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当心“糖女人”黑名单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乳房大的女性
  
  健康警讯:加拿大医学专家观察到,女性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与年轻时胸部大小有关,胸部越大危险也越大。研究人员调查了9万多名中年女性,回顾了她们20岁时胸部大小,对照后发现:那些穿A杯胸罩的女性患糖尿病的几率最小,与她们相比,穿B杯胸罩的女性患糖尿病几率高出32%,穿c杯的高出71%,穿D杯的高出58%。
  致“糖”奥秘: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推测是胸部脂肪组织“作祟”,脂肪的过剩会造成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最终导致糖尿病临身。
  防范之道:作息规律化,勤上运动场,定期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值。
  
  2 铁含量高的女性
  
  健康警讯:美国哈佛大学前不久公布了一份关于护士的健康分析报告,提出体内铁贮存高的女性与糖尿病的距离最近。医学研究人员检测了3万多名护士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发现铁蛋白浓度最高的女性,攀上糖尿病的危险是最低者的2.6倍。铁蛋白是血液中一种铁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它可以显示出体内铁的含量。这项发现至少有两个意义:一是对年轻女性进行血液检测,可早期筛查出糖尿病的高危个体,并作为重点预防对象;二是适当削减体内过高的铁储存,有助于减低日后成为“糖女人”的风险度。
  致“糖”奥秘:过量的铁能使胰腺细胞受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进而使血糖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失常,引起血糖水平居高不下,从而引发糖尿病。
  防范之道:1,调整三餐结构,少吃铁含量高的食物,如:肉类、动物肝、豆类、黑木耳、菠菜、红枣等。
  2,适当定期献血,减少体内的铁储存。
  
  3 偏爱高血糖食物的女性
  
  健康警讯:如果女性长期偏爱含糖指数高的食物,则成为“糖女人”的危险明显增高。请看3则来自美国研究机构的最新信息——
  (1)每天进食300克米饭的女性,比每天只进食200克者,患糖尿病的几率高出78%。
  (2)爱吃土豆的妇女比不吃土豆的妇女患糖尿病的风险高14%,喜吃炸土豆条的妇女比很少吃炸土豆条的妇女患糖尿病的危险大21%。
  (3)每天至少喝一杯含糖汽水的女性,患上糖尿病的几率,比不喝者高出85%。
  致“糖”奥秘:所谓食物“血糖指数”,指的是人体食用某种食物后所能引起的血糖反应的大小。面包、面条、米饭、土豆、含糖饮料等可引起人体较大的血糖反应,属于血糖指数高类食物,人体消化、吸收很快,所含糖分可迅速进入血液,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加重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细胞之负担。时间一长,胰腺细胞不堪重负而致胰岛素分泌障碍而形成糖尿病。
  防范之道:减少面粉、大米、土豆乃至含糖饮料等高血糖指数食物的摄入量,不足部分改由全谷物、高纤维蔬果以及豆类等低血糖指数食品供给。同时加强运动,增加体内糖分的消耗,阻止血糖浓度升高。
  
  4 抑郁症女性
  
  健康警讯:研究人员对2600多名中年女性的健康资料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抑郁症与糖尿病有一定关系。研究之初全部女性都没有糖尿病,3年后有97例被诊断为糖尿病。结论是,抑郁症可使女性患糖尿病的危险高出66%。
  致“糖”奥秘:抑郁症首先改变人体内掌控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接着影响脂肪的分布,最终累及血糖代谢。
  防范之道:积极治疗抑郁症,保持乐观的生活方式,坚持均衡饮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为“糖女人”的危险。
  
  5 肥胖女性
  
  缝康警讯: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追踪观察8000名女性达8年之久,发现女性中年期的体重与日后是否患糖尿病的几率关系密切,肥胖的中年女性10年内患上糖尿病的几率比体重正常者高12倍;肥胖女性体重每增加1公斤,遭受糖尿病之害的相对风险增加16%。
  致“糖”奥秘:女性肥胖,脂肪细胞数目虽未增多但体积增大,肥大的脂肪细胞表面胰岛素显著减少,致使机体糖耐量异常,故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大增高。
  防范之道:减肥是最主要的防范举措。管好嘴最为重要,如多吃有助于快速燃烧脂肪的食物,如鱼类(深海鱼最佳)、麦片、亚麻籽、核桃等;其次是勤上运动场,借助于运动消耗掉累赘的脂肪。
  
  6 缺钙女性
  
  健康警讯:美国一项调查显示,钙摄入量最高的妇女比钙摄入量最低的妇女患糖尿病的风险低21%。表明缺钙不仅容易导致骨质疏松、腰酸背痛,还容易患上糖尿病。
  致“糖”奥秘:钙不仅是骨骼的重要成分,还在胰岛素的分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胰岛细胞的表面有个钙“通道”,体内充足的钙通过这个“通道”进入胰岛β细胞后,β细胞接受到钙后才开始分泌胰岛素,钙就像胰岛素的“开关”一样。可见,如果缺钙势必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
  防范之道:(1)多吃含钙食品,如牛奶、虾皮、绿色蔬菜、豆类等。
  (2)平时多做日光浴,享用免费维生素D“大餐”,增加钙质的吸收与利用。
  (3)必要时去医院做个骨密度检查,在医生指导下确定补钙的剂量与疗程。
  
  7 腿短的女性
  
  健康警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称,女性大腿的长度与得糖尿病的几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大腿越长,得病可能性越小;越短则得病可能性越大。若某女的大腿每低于平均长度1厘米,患上糖尿病的概率增加19%。爱尔兰的流行病学专家得出了同样的研究结果。
  致“糖”奥秘:短腿女性较一般女人更容易出现胰岛素缺失,而作为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岛素的缺失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防范之道:大腿的长短取决于婴幼时代的发育状态,故强调优生优育也是防范糖尿病的有效一招。
  
  8 更年期女性
  
  健康警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显示,更年期后的妇女患糖尿病的比率偏高,且患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每隔3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10%。
  致“糖”奥秘:此阶段女性因卵巢内分泌功能改变,雌激素减少,对胰岛素的刺激作用减低,或胰岛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应激能力减弱,加之体力活动减少,体重增加,体内产生抗胰岛素物质,妨碍糖的氧化和利用而形成糖尿病。
  防范之道:多做运动,多食豆类食物,借助于食物中的植物雌激素补充更年期雌激素的亏损。
  
   9 尿酸高的女性
  
  健康警讯:台湾学者提出,体内尿酸高引起的后果“男女有别”,男性出现高尿酸症状的可能性大,而女性发展为糖尿病的几率高。研究资料显示,当女性尿酸值超过每百毫升6毫克的正常值时,可有相当高的比例造成胰岛素受体抗拒现象。
  致“糖”奥秘:过多的尿酸使胰岛素受体出现抗拒,减低敏感性。
  防范之道:少吃或不吃高嘌呤的食物,如牛肉、动物内脏、海鲜;戒酒;多饮水,促进尿酸排出。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的药物,如别嘌呤醇等。
  
  10 贪恋电视的女性
  
  健康警讯:澳洲国际糖尿病研究院一项研究发现,看电视时间愈长的女性,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愈高,但男性看电视的时间与血糖水平没有明显关系。
  致“糖”奥秘:女性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活动减少,导致血糖升高,增加患糖尿病的机会。
  防范之道:看电视过程中注意运动,不要一坐到底。
  
  11 女强人
  
  健康警讯:以色列最新研究显示,工作负荷与压力越大的女性,越容易患上糖尿病,比压力低者高出84%。
  致“糖”奥秘:由于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引起血糖的持续增高。
  防范之道:劳逸结合,规律作息,减轻工作与精神压力。
  
  12 经期异常的女性
  
  健康警讯:月经周期过长而不规律的年轻女性,到中年时可能会患糖尿病。如月经周期长于40天的女性,日后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月经周期少于30天女性的2倍多,肥胖女性的危险更高。
  致“糖”奥秘:月经周期过长或不规律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提示经期异常的可能存在着潜在的糖代谢异常。
  防范之道:月经周期紊乱很可能是糖代谢异常的标志,故此类女性应及早改变生活方式,从控制体重、多做体育锻炼等细节着手,以减少成为“糖女人”的风险。
其他文献
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为农村孩子文化素养的提升创设了平台,缩短了与城市的差距。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从农村的特点及小学生英语学习
众所周知,灯的启动性能与灯电流波峰比是决定灯管寿命的关键因素.一般照明常用的T5灯管与T8、T12灯管同属于阴极预热启动型.
期刊
尽管每个人的生命周期有长短差异,但40岁是中年的门坎,应该说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共识。尽管没有人敢说跨入这个坎的人就一定成熟,但没拥抱中年肯定还需要经历风雨。  当岁月的年轮爬上了额头;当鬓角的白发此起彼伏;当人们的称呼从“小”转为“老”时;当儿女的中学课题再也看不懂时;当半夜的鼾声已让人无法忍受时,你是否有一种酸涩弥漫在心头?中年充满了敏感和多虑,路边的落叶不再忍心踩碎了,茶杯里的茶叶换上了细细的参
目的:研究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保健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 ~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4例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利用奇偶平分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
目的 分析HCC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型及生存预后,为HCC的辩证论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研究对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278例符合标准的HCC住院患者.
国家卫计委、发改委、国家医改办等7部委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地方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向纵深
报纸
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中医骨伤可以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与疾患,历史悠久,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骨伤科有丰富的理
为提高吴茱萸的临床应用有效率与安全性,本文对该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出发,对吴茱萸在各系统疾病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