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感恩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助学项目设置,建立包括心理辅导、经济资助、能力培养和思想引导在内的“四位一体”的项目,利用项目本身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提高感恩教育实效性的思路。
【关键词】助学项目 感恩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1
近年来,高校在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力度的同时,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高校的感恩教育,往往是在助学项目实施之后,通过组织受助学生义务劳动、发表受助感言等活动进行,一方面存在着缺乏系统规划,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笔者认为,优化助学项目的设置,利用助学项目本身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是提高感恩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 助学项目的设置原则
要优化助学项目,使助学项目同时达到助学和感恩教育的目的,高校必须具备“个体需要最大化”的理念,充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要求,以其为指导进行项目的设置。
目前多数高校的助学项目,还停留在“扶贫”与“扶志”项目的简单相加,即一方面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的投入,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一方面通过组织零星的公益活动,试图达到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意识的目的。殊不知,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的结合,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渗透和积累,需要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自觉体会和发现,不是通过一二次说教和活动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全方位的助学方案,使学生在接受助学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产生愉悦、幸福的情感,才能产生回报恩情的冲动,并自觉自愿地通过实践将这种冲动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
2 助学项目的分类
所谓个性化、全方位的助学项目,应该是符合学生个体需求和个性特征,包括心理辅导、经济资助、能力培养和思想引导在内的“四位一体”的项目,每一个助学项目都立足于让学生获得成长,体会关爱,萌生感动,付出行动。
2.1 心理辅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不同程度存在着自卑、敏感、脆弱、胆小、孤僻等心理问题,这是他们求学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助学工作的首要项目,就是深入学生心灵,开展心理关爱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开心理枷锁,轻装上阵。
心理辅导项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在学生入学之初,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立即开展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对贫困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与他们逐一谈心,了解其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心理状态,建立详实的档案,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助学工作做准备。二是建立贫困生导师制。挑选优秀教师和高年级优秀贫困学生与贫困新生结成帮扶对子,从学业、生活、思想等方面给予细致周到的帮助和引导。三是开通心理咨询网上互动平台,实时解答贫困生的心理困惑;四是针对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讲座。通过多渠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视困难,悦纳自我,自信地踏上求学之路。
2.2 经济资助
经济问题是困扰贫困学生的根本问题,只有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他们才能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各高校都设立了“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项目,达到了较好的资助效果,但是还不能满足所有贫困学生的受助需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的介入,主动与社会各种爱心基金、学校合作企业等机构联系,动员他们设立助学基金,扩大学生受助面;另一方面,在经济资助短时间内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可以从细节入手,积极发掘新的资助方式,实现资助效益的最大化。
2.3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助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职业技能培训。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是职业技能当中非常重要的方面,针对贫困生计算机运用能力普遍较弱的特点,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计算机培训和上机时数;针对贫困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特点,学校可以开设免费的英语口语和写作培训班等。二是专业实习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提供匹配的勤工助学和实习岗位给他们。组织岗前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岗位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实践,既拓展了专业知识,又缓解了经济压力。三是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组织集体的素质拓展活动,贫困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为顺利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2.4 思想引导
贫困学生在接受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经济资助和能力培养后,已经能自信、自如地学习和生活。他们对获得的恩惠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回报恩惠的冲动。这时就需要学校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把这股冲动升华为自觉自愿的报恩和施恩行为。
首先是实施“感恩于行”的思想教育,从“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图报”三方面入手,对贫困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比如举办自强不息事迹报告会、诚信之星评选、大学生西部志愿者风采展等活动,以正面典型的感人事迹鼓舞学生走上自强感恩之路。
其次是实施“薪火相传五个一”工程,为受助学生履行“反哺”社会的责任创造条件。“五个一”包括:①一份承诺,即每位受助学生必须承诺,在校期间通过自己的爱心服务或捐款,履行回馈社会的义务;②一对伙伴,即优秀的高年级受助学生与贫困新生或者山区儿童形成“结对帮扶”的伙伴,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③一个家园,即成立受助学生的精神家园“励志社”,关爱贫困生和服务贫困生成才,培养其自立自强精神,倡导互助互爱和爱心传递;④一项基金,即鼓励受助学生从勤工助学收入、奖助学金中捐出部分资金,成立爱心基金,为遭遇困境的同学或灾区民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⑤一种服务,即人人参与“感恩有我”志愿服务,包括爱心义教、电脑维修、清洁校园环境、福利院志愿服务、毕业生物资回收等多种服务。通过建立这五种感恩回馈渠道,为学生的感恩行动提供固定的载体,保证学生的感恩力量能拧成一股绳,产生积极而深遠的影响。
3 助学项目的实施
企业常常通过“自助福利计划”,鼓励员工像选择自助餐一样选择自己的福利,来提高绩效管理。这一点可以为助学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一是项目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意愿,为他们度身订造个性化的“助学套餐”,这样,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个人助学项目的制定,提升获得帮助后的满足感,有利于学校更有效地激励和引导学生。二是感恩活动的多样性,即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感恩和报恩的方式。由于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更有利于活动的持久开展。
参考文献
[1] 吴玉明,杨文斌,谢太平.《感恩维度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助学项目 感恩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1
近年来,高校在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力度的同时,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高校的感恩教育,往往是在助学项目实施之后,通过组织受助学生义务劳动、发表受助感言等活动进行,一方面存在着缺乏系统规划,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笔者认为,优化助学项目的设置,利用助学项目本身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是提高感恩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 助学项目的设置原则
要优化助学项目,使助学项目同时达到助学和感恩教育的目的,高校必须具备“个体需要最大化”的理念,充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要求,以其为指导进行项目的设置。
目前多数高校的助学项目,还停留在“扶贫”与“扶志”项目的简单相加,即一方面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的投入,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一方面通过组织零星的公益活动,试图达到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意识的目的。殊不知,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的结合,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渗透和积累,需要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自觉体会和发现,不是通过一二次说教和活动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全方位的助学方案,使学生在接受助学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产生愉悦、幸福的情感,才能产生回报恩情的冲动,并自觉自愿地通过实践将这种冲动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
2 助学项目的分类
所谓个性化、全方位的助学项目,应该是符合学生个体需求和个性特征,包括心理辅导、经济资助、能力培养和思想引导在内的“四位一体”的项目,每一个助学项目都立足于让学生获得成长,体会关爱,萌生感动,付出行动。
2.1 心理辅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不同程度存在着自卑、敏感、脆弱、胆小、孤僻等心理问题,这是他们求学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助学工作的首要项目,就是深入学生心灵,开展心理关爱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开心理枷锁,轻装上阵。
心理辅导项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在学生入学之初,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立即开展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对贫困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与他们逐一谈心,了解其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心理状态,建立详实的档案,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助学工作做准备。二是建立贫困生导师制。挑选优秀教师和高年级优秀贫困学生与贫困新生结成帮扶对子,从学业、生活、思想等方面给予细致周到的帮助和引导。三是开通心理咨询网上互动平台,实时解答贫困生的心理困惑;四是针对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讲座。通过多渠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视困难,悦纳自我,自信地踏上求学之路。
2.2 经济资助
经济问题是困扰贫困学生的根本问题,只有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他们才能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各高校都设立了“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项目,达到了较好的资助效果,但是还不能满足所有贫困学生的受助需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的介入,主动与社会各种爱心基金、学校合作企业等机构联系,动员他们设立助学基金,扩大学生受助面;另一方面,在经济资助短时间内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可以从细节入手,积极发掘新的资助方式,实现资助效益的最大化。
2.3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助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职业技能培训。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是职业技能当中非常重要的方面,针对贫困生计算机运用能力普遍较弱的特点,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计算机培训和上机时数;针对贫困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特点,学校可以开设免费的英语口语和写作培训班等。二是专业实习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提供匹配的勤工助学和实习岗位给他们。组织岗前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岗位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实践,既拓展了专业知识,又缓解了经济压力。三是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组织集体的素质拓展活动,贫困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为顺利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2.4 思想引导
贫困学生在接受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经济资助和能力培养后,已经能自信、自如地学习和生活。他们对获得的恩惠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回报恩惠的冲动。这时就需要学校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把这股冲动升华为自觉自愿的报恩和施恩行为。
首先是实施“感恩于行”的思想教育,从“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图报”三方面入手,对贫困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比如举办自强不息事迹报告会、诚信之星评选、大学生西部志愿者风采展等活动,以正面典型的感人事迹鼓舞学生走上自强感恩之路。
其次是实施“薪火相传五个一”工程,为受助学生履行“反哺”社会的责任创造条件。“五个一”包括:①一份承诺,即每位受助学生必须承诺,在校期间通过自己的爱心服务或捐款,履行回馈社会的义务;②一对伙伴,即优秀的高年级受助学生与贫困新生或者山区儿童形成“结对帮扶”的伙伴,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③一个家园,即成立受助学生的精神家园“励志社”,关爱贫困生和服务贫困生成才,培养其自立自强精神,倡导互助互爱和爱心传递;④一项基金,即鼓励受助学生从勤工助学收入、奖助学金中捐出部分资金,成立爱心基金,为遭遇困境的同学或灾区民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⑤一种服务,即人人参与“感恩有我”志愿服务,包括爱心义教、电脑维修、清洁校园环境、福利院志愿服务、毕业生物资回收等多种服务。通过建立这五种感恩回馈渠道,为学生的感恩行动提供固定的载体,保证学生的感恩力量能拧成一股绳,产生积极而深遠的影响。
3 助学项目的实施
企业常常通过“自助福利计划”,鼓励员工像选择自助餐一样选择自己的福利,来提高绩效管理。这一点可以为助学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一是项目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意愿,为他们度身订造个性化的“助学套餐”,这样,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个人助学项目的制定,提升获得帮助后的满足感,有利于学校更有效地激励和引导学生。二是感恩活动的多样性,即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感恩和报恩的方式。由于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更有利于活动的持久开展。
参考文献
[1] 吴玉明,杨文斌,谢太平.《感恩维度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