不间断地观测基层的收缩情况,通过试验观测,可以获取温度收缩和干燥收缩的综合效应。
选取一段较小坡度段作为试验段,本路段基层施工结束1月有余,首先,挖开完成铺筑的路面一侧,将基层侧面露出;随后均匀涂抹一层薄薄的水泥浆,做好补平处理;其次,待水泥浆干燥程度达到试验要求后,通过砂布进行打磨、清理;然后,将应变片贴在中间部位;最后,采用塑料布覆盖试验段,避免受到雨水影响。
试验检测时间定在2个阶段,其一,未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的7月中旬;其二,沥青混凝土面层已覆盖完成的8月初期。在此时期,本地区白天气温多在15~30℃,具有较高的平均温度,但昼夜温差相对较大,夜间温度甚至在0℃以下。因此在检测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对基层一昼夜的应变情况进行测定与分析。
通过观测可知,在面层铺筑前后,基层的应变变化规律基本上类似,在一天内,基层应变值并没有出现严重凸出情况,变化呈平缓趋势。但也发现,有7~8h内存在较大应变波动,甚至有膨胀和收缩峰值产生。
相比面层,基层在铺筑后其收缩程度更大,两者最大差值可达到1000多微应变,与此同时,在上述情况下,应变最大值发生的时间也不相同。如,面层铺筑前,最大应变值发生在一天当中的8~13点。而面层铺筑之后,最大应变值发生在一天当中的凌晨3~5点之间。
为了更好地分析应变情况,本文以试验期间本地区温度变化情况作为参照。观测发现,温度变化最大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一天当中的6~12点之间。
经试验检测发现,当基层在空气中裸露时,基层应变变化较大的时间和温度变化较大的时间基本相同,这表明外界气温对基层影响大。但是,当基层被覆盖之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对基层应变的影响大幅下降,且存在很大延迟性。除此之外,由于基层内部水分散发难度较大,温度具有较小变化情况,因此将大大减小基层的收缩应变。上述问题的存在,均会导致基层总体收缩的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试验当中,当基层完工之后,进入初步养生阶段时,其内部仍含有大量水分,同时还没有被沥青面层封闭。为了满足基层内部水分蒸发需求,此阶段收缩主要源于基层内部水分散失,收缩作用表现为“干缩为主,温缩为辅”;在面层铺筑之后,基层水分散发作用减弱,温度变化成为了收缩的主要因素,所以此阶段收缩以温缩为主。整体来讲,在多年冻土环境下,伴随温度的下降与温差的增大,水泥稳定粒料混合料收缩应变将随之增加。随环境的变化,温缩和干缩均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定性,但养生和使用龄期不同,两种应变的主、次关系将发生变化,一般来讲干缩应变更大。为了更好地控制水泥稳定粒料收缩性能,还需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3 水泥稳定粒料质量控制措施
3.1 基层材料选择
在选择基层材料时,必须满足现行规定要求,比如,集料应尽可能选择含有较少细粒粘土,且弹性模量较高的材料。若集料内含有大量细粒粘土,则混合料的收缩应变将越大。
3.2 混合料级配
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必须严控混合料级配。为了降低水稳基层收缩开裂的机率,必须做好细料粒径的控制工作,只有保证级配合理,才能有效改善混合料收缩性能。
3.3 水泥剂量
一般来讲,混合料内水泥用量增加,则其收缩性能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在基层混合料抗压强度满足规定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用最小水泥剂量,可控制在5%~6%之间。
3.4 外加剂使用
合理使用各类外加剂,有利于降低水泥稳定粒料的收缩系数,并抑制基层开裂,减少裂缝数量。因此,在多年冻土环境下,要合理利用抗冻剂等外加剂,有效提升基层材料强度及抗温缩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交通量和汽车载重量的不断增长,对路面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水泥稳定粒料是一种常见的公路基层材料,具有强度大、刚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在我国公路建设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此类材料抗变形能力不足,在温度或湿度变化过程中极易出现开裂问题,尤其是冻土地区,水泥稳定粒料混合料的病害更为显著。本文在大量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干缩试验,分析了多年冻土地区特殊环境下水泥稳定粒料的收缩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庞小勇,付艳.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层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5):64-65.
收稿日期:2020-07-04
作者简介:马宏涛(1974—),男,河南宜阳人,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施工管理及检测。
关键词:水泥稳定粒料;质量控制;特点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903(2020)08-0000-00
1 温缩机理
在混合料内,对其温缩特性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有2个,其一,自由水,根据冰点温度划分,可以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重力水结冰温度为0℃,而毛细水则在0℃以下。其二,結合水,主要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大类,当受到的引力不断增加时,结合水的冰点将随之下降。一般在-0.5℃时,弱结合水的外层便可冻结,与土粒表面越接近,则其冰点越低。在-20~-30℃之间,弱结合水能够完全冻结。但相比之下,即便是在-78℃时强结合水依旧无法结冰。一般来讲,水泥稳定粒料的温缩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各个阶段收缩情况均存在一定差异,究其原因是在于混合料内水分的不同[1]。具体如下:
(1)第一阶段:温度在0℃以上。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该阶段水泥稳定粒料混合料的应变和温度呈线性关系,试件的冻缩系数基本与常数相近,在此温度区间,试件内的自由水、结合水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改变,由此表明,在此阶段对于试件的收缩性能水分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仅会出现固体物质热胀冷缩反应。
(2)第二阶段:温度在0~-20℃之间。一旦温度下降到0℃,首先冻结的是自由水,其从液态变为冰晶体,这种情况下,体积膨胀,将促使试件伸长。除此之外,伴随温度的不断降低,弱结合水最外层也将逐渐结冰,进一步扩大冰晶体,促使附近土颗粒的结合水膜厚度减小,加大颗粒之间的引力,此时试件发生收缩变化。在这一阶段,两方面的胀缩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因此,试件的收缩基本上和第一阶段保持一致。
伴随温度的持续下降,弱结合水冻结程度加重,内部逐步冻结,与此同时,附近土粒的结合水膜厚度仍然呈下降趋势,并有较大吸引力出现在颗粒之间。此时,自由水冻胀已完成,试件只受收缩力,并出现迅速收缩现象,随之收缩系数剧增。相比第一阶段,此环节收缩系数可达到1.5倍左右。
(3)第三阶段:温度在-20℃以下。进入第三阶段之后,结合水已经全部冻结,并逐步向更深层扩展,且难度越来越大,温缩变形速度开始变慢,温缩系数增长速度也大幅减小。但在结合水作用下,相比常温条件下,混合料的温宿系数仍远远高出很多。相比第一阶段,混合料在第二、第三阶段的应变和温度关系已产生变化。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造成混合料温宿系数急骤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结合水的作用。
2 收缩试验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水泥稳定粒料的收缩性能,本文选取多年冻土的高原地区,进行收缩试验研究。根据试验规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将试验场设置在完成铺筑的试验段基层上,在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情况下,连续不间断地观测基层的收缩情况,通过试验观测,可以获取温度收缩和干燥收缩的综合效应。
选取一段较小坡度段作为试验段,本路段基层施工结束1月有余,首先,挖开完成铺筑的路面一侧,将基层侧面露出;随后均匀涂抹一层薄薄的水泥浆,做好补平处理;其次,待水泥浆干燥程度达到试验要求后,通过砂布进行打磨、清理;然后,将应变片贴在中间部位;最后,采用塑料布覆盖试验段,避免受到雨水影响。
试验检测时间定在2个阶段,其一,未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的7月中旬;其二,沥青混凝土面层已覆盖完成的8月初期。在此时期,本地区白天气温多在15~30℃,具有较高的平均温度,但昼夜温差相对较大,夜间温度甚至在0℃以下。因此在检测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对基层一昼夜的应变情况进行测定与分析。
通过观测可知,在面层铺筑前后,基层的应变变化规律基本上类似,在一天内,基层应变值并没有出现严重凸出情况,变化呈平缓趋势。但也发现,有7~8h内存在较大应变波动,甚至有膨胀和收缩峰值产生。
相比面层,基层在铺筑后其收缩程度更大,两者最大差值可达到1000多微应变,与此同时,在上述情况下,应变最大值发生的时间也不相同。如,面层铺筑前,最大应变值发生在一天当中的8~13点。而面层铺筑之后,最大应变值发生在一天当中的凌晨3~5点之间。
为了更好地分析应变情况,本文以试验期间本地区温度变化情况作为参照。观测发现,温度变化最大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一天当中的6~12点之间。
经试验检测发现,当基层在空气中裸露时,基层应变变化较大的时间和温度变化较大的时间基本相同,这表明外界气温对基层影响大。但是,当基层被覆盖之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对基层应变的影响大幅下降,且存在很大延迟性。除此之外,由于基层内部水分散发难度较大,温度具有较小变化情况,因此将大大减小基层的收缩应变。上述问题的存在,均会导致基层总体收缩的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试验当中,当基层完工之后,进入初步养生阶段时,其内部仍含有大量水分,同时还没有被沥青面层封闭。为了满足基层内部水分蒸发需求,此阶段收缩主要源于基层内部水分散失,收缩作用表现为“干缩为主,温缩为辅”;在面层铺筑之后,基层水分散发作用减弱,温度变化成为了收缩的主要因素,所以此阶段收缩以温缩为主。整体来讲,在多年冻土环境下,伴随温度的下降与温差的增大,水泥稳定粒料混合料收缩应变将随之增加。随环境的变化,温缩和干缩均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定性,但养生和使用龄期不同,两种应变的主、次关系将发生变化,一般来讲干缩应变更大。为了更好地控制水泥稳定粒料收缩性能,还需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3 水泥稳定粒料质量控制措施
3.1 基层材料选择
在选择基层材料时,必须满足现行规定要求,比如,集料应尽可能选择含有较少细粒粘土,且弹性模量较高的材料。若集料内含有大量细粒粘土,则混合料的收缩应变将越大。
3.2 混合料级配
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必须严控混合料级配。为了降低水稳基层收缩开裂的机率,必须做好细料粒径的控制工作,只有保证级配合理,才能有效改善混合料收缩性能。
3.3 水泥剂量
一般来讲,混合料内水泥用量增加,则其收缩性能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在基层混合料抗压强度满足规定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用最小水泥剂量,可控制在5%~6%之间。
3.4 外加剂使用
合理使用各类外加剂,有利于降低水泥稳定粒料的收缩系数,并抑制基层开裂,减少裂缝数量。因此,在多年冻土环境下,要合理利用抗冻剂等外加剂,有效提升基层材料强度及抗温缩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交通量和汽车载重量的不断增长,对路面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水泥稳定粒料是一种常见的公路基层材料,具有强度大、刚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在我国公路建设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此类材料抗变形能力不足,在温度或湿度变化过程中极易出现开裂问题,尤其是冻土地区,水泥稳定粒料混合料的病害更为显著。本文在大量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干缩试验,分析了多年冻土地区特殊环境下水泥稳定粒料的收缩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庞小勇,付艳.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层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5):64-65.
收稿日期:2020-07-04
作者简介:马宏涛(1974—),男,河南宜阳人,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施工管理及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