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曾说,印度的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在印度你很难把宗教与生活文化剥离开来,宗教的渗透与影响无所不在,衣食住行,如果你能找出与宗教没有丝毫联系的东西来,恐怕比登天还难。人生最基本的性,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举足轻重,是印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寺庙,你都可以寻觅到性文化的踪影。寺庙里有很多色情雕塑,男人代表英雄,女人代表美丽漂亮的女神。这些女神是天堂中的高等妓女,人们常常认为她们是神的女仆,一般是生活在寺庙附近的歌女、舞女和寺庙妓女的化身。这些妓女在世时常参加寺庙的各种仪式。在特殊情况下,她们也为神事活动歌舞,或者通过卖淫为寺庙挣钱。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卡朱拉霍神庙建筑群,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在建筑与雕塑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装饰性雕刻堪称印度艺术的杰作而那些被称为杰作的雕刻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赤裸裸的男女性爱为主题。
在千年之前,印度人就把这些各种性爱姿态的雕像坦然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所有的人对于性这个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着认知,女人和性在这里达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些雕刻不仅仅体现了印度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更体现了印度人对美的追求。
印度人把性做为了哲学,更是做为了宗教予以崇拜,在他们看来,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爱,也因此就有了印度著名的“爱经”(KamaSutra)。据说未婚的印度女孩是要受《爱经》熏陶的,印度人对于性既保守又大胆,游走其间,却丝毫没有任何的不和谐。一切仿佛是那么的自然,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印度人对于性爱与禁欲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视性为一种虚幻,一种超越宗教的障碍;另一方面实行禁欲的人被视为是有崇高道德力量的人,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观念中平衡而相安无事,恐怕又是印度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一个不开化,思想行为不自由的禁锢中的民族是否能产生灿烂的文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印度几乎所有的宗教,文化和艺术都起源于《吠陀经》,在吠陀教传统中,性是永无终结的。人们将对性的信奉和拒绝当作决定灵魂存亡的措施,无论是印度教教徒还是佛教教徒都信仰“投胎转世”的人生轮回说,认为人死后灵魂可变成人或动物继续存在。而性就是人类这种人生轮回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印度教是继承了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和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传统而产生的一种宗教,他们都认为生殖与性欲就是人生最关键的连接点。
尽管印度教和佛教中都有禁欲主义传统,但是在大量的典籍中我们却发现了这些宗教与性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典籍中的记载也颇令人寻味,也就是说这些宗教禁欲却并不禁性,他们只是认为人应该放弃对性自由、婚姻和家庭三种乐欲的追求,这样才能去往极乐世界,而性本身却是到达天堂的必经之路。
由此可见,禁欲与禁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却对于性是完全禁止,这是因为佛教为了在中国生存和更好的传播并发展延续而不得不与中国文化传统习俗相融合,逐渐改变修缮佛教中的教义,向中国的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让步,以求妥协与彼此融合,与印度接壤的西藏却更接近于原来的印度佛教,并有了藏传佛教中的密宗一支。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一段“恒河的起源”:传说印度教大神湿婆和乌玛交媾,一次就达100年之久,中间从不间断,众神对湿婆的生殖能力感到惊慌,就央求湿婆把他的精液倾泻到恒河之中,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印度文明,这就是恒河之水从天而来的原因。而我们知道恒河在印度是被称为母亲河,圣河。由此不难发现,在印度性是崇高而神圣的。
总而言之,印度人的性观念似乎是两种极端观点的奇妙融合,它具有粗鄙野蛮的一面,又有精美文雅的一面。印度人从极单纯的否定哲学出发,却发展出极其繁杂的性享乐方式。印度人谈到爱,也讨论性,而且两者可以完全无关。
(实习编辑 问帅)
在印度你很难把宗教与生活文化剥离开来,宗教的渗透与影响无所不在,衣食住行,如果你能找出与宗教没有丝毫联系的东西来,恐怕比登天还难。人生最基本的性,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举足轻重,是印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寺庙,你都可以寻觅到性文化的踪影。寺庙里有很多色情雕塑,男人代表英雄,女人代表美丽漂亮的女神。这些女神是天堂中的高等妓女,人们常常认为她们是神的女仆,一般是生活在寺庙附近的歌女、舞女和寺庙妓女的化身。这些妓女在世时常参加寺庙的各种仪式。在特殊情况下,她们也为神事活动歌舞,或者通过卖淫为寺庙挣钱。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卡朱拉霍神庙建筑群,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在建筑与雕塑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装饰性雕刻堪称印度艺术的杰作而那些被称为杰作的雕刻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赤裸裸的男女性爱为主题。
在千年之前,印度人就把这些各种性爱姿态的雕像坦然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所有的人对于性这个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着认知,女人和性在这里达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些雕刻不仅仅体现了印度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更体现了印度人对美的追求。
印度人把性做为了哲学,更是做为了宗教予以崇拜,在他们看来,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爱,也因此就有了印度著名的“爱经”(KamaSutra)。据说未婚的印度女孩是要受《爱经》熏陶的,印度人对于性既保守又大胆,游走其间,却丝毫没有任何的不和谐。一切仿佛是那么的自然,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印度人对于性爱与禁欲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视性为一种虚幻,一种超越宗教的障碍;另一方面实行禁欲的人被视为是有崇高道德力量的人,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观念中平衡而相安无事,恐怕又是印度文化的另一个特色。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一个不开化,思想行为不自由的禁锢中的民族是否能产生灿烂的文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印度几乎所有的宗教,文化和艺术都起源于《吠陀经》,在吠陀教传统中,性是永无终结的。人们将对性的信奉和拒绝当作决定灵魂存亡的措施,无论是印度教教徒还是佛教教徒都信仰“投胎转世”的人生轮回说,认为人死后灵魂可变成人或动物继续存在。而性就是人类这种人生轮回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印度教是继承了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和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传统而产生的一种宗教,他们都认为生殖与性欲就是人生最关键的连接点。
尽管印度教和佛教中都有禁欲主义传统,但是在大量的典籍中我们却发现了这些宗教与性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典籍中的记载也颇令人寻味,也就是说这些宗教禁欲却并不禁性,他们只是认为人应该放弃对性自由、婚姻和家庭三种乐欲的追求,这样才能去往极乐世界,而性本身却是到达天堂的必经之路。
由此可见,禁欲与禁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却对于性是完全禁止,这是因为佛教为了在中国生存和更好的传播并发展延续而不得不与中国文化传统习俗相融合,逐渐改变修缮佛教中的教义,向中国的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让步,以求妥协与彼此融合,与印度接壤的西藏却更接近于原来的印度佛教,并有了藏传佛教中的密宗一支。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一段“恒河的起源”:传说印度教大神湿婆和乌玛交媾,一次就达100年之久,中间从不间断,众神对湿婆的生殖能力感到惊慌,就央求湿婆把他的精液倾泻到恒河之中,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印度文明,这就是恒河之水从天而来的原因。而我们知道恒河在印度是被称为母亲河,圣河。由此不难发现,在印度性是崇高而神圣的。
总而言之,印度人的性观念似乎是两种极端观点的奇妙融合,它具有粗鄙野蛮的一面,又有精美文雅的一面。印度人从极单纯的否定哲学出发,却发展出极其繁杂的性享乐方式。印度人谈到爱,也讨论性,而且两者可以完全无关。
(实习编辑 问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