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诠释“初心”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koa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档案工作是枯燥无味的,更是默默无闻的,但是它记下了“乡愁”,守望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秦皇岛市抚宁区就有这样一位甘洒汗水著青史的守望者。
  李利峰,男,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抚宁区榆关镇铁官营村人。1984年7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4月年仅39岁的他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调任县档案馆馆长,到如今他已经在档案战线上整整度过了十六个春秋了。
  清贫单位不清闲
  在外人眼里,档案馆是一个清贫的“养老单位”,整天无所事事,虽说无权无势,但是倒也清闲自在。2002年春,李利峰刚到档案馆工作时,有好心的人对他说:“利峰啊,你年纪轻轻的就到档案馆养老,啥时候才能养到老啊?”也有的人说:“你在档案馆能有出息啊,趁人熟赶紧找领导换个地方吧!”古人说,“既来之则安之”。他觉得既然组织把自己安排到馆长这个岗位,就不能辜负领导的希望和重托。在工作实践中,他深刻地体会到,越是人家瞧不起,越要干出成绩来证实自己。他发现,档案馆有很多的档案资料,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他在征集地方史料、挖掘抢救整理地方历史文献、弘扬抚宁历史文化方面下功夫。他每天起早贪黑,节假日不休息,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十点钟才能回家,常常泡在机关,坐在电脑前,翻阅档案,查找资料,编写书籍,总有干不完的工作。然而现有的档案只是历史记载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档案史料散落民间,存在于荒山野岭,留存于老人们的记忆中。为了把这些散落的档案收集起来,流传下去,他不辞辛苦,翻越高山峻岭,实地考察,拓印碑文,拍摄照片;采访当事人,采集口述档案,查找历史线索;有时为了征集一份史料、一份家谱、一张照片,他三番五次地到一些人家里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真是磨破了嘴儿、跑断了腿儿。因为他热爱抚宁这片土地,热爱档案事业,心中总有一个梦想:为抚宁多留一些记忆,少留一些遗憾。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付出的太多、太多,每往前迈一步,都是那么的艰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优秀的文化产品提供给社会,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在实际工作中,他秉持“群众需要什么档案馆就提供什么”的理念。从2003年至2007年,他先后查阅了秦皇岛地区的旧府县志,编辑出版了《秦皇岛古诗集注》《康熙抚宁县志》《抚宁史料集》《抚宁县志校注》四部著作,共300余万字。2007年9月7日,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同志为《抚宁县志校注》一书作序时称赞到“你的成果确实让我敬佩,特别是你的这种作法,我也觉得确有必要予以鼓励和提倡。”
  不断创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服务,寓教于乐。2007年11月,李利峰创办了个人博客“文史天地”和“文史之友”,发表了数百篇文史考证文章,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总访问量达30多万人次。2008年,河北农业大学王立军教授在为抚宁紫金山文化公园设计时,参考了李利峰的博文《抚宁‘老八景’今何在?》,最后紫金山文化公园设计成八根图腾石柱,将抚宁县名的涵义“抚我黎庶、宁我子妇”八个大字和抚宁老“八景”古诗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每天都有数百人,到此健身游玩。2009年春,他写的《长城要塞--界岭口》博文提到“令人可惜的是,山海关、九门口都已经开发为旅游景区,而界岭口至今仍然沉睡”。界岭口村干部见到此文后,很受触动,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在他和文物、建设、民政等部门的帮助下,界岭口于2012年11月成功地申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又被列为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自从微信兴起之后,李利峰预示到这一变革必将对档案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档案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从2015年7月起,他与抚宁电视台记者合作,在微信公众号“玩转抚宁”上开设“抚宁历史上的今天”栏目,以大量的图文信息,向广大读者介绍抚宁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从7月至11月,共发布文章60多篇,点击人数达数千人次,受到区委书记吕宝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永久等领导同志的赞许。2018年2月14日,他又创办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话说抚宁”,第一篇《抚宁人,你知道抚宁县名的来历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抚宁县名的来历及其含义。为纪念秦皇岛开埠120周年,2018年3月13日夜,他发布了《秦皇岛→秦皇岛港→秦皇岛市的演变》一文,利用大量古籍截图,特别是从日本网站下载到的1898年日本内阁编印的《官报》和档案中秦皇岛开埠的记载,以及从德国国家图书馆网下载到的1805年日本出版的《唐土名胜图会》一书中秦皇岛地形图,都令读者耳目一新,引起了热烈反响。微信公众号“秦皇岛微关注”分三期进行转载。总访问人数已超过600多人次。
  留住“乡愁”
  档案是历史的记忆,一旦丢失,历史就会成为空白。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收集不齐全,管理不规范;一些档案员嫌脏怕累,怕麻烦,不愿收集整理档案,导致一些重要的文件资料没有及时归档,特别是在机构撤并和人员变动中流失了。为了把各单位保管的档案及时接收进馆,2009年,李利峰带领机关同志走访各有关单位,摸清底数,找准突破口,深入原县造纸厂、第二水泥厂、公证处、婚姻登记处、财政局等20余个单位接收档案。到年底,共接收档案9.3万卷,比1961年7月建馆以来总和还多,在全省县级档案馆排名中,县馆藏档案数量从2005年的第9位提升到2009年的第2位。2010年3月22日,河北省档案局做出了授予李利峰同志“河北省档案利用开发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的决定。
  历史上,抚宁县的行政区划在秦皇岛地区变动最大,档案馆却没能留下一张行政区划地图。2006年夏,李利峰得知榆关镇博士营村胡某家有一张民国时期的抚宁地图,他三次登门拜访,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2007年1月10日终于把这张1936年印制的抚宁县标准彩色地图征集进馆。
  老照片是最直观的记忆,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档案馆中老照片的数量少得可怜。2009年8月26日晚上,李利峰从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网站发现了美国社会经济学家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于1918年、1925年两次来抚宁、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时拍摄的照片160多张,在坊间引起较大轰动。9月2日,《燕赵都市报(冀东版)》以“百余张秦皇岛老照片现身网络”为题进行了报道,中国档案网、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河北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同年11月3日,《秦皇岛日报》“文化走廊”专版“他们在老照片中怀想”栏目整版刊发了李利峰撰写的《多一张老照片就多一段历史》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些老照片发现的经过和重要意义。11月28日,秦皇岛电视台“漫话秦皇岛”栏目播发了主持人采访李利峰的专题片《来自大洋彼岸老照片的故事》。2014年4月15日,CCTV老故事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播放了专题片“天马山传奇”,其中有李利峰介绍天马山的历史和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抚宁的事迹的内容。2015年8月,抚宁撤县设区前后,李利峰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管理区、街道办事处以及独立办公单位,拍摄了千余张照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2017年4月11日,河北文化共享工程摄制组到抚宁采集资料,李利峰积极配合文物部门录制了第11集“抚我黎庶”、第12集“本固邦寧”两个专题片,介绍了天马山和抚宁的历史。可以说这些年,李利峰也是“偶尔露峥嵘”,做到了报纸上有“字”,电视上有“影”。   挖掘名人档案
  历史上,抚宁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地保留下的记载很少,民间故事又多有后人杜撰演绎的成分。怎么样弄清历史真相,还原历史事实。惟有辛勤的汗水,艰苦的劳动,别无选择。
  明代嘉靖年间有位抚宁县籍宣大总督、兵部尚书翟鹏,是一位有名的廉吏,特别是他那副名联“惟有寸丹悬帝阙,更无尺素达权门”千古流传,《明史》称他“历官以清操闻”,却因边防失守,冤死于狱。抚宁民间流传着“金头阁老”的传说。为了弄清历史真相,李利峰不辞辛苦,通过走访翟氏后人,征集《骊城翟氏世谱》,搜集《明史》、《国朝献征录》以及各种地方志记载,编写整理了70多万字的《明兵部尚书翟鹏史料汇编》,记述了翟鹏一生的功绩,如今翟鹏的廉政事迹被秦皇岛市列为古代廉政楷模加以弘扬,北戴河联峰山刻有翟鹏撰写的《登联峰山》诗,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竖有翟鹏铜像,抚宁紫金山广场图腾石柱上刻有翟鹏撰写的《绿湾蛙静》诗。此外,他还收集编写了《清咸丰十年武状元马鸿图家史》《北洋上将、京兆尹刘梦庚史料》《八路军冀东第七区队长马骥传记》《临抚昌联合县县长计明达史料》等。2014年第5期的《档案天地》刊登了李利峰撰写的《武状元马鸿图列传》。
  破解历史谜案
  抚宁有很多历史未解之谜,由于史料失于记载,民间传说有时与历史事实又大相径庭。李利峰有个习惯,凡是历史上破解不了的谜案,他都要研究一番,不弄个水落石出不罢手。天马山玄真观始建年代相传为明朝永乐年间,李利峰经过查阅元代道士李道谦著《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刘真一传》,破解了天马山玄真观始建年代之谜,证明建观时间为金代大定年间,比原来的说法早了二百多年。1901年春,抚宁县台头营周各庄村李姓一家十二口人一夜之间被杀,案件迟迟得不到处理。由于牵涉到直隶省和都察院、刑部以及慈禧太后和大学士那桐,使得案情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当地人只知道凶手是“王举人”,连名字都不清楚。2008年8月10日,李利峰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网翰林院侍讲学士恽毓鼎的一份奏折中得知举人名叫“王维勤”,顺藤摸瓜,破解了清末周各庄血案之谜,写出了《清末第五大奇案---台营周各庄血案始末》一书,还从国外网站找到了1904年举人王维勤被凌迟时的照片。2010年6月15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刑法专家巩涛先生(Jerome Bourgon)专程从北京赶到抚宁,考察了解案情,对李利峰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1944年4月20日,八路军冀东十二团特务连100多人在抚宁县城南五各庄,与日本关东军一个联队2000多人展开激战,中方文献仅笼统地记载“打死打伤数十人”。李利峰通过朋友从日本购买到记述这次战斗的日方文献《兵隊たちの陸軍史》(兵隊的陆军史),该书称“关东军死伤约百人”,时间为“昭和十九年四月”,地点“抚宁附近的马家峪”,马家峪与五各庄相隔三里,其实就是“五各庄战斗”。他又从萨苏编著的《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一书中得知:“日军统计阵亡84人,含5名军官;负伤114人,含1名军官”,终于破解了马家峪战斗之谜,2011年5月21日《秦皇岛日报》刊发了他撰写的《揭开马家峪战斗之谜》一文。1963年11月至1964年4月,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在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搞“四清”试点,9月1日王光美在河北地委书记座谈会上所作的报告《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史称“桃园经验”)被中共中央转发,在全国推广。“文化大革命”期间,“桃园经验”遭到批判。由于政治敏感性强,很多当事人不愿谈及此事,使得“桃园经验”案情神秘莫测。2006年以来,他积极从事“四清”运动研究,先后征集到《桃园调查纪实》《刘少奇言论集》《假四清真复辟》等数十份珍贵资料和很多老照片,通过查阅5500多卷档案资料,摸清了桃园“四清”运动的来龙去脉,写出了70多万字的《桃园经验始末》一书,终于破解了“桃园经验”之谜。2008年第8期《百年潮》杂志刊发了李利峰撰写的《王光美为何选桃园作为试点》一文。2016年10月11日,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裴宜理教授(Elizabeth J. Perry)慕名前来考察,对李利峰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赞扬。
  以铁的史实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前些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虚假的信息,诋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否定党的领导,抹黑党的领袖。李利峰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少数人别有用心外,还与我们档案部门对档案开放不够、研究不充分有关。过去,档案部门往往只注重档案实体的保管、保护,对档案的历史价值缺乏足够的研究,致使一些重要档案一直处于“沉睡中”,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李利峰认为:只有让档案“说话”,历史虚无主义者才能“闭嘴”,才能没有市场。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受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委托,李利峰查阅了上百卷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采访了许许多多的老同志、老党员,对抚宁党史史实逐一进行了核实,撰写了70多万字的《中共抚宁地方历史(第一卷)》(1942--1949),第一次详细地记述了抚宁党组织领导人民革命的光辉历程。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加快搜集整理抗战史料,李利峰日以继夜地工作着,每天早晨6点钟到单位,夜间10多钟才回家,终于在8月中旬,拿出了《抚宁抗战史料》(初稿),征求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的意见。为了赶写书稿,他长期工作在电脑前,腰椎、颈椎出现问题,眼睛累出了飞蚊症,最后导致眼底出血。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只能往前赶。他不仅从档案馆中查找资料,从社会上,从互联网上,从书摊上寻找抗日史料,先后到抗日根据地平市庄、后明山、曹西庄、捎弓寨等地进行实地采访,参观临抚凌青绥联合县诞生地宏量寺、丁义庄烈士墓、朱家峪烈士墓、台营烈士陵园、抚宁烈士陵园等地,沿着红色足迹,感悟革命先辈们的英雄壮举。特别是他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神户大学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等下载到日军侵华的英文、日文资料,先后下载到数万页的日军侵占秦皇岛地区的日文档案,订正了大量的史实。到2017年8月中旬,80多万字的《抚宁抗战史料》一书(上下册)终于出版,书中以大量的图片和新闻报道揭露了日军侵占抚宁、秦皇岛地区的罪行,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记述了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
  铁官营村是榆关镇下属一个仅有500多人的小村,建村已经300多年了。2009年由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全村土地被开发区征收。从2009年至2013年,李利峰利用馆藏档案和采访资料,撰写了20多万字的《铁官营村志》,记述了铁官营村在党的领导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劳动的汗水换来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许。2006年6月、2013年1月被县委授予全县第八批、第十批拔尖人才。2008年春,被河北省档案局、河北省人事厅授予全省十五期间档案系统先进个人。2010年3月被河北省档案局授予全省首位档案利用开发特别贡献奖。2010年12月4日,《秦皇岛日报》新周刊《书写秦皇岛》栏目第二版、第三版报道了李利峰的事迹《抚宁兰台有“奇峰”》。2012年4月县档案馆被河北省档案局授予全省十一五期间档案系统先进单位。2016年,抚宁区档案馆被授予秦皇岛市2014--2015年度精神文明单位。在2016年度乡科级领导干部考核中,他被区委评为实绩突出。2018年3月,抚宁区档案馆被河北省档案局授予2017年度全省档案利用开发实绩突出单位。
  有人称他是“抚宁的司马迁”,而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如今,他已经从当年的满头黑发的“不惑之年”步入了头发斑白的“天命之年”。很多人觉得他太辛苦了,就劝他:“利峰啊,都这么大岁数了,还那么拼命地干工作,图的是啥呀?该歇歇就歇歇吧,总有干不完的工作,身体可是自己的啊!”但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正在编写《古今抚宁名人》,还想编写《抚宁史话》《抚宁历史纪事》等……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抚宁区档案馆)
其他文献
什么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  公安机关负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国家保密工作部门负责等级保护工作中有关保密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负责等级保护工作中有关密码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涉及其他职能部门管辖范围的事项,由有关职能
桃城区档案局创新开展“3 N”档案监督管理工作模式。“3”,指一员(档案业务指导包片人员)、一微(“桃城档案”微信群)、一台(“桃城之窗”综合利用平台)。业务指导人员及时在“桃城档案”微信群发布工作通知,注意事项等动态消息,将工作经验、做法总结归纳上传至“桃城之窗”信息公开栏,加深社会公众对档案工作的了解。“N”,指按照衡水市政府办公室文件精神要求,开展N个专项活动,一是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档案监督管
《“魂系历史主义”的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构建研究》这一项目(以下简称为项目),是要依据“魂系历史主义”的原则和应用计算机的“元数据”技术,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由于“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目的是要将计算机“元数据技术”所具有的数据挖掘功能应用于“档案整理”实践,构建起一个能形成“全宗群”这种档案物质形态的“档案整理”技术体系,所以该项目属于“档案整理”的范畴,是一项将计算机元数据技术移植到档
家谱是一个家族溯根求源、厘清支脉世系、彰显祖宗懿德、追忆家国情怀的有力载体和宝贵档案,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见证着族群整体发展的隆替兴衰,在业界被喻为“家族式《史记》”。家谱在制定的过程中,虽然风格多样、形制不一、内容各有侧重,但皆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秉持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则,把明人伦、敦亲谊、励纲常、培风化作为第一要务,期冀实现光宗耀祖、根固枝荣、德茂业昌的理想愿景。因此,古人常言:“家之有谱,犹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近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歌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张垣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张家口市档案館和张家口日报联合推出“档案红色记忆”专栏,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就此拉开张家口市档案馆建党百年宣传活动的序幕。  “档案红色记忆”专栏从2021年1月起以重要历史节点着手撰写和刊登文章52篇。专栏将与读者共同回忆百年间张垣人民在中国共
3月27日,由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郭飞率领的《北京档案》杂志社一行4人到我省就2018年京津冀档案期刊领域再次合作展开深入交流座谈,三方(已征得《天津档案》的同意)达成了新的合作意向。《档案天地》杂志社全体人员参加了交流,省档案局副局长耿树伟同志出席座谈并做了重要讲话。  京津冀档案期刊领域合作交流由2017年开始筹备刊发,三地在“京津冀交流”栏目发文3组9篇,在档案学界和业务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河北省档案局确立2014年总体工作思路    在日前召开的河北省档案局2013年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局长魏四海对2014年工作进行初步动员部署。确立2014年工作要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围绕“1344”的总体工作思路(一个中心,提升三个能力,抓好四件大事,强化四个保障),力促省局馆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个中心,即以建设档案强省为中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档案强国战略目标的要求,以“三个翻
近日,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9频道承制拍摄的纪录片《百年红档》在唐山市档案馆取材,对《救国时报》进行专题拍摄。该报是唐山市档案馆馆藏的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二月的影印合订本,当时《救国时报》以海外华侨为主要对象,本着“不分党派、不论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的宗旨,着重宣传马克思主義、中国共产党纲领和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经常刊载中共中央文件和
【编者按】提起田汉,都知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有一位女性,她在田汉身后,是田汉的精神导师、灵感之源。连田汉自己都承认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思想转变与她紧密相连;她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戏剧家和词曲作者,参与填词的《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至今口口相传;她还是一位睿智机敏的女特工,年仅二十四岁就潜伏在国统区内,从事情报工作;她更是一位勇敢坚毅的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期间曾和美国记者史
(主持人)  1984年6月,82岁高龄的回族革命先驱刘格平老人从北京来到河北南皮,专程来看望一位已逝的战友。可他来来回回在烈士陵园里寻找,一遍,两遍……却始终没有见到这位战友的名字。这几本发黄的线装册子,如今被保存在了河北省南皮档案馆里,写日记的人,正是刘格平老人寻找的这位战友,他的名字叫——张隐韬。  (短片解说)  1988年4月的一天,南皮档案馆的王金凤去县公安局翻查资料,无意中发现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