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城市园林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阐述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综合分析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意义,归纳总结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原则,针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和社会文明的标志,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其背后也隐含着生存的危机和发展的困境,人们积极探寻着各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田园都市”“山水城市”等等,这些城市模式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城市的自然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从广义上来讲都归属于生态园林城市的范畴。
一、生态园林城市的作用
1、调节城市自然条件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时候,通过对各种街心公园和绿地,以及森林公园和街道景观树木群的规划和建设,能有效减轻“热岛效应”和各种人为污染问题。
2、减少噪声,净化空气
大量的树木和草坪可以有效地进行吸音和隔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的气体交换,可以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并释放出大量的新鲜氧气,从而有效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并极大地降低空气的污染程度。另外,树叶和树皮还具有杀菌作用,可以很好地净化空气。
3、防灾避灾阻灾
城市防风林带建设完毕后,可以为城市,尤其是那些多风害的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另外,许多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的枝叶的含水量都较高,且着火点较低,具有较强的阻火作用。所以,在容易出现火灾的区域广泛种植各种耐火树种,可有效避免火灾的蔓延。
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重视解决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2、以人为本原则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努力建设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宜居的城市环境。
3、系统性与城乡协調发展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用系统性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城乡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上有依存性,在资源上有互补性,在生态上有共生性,必须相互贯通、协调发展。
4、生态恢复和防保并举原则
我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早期的大拆大建,对城市的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目前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过程中,有必要将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快地恢复到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社会可接受的状态,加速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功能的完善。并且对于现有保存较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既要从严治理,又要严格保护,防保并举,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5、适地适栽,因地制宜的原则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以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决定了植物品种的分布,在植物种植选择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气候、土壤的植物品种,要加大乡土植物的应用,因地制宜,合理选配植物的种类,这样才能保证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三、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生态园林建设过于追求景观作用,与群众需求结合不紧
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开展生态园林的创建工作,大规模的园林绿化项目如火如荼的展开,可是许多新建绿地中盛行“装饰”之风,将生态园林绿化作为城市景观的点缀品,过于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忽视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追求视觉刺激和形式上的广阔与规整,却忽视了人们群众对园林绿地功能的基本需求。例如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但结果如何呢?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阴”的后果,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我们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过于追求形式,导致与百姓的实际需求脱离。
2、指导工作不够科学客观
因为缺乏足够科学客观的指导工作,整体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工作较为盲目和混乱,各种主观因素产生负面影响,整体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和条理性。一些工程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乱占绿地和滥伐树木的情况,不但无法美化城市,还会造成诸多的恶劣影响,严重影响整体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3、建设过程不够科学合理
设计者和实施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于是,一些城市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过程中,漏洞百出,质量低下,与国际上先进的生态园林城市相比差距悬殊,整体建设质量较低。
四、加强生态园林建设对策探讨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时候,要全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建设的初期阶段,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植物的习性和生长情况以及生命周期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城市当地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各种绿地的性质和土壤条件等,合理搭配各种乔、灌、草等,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和持久。
2、坚持以人为本问题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一定要注意人的满意度,要建立良好的市民参与机制,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城市管理部门在园林建设方面的一些项目规划,首先得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要知道市民的心声和需求。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市民才是最有话语权的“业主”,只有市民才是最终的使用者。对涉及环境和生态的重大问题,所有重要的项目规划,包括公园的建设规划均应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再好的环境,需要政府去创造,也更需要市民的呵护。政府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创造者,更多是对一些硬环境的建设和投资,但无论政府花多少钱,费多少劲,最终还需要市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家园、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3、合理决策,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体系
建设节约型园林,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做起,我们要倡导勤俭节约办实事的工作作风,要在决策者的思想观念上树立节俭的意识,从根本上扭转当前追求豪华奢侈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同时,建设节约型园林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入手,制定科学的规划设计导则和施工养护及运营管理规范,集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能源,遵循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原则,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能源消耗,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最佳的居住环境。
4、选择适当的绿色植物,保持物种多样性
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研究城市的植物群落,探索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科学地进行决策,选择适当的绿化植物。在引入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深入分析新物种和当地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打破当地生态环境平衡状态为前提,方可进行适当引入。而且,鉴于城市的具体条件,配置时要将乔木作为主要植物类型,并合理搭配各种乔灌藤和花草,形成复层混合配置模式。同时,要注意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争取为广大市民打造出优美、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结束语
人类生存不仅仅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而且需要一个有生态协调、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适宜居住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今后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与人们生活的美好憧憬。
参考文献
[1]卢幸幸.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
[2]仇保兴.园林城市建设的若干盲区与纠正之道[J].中国园林,2009年.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和社会文明的标志,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其背后也隐含着生存的危机和发展的困境,人们积极探寻着各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田园都市”“山水城市”等等,这些城市模式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城市的自然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从广义上来讲都归属于生态园林城市的范畴。
一、生态园林城市的作用
1、调节城市自然条件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时候,通过对各种街心公园和绿地,以及森林公园和街道景观树木群的规划和建设,能有效减轻“热岛效应”和各种人为污染问题。
2、减少噪声,净化空气
大量的树木和草坪可以有效地进行吸音和隔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的气体交换,可以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并释放出大量的新鲜氧气,从而有效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并极大地降低空气的污染程度。另外,树叶和树皮还具有杀菌作用,可以很好地净化空气。
3、防灾避灾阻灾
城市防风林带建设完毕后,可以为城市,尤其是那些多风害的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另外,许多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的枝叶的含水量都较高,且着火点较低,具有较强的阻火作用。所以,在容易出现火灾的区域广泛种植各种耐火树种,可有效避免火灾的蔓延。
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重视解决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2、以人为本原则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努力建设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宜居的城市环境。
3、系统性与城乡协調发展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用系统性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城乡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上有依存性,在资源上有互补性,在生态上有共生性,必须相互贯通、协调发展。
4、生态恢复和防保并举原则
我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早期的大拆大建,对城市的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目前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过程中,有必要将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快地恢复到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社会可接受的状态,加速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功能的完善。并且对于现有保存较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既要从严治理,又要严格保护,防保并举,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5、适地适栽,因地制宜的原则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以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决定了植物品种的分布,在植物种植选择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气候、土壤的植物品种,要加大乡土植物的应用,因地制宜,合理选配植物的种类,这样才能保证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三、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生态园林建设过于追求景观作用,与群众需求结合不紧
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开展生态园林的创建工作,大规模的园林绿化项目如火如荼的展开,可是许多新建绿地中盛行“装饰”之风,将生态园林绿化作为城市景观的点缀品,过于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忽视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追求视觉刺激和形式上的广阔与规整,却忽视了人们群众对园林绿地功能的基本需求。例如许多城市为让绿化速成,不顾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盲目种植大面积的草坪以取代栽树。但结果如何呢?以铺草为主的绿化导致了“有绿无阴”的后果,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却找不到遮阳的树木。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我们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过于追求形式,导致与百姓的实际需求脱离。
2、指导工作不够科学客观
因为缺乏足够科学客观的指导工作,整体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工作较为盲目和混乱,各种主观因素产生负面影响,整体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和条理性。一些工程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乱占绿地和滥伐树木的情况,不但无法美化城市,还会造成诸多的恶劣影响,严重影响整体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3、建设过程不够科学合理
设计者和实施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于是,一些城市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过程中,漏洞百出,质量低下,与国际上先进的生态园林城市相比差距悬殊,整体建设质量较低。
四、加强生态园林建设对策探讨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时候,要全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建设的初期阶段,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植物的习性和生长情况以及生命周期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城市当地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各种绿地的性质和土壤条件等,合理搭配各种乔、灌、草等,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稳定和持久。
2、坚持以人为本问题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一定要注意人的满意度,要建立良好的市民参与机制,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城市管理部门在园林建设方面的一些项目规划,首先得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要知道市民的心声和需求。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市民才是最有话语权的“业主”,只有市民才是最终的使用者。对涉及环境和生态的重大问题,所有重要的项目规划,包括公园的建设规划均应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再好的环境,需要政府去创造,也更需要市民的呵护。政府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创造者,更多是对一些硬环境的建设和投资,但无论政府花多少钱,费多少劲,最终还需要市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家园、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3、合理决策,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体系
建设节约型园林,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做起,我们要倡导勤俭节约办实事的工作作风,要在决策者的思想观念上树立节俭的意识,从根本上扭转当前追求豪华奢侈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同时,建设节约型园林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入手,制定科学的规划设计导则和施工养护及运营管理规范,集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能源,遵循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原则,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能源消耗,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最佳的居住环境。
4、选择适当的绿色植物,保持物种多样性
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研究城市的植物群落,探索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科学地进行决策,选择适当的绿化植物。在引入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深入分析新物种和当地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打破当地生态环境平衡状态为前提,方可进行适当引入。而且,鉴于城市的具体条件,配置时要将乔木作为主要植物类型,并合理搭配各种乔灌藤和花草,形成复层混合配置模式。同时,要注意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争取为广大市民打造出优美、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结束语
人类生存不仅仅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而且需要一个有生态协调、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适宜居住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今后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与人们生活的美好憧憬。
参考文献
[1]卢幸幸.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
[2]仇保兴.园林城市建设的若干盲区与纠正之道[J].中国园林,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