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作为高中所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良好状况,学校必须对每一阶段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从而对学生以及老师起到督促的作用。为了将物理教学和考试检验两者密切地联系起来,首先必须要保证试卷的编制质量。本文将从高中物理的常规考试中试卷的编制问题入手,着重分析如何进行高效地编制试卷。
关键词:高中物理;常规考试;试卷编制
高中物理的常规考试指的是学校为学生组织的诸如周练、月考、其中和期末考试、各种模拟考试等等类型的考试。设置这些考试主要是为了实现所规定的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对学生关于在对物理知识的记忆、理解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测验,在得出关于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的基础上向学校以及任课老师提供反馈信息,以此达到激励师生的目的。然而,在对常规考试试卷试题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某些命题是很不合理的,极大地影响了考试的实效性,从而降低了整个物流教学的效果。因此,从整体上来提高物理常规考试的试卷编制质量,重视命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物理考试中试题编制的一大重要内容。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来的高中物理常规考试的试卷编制经验,对试卷编制的实践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物理常规考试试卷编制概况
对于高中物理常规试题编制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围绕考试的检测目的和性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考试,其编制的试题的内容以及难易程度都是有所区别的;②根据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试题编制的范围,以检测和巩固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效果;③根据特殊的命题要求,比如针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以及能力,来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既定的质量要求,以及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内容等。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为了响应其要求,对于高中的常规考试,更需要将考试大纲作为试题编制的主要依据和参考,命题者需要围绕大纲来进行命题。然而,我们发现在很多试卷中会存在一些完全超出大纲所规定的范围,从而造成试题很“偏”,这样不仅降低了试题的有效性,同时也不能达到考试安排的真正目的;另外,还存在很多试题简略的情况,这样无法考察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更严重的是,不乏试卷中会出现一些错题的现象,这极大地降低了考试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二、高中物理常规考试如何进行试卷的编制
高中的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类的学科,其命题的第一大原则就是试题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试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以及得出的正确结论都要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即符合物理现象的真实原理,当然并不一定都是自然和生活中会发生的现象。因此,在进行试题编制的时候,命题人员一定要本着遵循自然和生活的规律的原则,摒弃随心所欲,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命题的可信度,实现考察的真正目的。
(一)通过假设情景来编制试题
对物理试题的命题,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试题,降低试题的难度,命题者可以通过情景的设置来实现这样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试题编制的一种新方向。对于情景的设置,可以采用假设的方式,当然其前提是需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其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却能够对现实生活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假设的情景是需要具备真实性的。通过这些假设的情景,能够提高学生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这一点是具有很大价值的。因此,在试题的编制中,命题者需要适当地给出一些假设情景,这对学生的解题大有裨益。
(二)拓宽试题的编制范围
在传统的物理命题中,试题所给出的条件以及正确的答案一般都是固定的,这对增强学生推理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命题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而适当地拓宽试题编制的范围,即开放性的试题,这种命题模式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以及解决模式,但是通过给予学生各种假设条件,从而使得解题的思路变得很灵活、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多样的。由此得知,适当地拓宽试题编制的范围,进行开放性的命题,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灵活的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根据生活情景来编制试题
由于物理这门学科的独特性质和特征,即与自然现象和现实生活联系地非常紧密,因此试题编制的范围是十分宽阔的。比如,一句俗语“霜前冷,雪后寒”就包含了有趣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命题者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根据固定的原理,选取生活中的题材,就能编制出多种多样的试题。其中,利用与学生作为密切的生活情景来编制试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如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电冰箱作为命题的情景,这对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提高解题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常规考试试卷编制是一项重要而浩大的工程,关系着能否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因此,在高中物理的常规考试中,学校一定要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监督,以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后雄、漆应该.新课程下高考物理质量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07)
[2]褚慧玲、徐小莲.促进教与学的考试与评价——学校教学常规考试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3)
[3]褚慧玲.基于学校教学常规考试的试卷命制技术[J].考试研究.2008(04)
关键词:高中物理;常规考试;试卷编制
高中物理的常规考试指的是学校为学生组织的诸如周练、月考、其中和期末考试、各种模拟考试等等类型的考试。设置这些考试主要是为了实现所规定的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对学生关于在对物理知识的记忆、理解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测验,在得出关于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的基础上向学校以及任课老师提供反馈信息,以此达到激励师生的目的。然而,在对常规考试试卷试题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某些命题是很不合理的,极大地影响了考试的实效性,从而降低了整个物流教学的效果。因此,从整体上来提高物理常规考试的试卷编制质量,重视命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物理考试中试题编制的一大重要内容。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来的高中物理常规考试的试卷编制经验,对试卷编制的实践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物理常规考试试卷编制概况
对于高中物理常规试题编制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围绕考试的检测目的和性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考试,其编制的试题的内容以及难易程度都是有所区别的;②根据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试题编制的范围,以检测和巩固本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效果;③根据特殊的命题要求,比如针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以及能力,来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既定的质量要求,以及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内容等。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为了响应其要求,对于高中的常规考试,更需要将考试大纲作为试题编制的主要依据和参考,命题者需要围绕大纲来进行命题。然而,我们发现在很多试卷中会存在一些完全超出大纲所规定的范围,从而造成试题很“偏”,这样不仅降低了试题的有效性,同时也不能达到考试安排的真正目的;另外,还存在很多试题简略的情况,这样无法考察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更严重的是,不乏试卷中会出现一些错题的现象,这极大地降低了考试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二、高中物理常规考试如何进行试卷的编制
高中的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类的学科,其命题的第一大原则就是试题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试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以及得出的正确结论都要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即符合物理现象的真实原理,当然并不一定都是自然和生活中会发生的现象。因此,在进行试题编制的时候,命题人员一定要本着遵循自然和生活的规律的原则,摒弃随心所欲,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命题的可信度,实现考察的真正目的。
(一)通过假设情景来编制试题
对物理试题的命题,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试题,降低试题的难度,命题者可以通过情景的设置来实现这样的目的,同时还能体现试题编制的一种新方向。对于情景的设置,可以采用假设的方式,当然其前提是需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其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却能够对现实生活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假设的情景是需要具备真实性的。通过这些假设的情景,能够提高学生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这一点是具有很大价值的。因此,在试题的编制中,命题者需要适当地给出一些假设情景,这对学生的解题大有裨益。
(二)拓宽试题的编制范围
在传统的物理命题中,试题所给出的条件以及正确的答案一般都是固定的,这对增强学生推理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命题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而适当地拓宽试题编制的范围,即开放性的试题,这种命题模式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以及解决模式,但是通过给予学生各种假设条件,从而使得解题的思路变得很灵活、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多样的。由此得知,适当地拓宽试题编制的范围,进行开放性的命题,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灵活的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根据生活情景来编制试题
由于物理这门学科的独特性质和特征,即与自然现象和现实生活联系地非常紧密,因此试题编制的范围是十分宽阔的。比如,一句俗语“霜前冷,雪后寒”就包含了有趣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命题者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根据固定的原理,选取生活中的题材,就能编制出多种多样的试题。其中,利用与学生作为密切的生活情景来编制试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如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电冰箱作为命题的情景,这对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提高解题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常规考试试卷编制是一项重要而浩大的工程,关系着能否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因此,在高中物理的常规考试中,学校一定要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监督,以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后雄、漆应该.新课程下高考物理质量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07)
[2]褚慧玲、徐小莲.促进教与学的考试与评价——学校教学常规考试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3)
[3]褚慧玲.基于学校教学常规考试的试卷命制技术[J].考试研究.2008(04)