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上本该让学生操作和回答的,都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发展,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很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智慧能迸发出来。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兴趣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一接触就感兴趣,从而开阔思路。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不论大小儿童都欢迎,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一些小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轻松欢快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三年级数学第五册课本第一单元,为帮助学生训练口算速度,我在复习课上采用小游戏“乘法比赛”,老师任意出一个14以内的数,同学们用这个数连续乘2、3、4、5、6,三分钟以后停止计算,看谁能算完,并且全算对。这种游戏,学生争先恐后,兴趣很浓。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可以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简短有趣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明算理,知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身临奇境的感觉,而且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圆的认识》利用小狗赛车的故事引入,把三辆车的车轮做成不同的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看哪辆车开得快,这样让学生对圆产生了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源于疑。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方式,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大门。例如,在教学第五册的“四边形”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从参观校园的生物园,让学生带着新奇的目光去仔细观察主题图,在找图形时,学生都想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发现,有的图形学过,而有的还没有学过。学生对这些新的图形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老师就可以在这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图形?”致使学生不断地探究新图形的特点。
三、创设目标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懂得,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将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用多媒体播放王大爷家的一块长方形菜地,小鸡、小猪跑进地里吃菜的情景。王大爷准备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王大爷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6米,宽4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长有多少?这时同学们惊奇了,有人小声议论:“不会算”我抓住时机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的周长,好吗?”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目标,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寻求新知的活动中,使他们不自觉地通过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
四、创设操作情境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全体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是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例如,在教学“四边形”时,途中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给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五、创设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用途,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小学数学内容绝大多数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数学第五册中的“千米和吨的认识”可以由日常生活所认识的东西来学习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解放思想、大胆放手,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宽松、更民主的教学空间,实现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成为新一代的开拓人才。
一、创设兴趣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一接触就感兴趣,从而开阔思路。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不论大小儿童都欢迎,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一些小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轻松欢快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三年级数学第五册课本第一单元,为帮助学生训练口算速度,我在复习课上采用小游戏“乘法比赛”,老师任意出一个14以内的数,同学们用这个数连续乘2、3、4、5、6,三分钟以后停止计算,看谁能算完,并且全算对。这种游戏,学生争先恐后,兴趣很浓。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可以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简短有趣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明算理,知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身临奇境的感觉,而且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圆的认识》利用小狗赛车的故事引入,把三辆车的车轮做成不同的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看哪辆车开得快,这样让学生对圆产生了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源于疑。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方式,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大门。例如,在教学第五册的“四边形”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从参观校园的生物园,让学生带着新奇的目光去仔细观察主题图,在找图形时,学生都想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发现,有的图形学过,而有的还没有学过。学生对这些新的图形充满了求知的欲望,老师就可以在这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图形?”致使学生不断地探究新图形的特点。
三、创设目标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懂得,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将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用多媒体播放王大爷家的一块长方形菜地,小鸡、小猪跑进地里吃菜的情景。王大爷准备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王大爷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6米,宽4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长有多少?这时同学们惊奇了,有人小声议论:“不会算”我抓住时机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的周长,好吗?”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目标,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寻求新知的活动中,使他们不自觉地通过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
四、创设操作情境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全体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是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例如,在教学“四边形”时,途中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给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五、创设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用途,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小学数学内容绝大多数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数学第五册中的“千米和吨的认识”可以由日常生活所认识的东西来学习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解放思想、大胆放手,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出一个更宽松、更民主的教学空间,实现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成为新一代的开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